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认识厘米并测量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认识厘米并测量 冀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4-14 20:5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
课例名称
《认识厘米并测量》
教师姓名
学段学科
小学数学
教材版本
章节
第一单元
年级
二年级
教学目标
1、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计,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长度概念的建立。
学情分析
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度量单位时,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自然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孩子们,你们每人都有一双灵巧的双手,现在,请伸出你的右手,你能叫出这5个手指的名字吗?说的真好,像老师这样把手张开,哪两个指尖之间的距离最大?(生答)我们通常把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长叫一拃。来,伸出你的一拃让老师看看,并在小组内给同学比一比谁的一拃大。”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大家想看吗?(出示课件

阿福的新衣》)
师:谁来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生说:师傅手大,徒弟手小)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分析得也很有道理,怎样才能使师傅和徒弟量的衣服一样大呢?(生说:师傅裁,徒弟量,用尺子)
师: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小徒弟听了你们的话一定会非常感激你们的。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厘米的认识
1、认识尺子
师:由于师傅和徒弟的扎不一样大,结果闹出了大笑话,刚才这位同学说可以用尺子量,这个主意非常好,为了让不同的人测量的结果相同,于是就制造了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关于尺子你都知道什么?(生说)拿出你手中的直尺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将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件展示)如:数字、竖线(叫刻度线)字母cm
师:在数学上cm表示厘米,厘米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测量长度的单位。(板书)
2、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师:尺子我们已经认识了,你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生说,课件闪烁)你还能找到不一样的1厘米吗?(生说)也就是说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
师:那么到底1厘米有多长呢?请你像老师这样用手在尺子上比划一下,好吗?举起来看
师:在我们的身上或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是1厘米呢?大家可以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找到了这么多长是1厘米的物品,看来的确认识1厘米了;如果2个1厘米拉起手来你知道是几厘米吗?
师:(课件展示)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提出像老师这样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
师:你可以提一个问题让同桌来回答,(学生活动)老师来检查一下,
3、学习测量方法
师:大家比划得很认真,老师这有一张卡片,你能估计出他有多长吗?(生说)卡片到底有多长呢?你想不想知道?我们就用尺子来测量一下,看看谁估计得最接近?咱们班有没有同学会测量?(指生上台量)
师:可以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吗?嗯,他是把卡片的一边对齐0,另一边指着12,就知道是12厘米了。
大家同意他的测量方法吗?还有不用的方法吗?(生交流,可以比较那种简便)
师:谢谢你教会了大家测量的方法,怎么样,大家想不想亲自量一量,试一试。
师: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的测量方法?(生上台,指生说说他测量得怎样)
4、认识线段
测量线段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交流
四、实践应用,拓展思维。
1、课本第3题,谁是冠军?课件出示
2、我会量,课本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指导
3、自主探究,估一估
4、实践活动,估一估测一测,小组内共同完成每个小组的认为,小组长填好表格,集体汇报
分组进行,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回顾
作业超市:回家后,试着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认识
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情分析:用厘米做单位测量长度是学习测量物体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并提供起亲身经历或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厘米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