11.1《谏逐客书》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谏逐客书》课件(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17:4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11
谏逐客书
李斯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斯,了解秦时赢政逐客的原由,掌握文言知识点;
2、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论说方法,学会在议论文中运用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等,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与主张;
3、学习作者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精神。
一、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文化常识
3.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4.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行文脉络
二、精讲点拨
归纳总结
【李斯(?一前208年)】
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
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的导火索是“郑国渠”事件。
公元前238年,地处秦国东临的韩国,因忧患秦国吞并六国,故派水工郑国入秦,借为秦国筑渠兴修水利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阻止秦国东征。郑国阴谋败露,秦国宗室大臣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六国客卿。
秦始皇在公元237年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就在被逐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劝阻秦王。
秦望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派人将李斯追回,任命他为廷尉(最高司法官),并下令废除逐客令。
【注释重难点】
1.西取由于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
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民以殷(yīn)盛
殷,多,众多。
3.遂散六国之从
从,通“纵”,合纵。
4.功施(yì)到今。
施(yì):蔓延,延续。
5.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蚕,名词作状语
6.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向使:假使,倘若。
内:同“纳”,接纳。
7.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必:(如果)一定
8.娱心意、说耳目者
娱、说:使动用法
9.快尔者,真秦之声也
快:使……畅快
10.退弹筝而取《昭》《虞》
退:使……退,摈弃
11.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1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就:成就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就:取用
1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明:使……明,彰显
14.却宾客以业诸侯
业:使……成就霸业
【课文结构】
第一段:开门见山
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事实论证
穆公、孝公、惠王、昭襄王
第二段:类比论证
以秦王之所好作类比
第三段:正反对比论证
用客治国
VS
逐客资敌
第四段:归纳论证
总结全文,强调论点
【讨论研究】
1.第一段为什么选择穆公、孝公、惠王、昭王这四位君主来论证逐客的错误?
2.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1.第一段为什么选择穆公、孝公、惠王、昭王这四位君主来论证逐客的错误?
这四位君主在历史上都是政绩卓著、比较贤明的君主,是正面的例子,有影响力;
而且这四位君主的成功都有任用了外来人才这一因素。
2.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总结了前文的意思:
谈物的部分照应第二段,以见“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不恰当。
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大。
最后一段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三、定时训练
反馈补偿
3.下列对本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落笔言事,干净利落,直接点出宗旨所在,中心词是“过矣”,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错在哪里?
B.本段从反面叙述史实,按时间先后,由远及近,阐述了缪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秦国历史上极为典型的君主事迹,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
C.本段为了进一步阐明纳客的意义,以假设的形式,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D.本段最值得称道的是弹性语言的巧妙使用,十分注意讽谏策略。“臣闻吏议逐客”一句,点明是“吏议”而非“君命”,过失在“吏”,矛头避开最高统治者,措辞谦恭而有分寸,给对方留下周旋改过的余地。
[明确] 选B。本段是从正面叙述史实。
7.下列对本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将关注的重心由“物”转移到“人”,由理性的说理过渡到感性的描述,从秦王自己对异国的奇珍异宝的爱好说起,隐伏对客卿的不同态度,以设问作结。
B.本段用六个“不”字句,结合秦宫所用,说明“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荒谬。逐句肯定和逐句否定在形式上形成了正反映衬。
C.针对秦王所好,从珠饰美女等多方面论证“必出于秦然后可”的不可行。
D.本段铺叙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
[明确] 选A。本段将关注的重心由“人”转移到“物”。并没有以设问作结。
11.下列对三、四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三句直接说理,强调了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广罗人才。
B.“是以太山”六句以自然物象作为有力的举证,进行类比说理,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
C.“是以地无四方”五句以古证今,更深一层阐明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以秦王最为在意的王者之论,说明要成就霸业就应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才能天下无敌。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五句是类比说理,与前一层形成古今类比,两种做法,两种后果,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
[明确] 选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五句是对比说理,与前一层形成古今对比。
课时作业:
《谏逐客书》是李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此后他与嬴政君臣如鱼水,共谋大业,一统天下。最终他却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那么他的一生是否过得值得?如果你是李斯,而且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面对秦王逐客,是选择回归上蔡、终老故里,还是力争返秦、施展才华?
请以“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看法。
要求:150-900字;不得抄袭;抒写自己的想法法即可。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