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培养诗歌的趣味,提高赏析诗歌的水平。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知人论世。
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北大中文系教授。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自读文本,勾画文中引用的诗句。
2.思考:全文可以分几个部分?
明确: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指出“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说明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文本研读
阅读第一部分
思考:1—3段涉及了哪些诗句?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段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作用:论证“木叶”为诗人钟爱。
第二段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作用:论证“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这三段引用了许多诗句,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继而探究“木叶”受宠的原因,排除了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最后落实到“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所以,主要作用是引出议论话题。同时,这些诗句可以作为例子,使得下面析理有凭有据。另外,合理引用诗句,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阅读第二部分
1、古诗歌中中为什么用“木叶”不用“树叶”?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用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诵读诗句,比较“木”与“树”的不同。
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②高树多悲秋,海水扬其波。③午阴嘉树清圆(午阴嘉木清圆)
明确:“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是一种落木千山的景象,令人感觉到“空阔”的意味;
而“高树多悲秋,海水扬其波”则给人一种饱满感觉,感觉到层层树叶的波动;“午阴嘉树清圆”中“树”与“午阴”相契合,十分一致,给人以浓荫密密层层的感觉;若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就少了“午阴”真实的形象。
根据上面分析,小组讨论,“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完成表格。
明确: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境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飘零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阐释“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明确:“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拓展延伸: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而它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彩,试举一些例子。
明确:
1.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2.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酒是愁的象征。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3.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奈凄凉,孤傲清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达观坚定,壮美豪
六、课后作业
古代诗歌中很多意象都有比较强的暗示性,请选择某一意象,搜集相关诗句,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