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教案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
教学对象:高一理科班学生
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通过诵读,让学生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感,并能从具体词句及典故中分析出作者的多种感情。②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①朗诵②背诵③全文默写④情景式默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联系实际,增强个人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文中典故的理解。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情景式默写。
教学方法:朗诵、默写。
教学过程:
导入
《十面埋伏》音乐中朗诵:多少次,他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多少次,他的耳畔回响着清角吹寒;多少次,他的梦乡是铁马冰河;多少次,他的眼前是大漠孤烟……可是他不敢回首,回首之后那情那景只能在灯火阑珊处,只会令他望尽天涯路。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饱含着他多少无奈与悲凉,饱含着多少壮志难酬与英雄气短的苦闷!他这种复杂的情感究竟是如何表现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若已经上了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应在课前进行复习,抽查背诵,或上黑板听写,提高学生兴奋度。之后直接进入正题,不必再导入。)
讲解
(一)多种形式朗读,熟悉文本
学生自己结合注释标音并朗读。
师放配乐朗诵,并在课件上展示易错字(榭xiè
佛bì)。
齐读。
点学生单个朗读(此处可让他人点评,读的好或不好都应有理由,并让点评者进行示范)。
(二)背景介绍
(背景知识可在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批注,当堂检查。亦可让学生自己看课件,若老师自己不熟悉历史,切忌自己讲解。)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5岁了(可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作时间进行对比,初步考虑一下二者感情基调之间的区别——壮年、暮年),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他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ūo)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了镇江。
(三)文本分析
1、生结合注释精读文本,并梳理词意→课件展示译文,并让生齐读,再次熟悉文本。
2、提问:学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我们就知道,辛弃疾写词最爱用典故。这首词里他又给我们讲述了哪些故事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典故,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典故的内容。(给10分钟时间让学生找出相应典故并总结其内容)
明确:①孙权败曹军;②刘裕建政权;③刘义隆望敌而逃;④佛狸击败宋文帝;⑤老年廉颇不得重用。(生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并不一定要凝练概括,只求能够理解并掌握故事情节。)
3、提问:历史上的名人有很多,为何作者单选这几个人物呢?他想通过这几个人物的故事、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呢?可以挑选其中的一到两个思考一下,并在小组内交流。
明确:
孙权:
词人对这一人物是如何称呼的?词人对这一人物的事迹又是如何看待的?
“英雄”“风流”,词人对其很是赞赏,作者很渴望能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但这样的人物创下的江山是千古流传的,可是“风流人物”迟早会在历史长河中湮灭,论谁都逃不脱,因而作者也有感叹人生易老的意思。
寄奴:
词人对刘裕当年的光辉事迹是怎么描述的?(原文)反映了他怎样的情感倾向?
词人对刘裕的光辉事迹大肆渲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仿佛当年他曾和刘裕并肩作战一般,引以为傲。可见作者虽老,但依然有一颗冲锋陷阵,上马杀敌,为国尽忠的心。
刘义隆
刘义隆北伐整件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准备、目的、结果)?“封狼居胥”应如何断句?
②刘义隆的北伐为何能引起作者的感叹?
明确:联系之前看过的本文写作背景来看作者对北伐一事的态度(草草,准备不充分。封狼居胥,目的具有功利性,出发点不对。仓皇北顾,失败告终。“赢得”,讽刺。)且这首词写于韩侂胄北伐前两年,作者想借刘义隆北伐劝诫上级。
佛狸祠
刘义隆与拓跋焘所处时代(同一时期,敌对关系。)②刘义隆典故和拓跋焘典故之间的关系?
明确:刘义隆曾将北伐的对象就是拓跋焘,而拓跋焘也一心想要南征,征服中原大地,扩大版图。但最后刘义隆失败了,因而拓跋焘就成功了。中原大地上烽烟四起,因而才会有“烽火扬州路”一句。拓跋焘成功之后在中原建立了自己的宗庙祠堂,但时间流逝,随着北魏孝文帝改革,曾经敌区的人民在四十三年的时间里也逐渐忘却的历史,大肆去祭拜曾经敌人的宗祠,因而才会有“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壮景”。眼看着韩侂胄就要像刘义隆一样北伐,令人绝望的不是失败的结局,而是多年之后同胞对耻辱的遗忘。作者心中为国而忧,为民族的未来而愁,这种忧愁却无法用行动来消除,因此便只能在心中怅惘,想象自己像孙权一样给国家带来希望,能像刘裕一样上马杀敌,但实际上却只能像廉颇一样无处施展。
廉颇
学生对廉颇的事迹还是比较熟悉的,在此处可以让他们自己介绍。
师补充廉颇不得重用的原因:
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廉颇蔺相如列传》)
提问:①廉颇与作者有哪些共同之处?②作者借廉颇的典故想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①老当益壮,虽然老了,但依然有雄心壮志②同被奸人所害,无法得到重用,壮志难酬。对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
总结
师: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用了哪些典故?
生: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可竖列板书)
师:作者借这些人的故事要表达哪些情感?
生:壮志难酬、想要建功立业、对人生易老的感叹、对统治阶级的讽刺。
师:能明白本文的情感这只是学习这首词的第一步,我们还有其他三步。这首词的情感这么丰富,我们因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才能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呢?请同学们自己先练习一下,之后请同学们来尝试一下。(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并进行互评)
师:同学们表现的都不错,情感、节奏把握的都很到位。掌握情感的方法有很多种,能够有感情的朗诵只是其中一种,还有一种更加具有挑战性。那就是情景式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会写。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在课前发的情景式默写练习题,自己背过课本做一下。(也可以将题目放在PPT上,让学生练习。)
作业
背诵全词,并在默写本上默写,之后自己纠正错误,有错字的句子改四遍。
通过辛弃疾两首词的学习,思考“用典”这一手法的好处,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附:情景式默写练习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
在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物,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5.
辛弃疾描写南宋时老百姓常在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的一座行宫迎神赛会,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6.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