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7.《醉花阴》课件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7.《醉花阴》课件27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22:0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作者简介
李清照(
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其词被誉为“婉约正宗”。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作者简介
18-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42岁:?北宋末日,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
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67—71岁: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作者简介
少历繁华
中经丧乱
晚景凄凉
作者简介
李清照的词以她南渡前后,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她生活安定、优裕,其词多反映闺中生活,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风格清新明丽,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她遭遇家国巨变,又逢丈夫去世,其词多反映战乱中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凄凉低沉,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醉花阴
添加文字
李清照
解题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整体感知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整体感知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调官异地。深闺寂寞,她深深地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值重阳节,人逢佳节倍思亲,她便写了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浓云:(意象暗淡、凝重)
雾气蒙蒙,浓云滚滚,布满天宇。(自然之景)
孤寂郁闷,如云似雾,罩满心头。(心灵之景)
永昼:
漫长的白天,内心的无聊愁苦的日子是那样的难熬,直接抒发愁苦之情,突出愁之长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瑞脑销金兽:
看香炉里瑞脑慢慢地融尽,借此消磨时光驱遣愁怀,然而自己的愁思却不绝如缕。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了词人的百无聊赖、寂寞难耐的愁情。
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时间的漫长
环境的凄寂
词人百无聊赖的愁情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佳节又重阳:“又”
表明再一次,又一次,强调词人与丈夫分离已久,已不是第一次在佳节时独守空房了,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
对“凉”字如何理解?
重阳,是夫妻登高求福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词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愁的具体内容是又逢佳节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东篱把酒黄昏后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帘卷西风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结论:秋风(西风)渲染愁情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黄花
问题探究
  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词人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词人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词人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表现得令人可感可触。
古人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问题探究
手法上,
运用夸张比喻,直抒胸臆,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感上,
词人因愁而瘦,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念之情,刻骨铭心,形销骨立。
结构上,
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古人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李清照被人戏称为李三瘦
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