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老子》五章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
(等同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一、以“道”为核心
法:效法、遵循。地:地球或者地月系,这里代表的是地的运行规律。不论地球还是月亮,它们都具有相对永恒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并且保持最完美的自转角度。天:太阳或者太阳系,这里代表的是天体的运行规律。太阳系围绕着银河系周而复始地运转。道:道体所体现的运动规律。自然: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结底是要求人类效法自然规律,寻求并制订出完善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因为,没有秩序的人生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道
”在
《老子》
中出现了七十多次。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章七十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章五十八)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章二)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章四下八)
无为而治的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1、不尚贤,使民不争。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智慧出,有大伪。
4、慎征伐。“天下无道,戎马生于效”
“兵者不祥之器。”
四、独特的美学观
真正的美只能是自然本身,要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办法体现。
的写作特色
(一)、韵散结合的特殊文体。
文句大体整齐,随文成韵,规则不一,与论语的纯散文体不同。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章六)
山谷般虚无的生养之神永生不死,这是叫做玄奥的母亲。绵绵不绝,似乎存在,运用它,不要过于勤劳。
(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于一般的简单比喻。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
之。
(章七十七)
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
不足时拉一拉。
(三)、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章六十四)
第一章
道1可道2,非常道3;名4可名5,非常名6。无,名7天地之始8;有,名天地之母9。故常无10,欲以观其12妙13;常有11
,欲以观其徼1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1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3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2言说、说道
4、6事物的名称
5说出、叫出
7命名
8初始
9根本
10指什么也没有的初始
11指万物从根本萌发成形时
12它、宇宙
13微妙之处
14边界
15玄妙的道理
翻译
自然规律如果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的规律;万物的名称如果可以说出,就不是永恒的名称。无,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的初始;有,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的母根。从天地万物什么也没有的初始,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从天地万物萌发成形之时,可以推知它们的极限。常有和常无,同出一源,只是名称不同罢了,同样是玄妙的道理,从玄妙的道理中探求更玄妙的道理,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途径。
理解
一、道:天地万物之本源,运行规则与变化规律。是永恒的,难以穷尽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有无相生。宇宙混沌,称之为无;混沌初开,天地万物生成,称之为有。无是天地之初始,有是万物之根本。无生有,有生无,相互转化。无是永恒,有也是永恒,同源而异名。
当天下都认为“美”是“美好”的时候,就知道丑了;当天下都认为“善”是“善良”的时候,就知道邪恶了。所以
“有”跟“无”是相互共生的,“难”跟“易”是相互辅助的,“长”跟“短”是相互衬托的,“高”跟“低”是相互依附的,
“声”与“音”互相调和,前跟后相互追随。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斯:就; 恶:丑; 已:矣;
生:生成; 成:成就; 形:衬托
倾:补充; 和:调和; 随:追随
理解
一、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均有其对立面,并与之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正反对照加以论述。
二、如何治理和教化百姓?使其明了美丑善恶?老子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无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弗有2,为而弗恃3,功成而弗
居4。夫唯弗居,是以不去5。
所以圣人行为处事,顺应自然而不刻意用心,教化大众(也是顺应自然)而不强行说教。任由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干预它的起始。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化育万物,而不自傲。功成万物,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失去。
(译文):
1、处事无为,行教不言2、占有3自傲
4、居功5、失去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的科学,“无为之治”的好处,天下的统治者很少有人认识到,即他们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一思想境界。这说明老子已经深刻洞察了统治阶级的贪婪本性。表明把施行“不言之教”和“无为之治”的治国策略完全寄托于统治者是根本不可能的。人民要想获得民主和自由,还得依靠自己的力量。
道家认为的圣人必是无为的。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绝、弃:抛弃 复:回归、恢复
巧:机巧 利:财利
令:让、叫 属:依从
素:素绢,像素绢一样单纯。
朴:未雕之木,像未雕之木一样朴素。
译文
弃绝一切智慧聪明,人民会有百倍之利;弃绝一切仁爱正义,人民会回归孝顺慈爱;弃绝一切机巧财利,不会再有盗贼。这三点。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让老百姓有所依从:要表现出素绢一样的单纯,要抱守木头一样的朴实,要减少私念和贪欲,要抛弃学问无忧无虑。
理解
“有为”者倡导圣智、仁义、巧利,必使民不聊生,道德沦丧,盗贼四起;“无为”即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反而民生融融,仁爱孝悌,路不拾遗。
老子认为要从这三个方面来教化百姓,使其放弃争名逐利,这样社会就不治而治安定团结了。
此段论述了“无为”的目的。正反结合。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莫:没有什么 莫之能胜:宾主前置
易:改变(一说代替) 垢:耻辱
不祥:灾难
译文
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攻克坚硬强大的东西,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它。它的柔弱是无法改变(或替代)的。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一个国家的耻辱,这人可做一国之君,承担国家的灾难,这人可以称王天下。这是至理名言,听起来倒像是反话。
理解
本章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像有无相生一样,强弱刚柔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可以相互转化。
老子认为,这种方法论可以运用于政教。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80章)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
第八十章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办法,使人们吃得甘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邻国的人们相互以看见,鸡鸣狗叫声相互可以听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理解
本章表现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人们刀耕火种,再回到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不发展生产力,物质生活贫乏,没有征战争夺。安土重迁,乐其所乐,坚守自己的桃源,与别国鸡犬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无为”而大治。
归结
第一章: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运行规则与变化规律。是永恒的,难以穷尽的。有无相生,道是玄妙之门。
第二第十九章:不言而教,无为而治。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第七十八章:强弱刚柔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可以相互转化。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