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两条著名河流,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如图1所示。下列选项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不同地域文化呼吁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B. 中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 齐鲁文化圈是当时全国思想的核心区 D. 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
2.在雅典卫城博物馆里,有一块公元前6世纪的石碑,记载了拉奥孔从土耳其移居雅典,并成为雅典公民。据此我们判断,他从事的职业最有可能是( )
A.农业 B.教育 C.商业 D.手工业
3.“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及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4.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 )
A.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B.采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C.是民族融合发展的产物 D.促进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5.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
人 物 言 论
王安石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苏辙 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
A. 青苗法 B.保甲法 C.均输法 D.市易法
6.北魏孝文帝针对流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产生积极影响,以下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生产力水平落后,租调繁重——推行均田制——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B.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革除旧俗,全面胡化——巩固了与汉族地主的联系
C.旧都平城人口承载量小,保守势力大——迁都洛阳——为推进改革提供条件
D.官吏贪污成风,私取租调——推行官吏俸禄制——减轻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7. 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 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8. 下图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这说明1861年改革( )
A.没给俄国带来变化
B.阻止了俄国近代化
C.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D.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9.近代一位日本官员说:“这就像乘坐三等火车一样,最初这里有足够的座位,但是,当更多的乘客进后,这里就没有位子给他们坐了。假如你在肩肩相擦、用双臂支撑自己时失去了自己的地方,那么你就不可能再恢复原来的位置……必然的逻辑要求人们既要站稳脚跟,又要将双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现的空间。”据此可知,这位官员主张( )
A.大力发展交通 B.努力发展经济
C.学习欧美文化 D.进行对外扩张
10.日本福泽谕吉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
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
可以顺利达到目的。”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
11.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两者的共通之处是( )
A. 突出严刑峻法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兼采儒法二家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12. 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
A. 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 辨等级的阶级理论
C. 别长幼的宗法意识 D. 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13. 据史料记载,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70万,其中皇室及服务人员15万,在京官吏约3万余,禁军和附近驻军约12万,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的读书人1万,共需粮食580万石左右,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32万。据此可以推知盛唐时期( )
A. 长安已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 对东南地区粮食需求增加
C. 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 D. 坊市制度瓦解速度加快
14. 明代有严格的人事回避制度,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且不能久任;而胥吏都是本地土著,在地方上有盘根错节的势力,故有“流水的官、世守的吏”之说。这反映出明朝( )
A.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的破坏 B. 地方官权力存在很大差异
C. 基层管理有一定权力真空 D. 宗族势力庞大威胁着皇权
15. 某大学历史系教授汤奇学认为,新文化运动期间国语(白话文)取得决定性胜利对提升全民族文化程度,输入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具有重要意义。国语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 社会变革的需要 B. 文言文晦涩难懂
C. 白话文通俗易懂 D. 市民经济的发展
16. 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
情况表。这表明当时( )
A. 允许外商在华设厂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 中国经济中的近代化因素在增加
C. 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D. 中国的国内市场在不断扩大
17. 1931年4月,全国中共党员除苏区外,不足11500人,而城市中的党员数仅4000人左右,工人党员不足一半,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组织的工人,除满洲外,尚不足千人,而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可说明( )
A. 中共城市工作受到影响 B.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C. 中共革命目标发生变化 D. 农村根据地群众基础薄弱
18.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遵循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进而为经济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空间。这表明我国( )
A. 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 B. 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发生剧变
C. 传统经济观念逐渐被突破 D. 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19. 罗马法规定:“故意杀害他人”处以死刑,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被长期沿用。由此说明罗马法( )
A. 缺乏严格统一的判罚标准 B. 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犯罪类型
C. 掺杂诸多原始落后的习俗 D. 其法律条文一直被近代沿用
20. 1949年,杜鲁门宣布苏联试爆了自制的原子弹装置。美国漫画家赫布洛克随即创作了一幅时事讽刺漫画,但他笔下的原子弹并不是凶神恶鬼,而是“鲁滨孙”。这位“鲁滨孙”站在海滩上,惊恐地发现了另一个人的足迹。该漫画意在讽刺( )
A. 美国对核垄断被打破的不适应 B. 西方殖民主义政策受到冲击
C. 苏联研制原子弹威胁人类安全 D. 美苏冷战局势面临升级危险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2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 唐代科举每次录取少则几人,多则二三十人。宋代重文治,宋太祖时取士仍比较严格,但总数已有所增加。宋太宗时,因州县缺官,大规模录用士人,参加省试的举人往往多达一、二万人,每次平均录取进士230人。至徽宗时期,每次平均多达680余人。纵观整个宋朝,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二万人数以上,人数之多,是历代所没有的。录取的人数不仅多,对屡次不中的也会进行照顾。“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日特奏名。”真宗成平三年时,赐河北进士、诸科三百五十人及第、同出身。落第后,自愿考试武艺及量才录用的,又有五百余人,全部赏赐辦装费抚慰并发遣他们,命礼部列为一次科举。“较艺之祥,推恩之广,近代所未有也。”
——摘编自梁玉《浅谈宋代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对思想文化的影响。(4分)
22. 从广州十三行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起,清朝规定通商口岸只限广州一处,对外贸易又为公行所垄断。公行不但负责输入货物的评价及买卖,而且成为清政府与外商的传递机关。凡货物的纳税、报关,均须由它经手;外商向中国政府陈诉,亦须由它代呈,否则,清政府不予受理。清政府对于外人的生活行动,也责令公行监督。于是,公行成为一种特殊机关,它既具有商业的职能,又具有政治、外交的职能。
材料二 洋务运动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这一机构总揽外交(对外交涉:如教案、出使之类)以及同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制造、矿物、交通、海防、边务等各方面大权。在此之前中国以礼部和理藩院为主,分别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这种机构体现了天朝体制居中驭外的命意,本身就以上国与夷狄之间不平等为前提。但是,新来的外国人用大炮两次向中国说明,他们不是贡使。于是中外交往的机构不得不因此而改变。当其时,君臣朝野之间,往往视之为不祥之物,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于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广州十三行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不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广州十三行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变化所体现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过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个改革对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的不同。(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分别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收 入 支 出
田赋 25088000 漕粮 6562000
盐税(包括盐厘金税)13659000
商品厘金税12952000
关税(1893 年)21989000
地方关卡收入1000000
对国内鸦片征收的税和厘金税2229000
杂税、捐纳和“贡献”等5500000
合计 88979000 中央政府行政费用、皇室津贴和满洲戍军军饷19478000
海关行政费用2478000
公共工程1500000
现代化军队、沿海防8000000
满洲防务1848000
甘肃和中亚的民政和军务支出4800000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10000000
铁路建设500000
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拨款1655000
各省行政费用、各省军队36220000
偿还外国贷款的本利2500000
合计 88979000
材料 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支的估算数(库平银)
——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注:漕粮,通过河运和海运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厘金,一种商业税。捐纳,是中国古代政府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粮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三条信息,加以说明, 然后进行总结。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
参 考 答 案
一.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D A B D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C A B A C B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21. (1)巩固统治,重文轻武;统治者降低要求;社会官员缺乏;参加科举的人数众多,人民热情高; 落第录取照顾等政策调整。
(2)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技术的改进与印刷业的繁荣;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增强了士人对宋朝政府的认同等。
22.(1)广州十三行的特点: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垄断对外贸易;维护天朝体制的需要,具有多种职能的半官方机构。(4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特点:洋务运动的需要,地位重要;被迫适应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带有半殖民地化的印记;官员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4分)
(2)发展趋势: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由理藩外交到近代外交;由主权完整到半殖民地化色彩浓厚。(2分)
23. 答案:(1)(6分)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不同 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 商鞅变法用军功大小划分等级
梭伦改革由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商鞅变法官吏由国君任免
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2)对雅典: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2分)
对秦国: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统一打下了基础。(2分)
24. 信息一:收人中田赋所占数量最大,说明中国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国家。
信息二:关税比例仅次于田赋,说明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信息三:支出费用集中在军事领域,说明了中国当时内忧外患,国家安全形势严峻。
信息四:支出费用集中在政治领域,说明传统的中央集权政府庞大,没有实现政治转型。
信息五:现代化军队和北洋水师等的支出说明洋务运动的推广,现代工业文明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信息六:铁路等经济社会建设支出最少,一定程度上说明近代中国发展艰难的原因。
总结:清政府财政困难,需依靠借外债实现财政平衡,反映出当时中国正处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既存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也开始了努力摆脱危机的尝试;既保存着传统的农耕经济,也出现了新的工业经济。
(以上每点信息2分,任选三点得6分,总结4分,共计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