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2。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乘法的运算律是对乘法计算规律的概括,是计算经验的提升。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生后面继续学习乘法分配律提供了探究方法,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能根据实际问题需要,灵活运用运算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及推理能力和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
3.通过乘法运算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形成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探索乘法结合律,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植树节)我们学校从农场购买树苗和花苗后,还要购进花土和化肥,这是购买记录单,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花土20袋,每袋25包,每包4千克;
花肥10袋,每袋8包,每包5千克
谈话: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
(2)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肥?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谈话: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列式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想一想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预设:(4×25)×20=,先求每袋花土有多少千克,再求20袋花土有多少千克。
4×(25×20)=,先求一共有多少包花土,再求一共有多少千克花土。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追问: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吗?
预设:(4×25)×20= 4×(25×20)
小结:同学们思路虽然不同,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千克花土。
谈话:要解决第二个问题,怎样列式呢?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想一想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预设:(5×8)×10=
5×(8×10)=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吗?
预设:(5×8)×10= 5×(8×10)
2.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谈话:观察这两个算式,(4×25)×20= 4×(25×20)
(5×8)×10= 5×(8×10)
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话猜想一下这里面隐藏的规律吗?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全班交流: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
3.组间交流,建立模型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举例验证。
预设:(4×5)×3= 4×(5×3)
(5×6)×10= 5×(6×10.........
谈话:看来我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其实啊,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结合律”。
提问:同学们,你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预设:(a×b)×c= a×(b×c)
小结:刚才同学们就像数学家一样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得出了结论,并且还用字母表示了乘法结合律,你们真了不起!
谈话:同学们,你们来想一想,乘法运算中还有其他规律吗?
预设:乘法交换律。
提问:你能具体说说吗?你是怎么想到的?(从加法迁移过来的)如果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你怎样表示?
谈话:为了验证这个规律是不是正确,我们还是要举例验证。
同桌两人各举一个例子并交流,然后把结论补充完整。
全班交流总结: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多举例子,看是否能发现反例,通过代表性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归纳发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都不变。为学生提供表述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有理有据、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
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相信下面这个题一定难不住你,把数填完整,并说说你应用了什么规律。
2.我们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能够使计算简便,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能使计算简便吗?
小结: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也可以使计算简便。
3.
四、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学得认真!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收获,谁能来分享一下呢?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回顾。
谈话:你想将这节课的“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这五个苹果送给谁?为什么?
总结:大家不仅会学习还会欣赏,希望同学们每节课都通过有味道的数学学习,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不仅有对知识的收获,也有对学习方式的感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