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4《雨霖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4《雨霖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22:3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感知和品味这首词。
2.学生回忆自己的离别经历后,再而走进柳永的词,以此真正体会词中的离愁别绪。
3.文本细读,学生自由品味词句,表达自己对于词句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重难点:文本细读,学生自由品味词句,表达自己对于词句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永的词《雨霖铃》,这是他的代表作。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认识柳永吗?不认识?柳永可是当时词坛上非常活跃的明星,有很多很多的粉丝,所以有人这样评价柳永:“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写的是关于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话题——离别。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人生无处不别离,于是古今多少人还在诉说着离别。
不过啊,人们说,别情难述。因此若能遇见诉说别离的佳作,便是难得。我们一起先回顾一下高中已学的关于离别的课文:
1.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徐志摩与康桥的一场悄悄的别离,在悄悄中体味着别离的惆怅。
连草丛中的夏虫也似乎读懂了诗人的心绪,也沉默着。而今晚的康桥也一改往昔的热闹,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
2.《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是一场毅然决然的悲壮之别。
3.《孔雀东南飞》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举手长劳劳,二情长依依。
——这是恋人之间情意绵绵的凄苦之别。
4.大家回忆一下,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曾有过让你难忘的、刻骨铭心的一次离别?现在有没有同学可以主动分享一下自己的这个离别的往事。
请两个同学来说——归纳:对于你来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离别(痛苦、不舍、轻松、潇洒?)
和学生分享我的一次离别:大学毕业前最后一个晚上,和室友的分别。不过,对我来说,这次离别,是一个新的开始。那时候的我纵有不舍,但没有过多的悲伤,更多的是对于明天的期待。
小结:刚才的同学说他的离别是……但对于柳永,这一次离别于他而言,意味着什么呢,他在词中了描述一场怎样的离别,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别情?(是像徐志摩那样不忍打扰的别离,还是像荆轲那般慷慨诀别?)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柳永的《雨霖铃》,体会柳永那动人的离情别绪。
二、品读文本
1.第一次朗读: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么样的?——悲凉、忧愁、哀婉、凄苦
柳永在这首词中有用一句话直接抒发他的感情,是“多情自古伤离别”;如果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伤”,伤什么——伤离别,为离别而伤。
所以对于柳永而言,这是一场(伤心?悲伤?忧伤?)的离别。
2.第二次朗读:能不能从词中提取信息,描述一下这场离别的具体情况。(小组讨论,有没有小组已经有确定的答案)
时间(清秋节,秋天的傍晚)、地点(汴京城外的长亭)、环境(寒蝉凄切,骤雨初歇)、与谁分别(恋人、心爱的人)、离开何地(汴京)、去往何方(南方),以什么方式离开(坐船)
大家知道柳永为什么要离开京城去南方吗?
有资料说,当时柳永在京城求官无望,仕途失意,不得不要到南方去寻出路。
3.提问:这部分内容的交代都集中在词的上片,也就是说,上片主要写了别时之景,那大家想想,下片主要写的是什么——别后想象/刻画心理(哪里看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此去经年”、“应是”、“便纵有”)我们说这样的写法叫做“虚写”
对于柳永,离别的痛苦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思念的过程。
古人的离别,大家一定要想象到,相对于今天而言,在那个交通不便、又没有电话的时代,可能分别了,很难才能再见,很久才能收到一封书信,与今天很不一样。
4.第三次朗读:作为一篇久久传诵的佳作定有它的迷人之处,细细品味,这首词哪句话(拆分为八句)最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⑦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学生小组讨论3分钟,请小组代表展示。(展示过程中,老师进一步引导,补充相关知识)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画面感、意象选取得很好!
【寒蝉】
“孟秋之月,寒蝉鸣。”——《礼记·月令》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寒蝉叫声凄凉哀切,若断若续的哀鸣,更加使即将离别的人心烦。
柳永用蝉鸣的凄切之声衬托人心中的凄切。
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气氛凄婉悲凉。
【长亭】
是我们心中关于“送别”的代名词。这个离别意象勾起了我们血脉中的文化记忆。
古代驿站路上常设亭子供人休息和送别,每隔五里一亭称“短亭”,隔十里一亭称“长亭”。所以古人多在长亭送别,留下了许多诗句。如:
晏殊《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周邦彦《兰陵王·柳》“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作者写长亭,既是眼前实景,点出送别之事,又是心事所指,意含离别之伤。
【雨】
这雨下在离别时候,助长了人们心中的哀怨。
“骤雨”形容雨来得密急而猛烈,然而“初歇”则意味着“雨停了,必须起程了,必须分别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大凡作别,不可无酒。
为什么“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恰恰表现了词人伤离别、悲痛、痛苦。
“兰舟催发”,细节描写,侧面表现出不舍,欲留不得的痛苦。他们已经在努力多留一会了,可是终须有一别。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重点)(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画面感很强。四个动作:执手、相看、流泪、凝噎而无语。
比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执手相看泪眼,有千语叮咛。”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亡词):“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情感是不必用太多言语来表达的,一切尽在不言中吧。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重点讨论)
这一句写得很有气势,很壮阔、豪放。有人提过这样一个观点:柳永虽曾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但内心是充满野心,满眼都是南方,并没有真正为这次离别而伤。
大家同意吗?不同意,那大家是怎么理解这句话?
烟波浩渺与人的前路茫茫;
以壮阔的天地反衬自己的渺小,表现自己的仕途失意;
夜雾浓重与人心情的沉重相合
“去去”,叠词,指离得越来越远,伤越来越深
景无边而情无限
总结:通过想象之景,把自己的伤情比成了烟波那么绵长,夜雾那么深重,天空那么无边。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这种形式的诗,我们也接触过不少,例如马致远的《秋思》
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可以刺激读者的想象,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同样的,柳永有意运用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为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想象到这幅画面的柳永,心中带着怎样的情感呢?
寓情于景:酒醒后的伤感和离愁的景象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意境:清冷、凄清、冷、孤独、清冷孤寂。
【杨柳】
“柳”“留”二字谐音,“柳”经常暗喻离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晓风】
风是秋风,而且是拂晓的风,冷的,让人心生凉意。吹在一个刚刚酒醒的人身上,更觉得冷。
【残月】
月缺人亦缺,正衬。本来人无法团圆,月也不圆,更觉得凄凉。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三、总结(一点感慨)
所以对于柳永而言,这是一场(伤心?悲伤?忧伤?)的离别。
这首词字字句句都在诉离别、伤离别,这种伤,太深沉、太悲痛了,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但如果有一天你对自己的爱人、亲人、你所爱的事物用情至深,却不得不要分离时,你或许会想起柳永的《雨霖铃》,那时候对柳永不再陌生,希望你能从中得到一丝慰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