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定风波》这首词属于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的第二篇课文,在第一篇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同学们已经学习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定风波》中,还需要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品读、鉴赏,体会其写作手法,进而准确把握词的内容,明确形象,领会思想。再次,要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老师设置问题,引导同学们经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来进行文章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对联写的是谁呢?同学很多都知道这个写的是苏轼。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还曾写下绝笔诗。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2、“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那再请同学们来看看这句话讲的是谁呢?这句话讲了他的什么?引导同学们了解苏轼的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之后的人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的一篇千古佳作《定风波》。
整体感受。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介绍“东坡”的来历:
苏轼自号东坡,是在年近半百时,因何直到盛年之后才取这个号呢?因为他在失意的特殊境遇中,想起了白居易,有心为己楷模,更生仰慕之情。对此,多种典籍中有载,如南宋学者洪迈的《容斋随笔》:“苏轼号东坡,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白居易字)而然。”又如《二老堂诗话》:“苏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苏轼认为,自己谪居黄州的这一段经历以及前因后果“与乐天大略相似”。出于对白居易的惺惺相惜及敬仰爱戴,遂以白居易享“闲适之乐”之处的“东坡”,作为自己的号,并在黄州城东山坡上的旧时营地植树种菜,还搭建了一座草房,壁上绘画雪景,取名为“东坡雪堂”,这是苏轼四十六岁那年的事。
深入分析。
(一)、要了解这首词描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情,首先要同学们分析词的小序。因此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来讨论,这首词的小序为我们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以下内容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文本分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可以引导学生从“莫听”二字入手,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神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的。
3、一蓑烟雨任平生。
“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写感受,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乐观的精神状态。
苏轼爱喝酒,他的诗也可以为证,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欢饮达旦”“把酒问青天”到《赤壁赋》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从《临江仙 夜归临皋》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到《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一尊还酹江月”,可以看出,酒是苏轼生活中的一样必需品,甚至经常喝醉,但他的醉和一般人的酩酊大醉不同,他更多的是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而非醉的结果,这正是他豁达性格的体现,所以说此词并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前面的“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同样这的“斜照”也是既指自然界中阳光也指生活中的希望和顺境。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涉及到诗词中“风雨”的理解。共有三层意思,一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二指苏轼遭遇的“政治风雨”,三指作者“心中的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拓展研读
1、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定风波》中的“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他要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5)总结:“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表现了诗人旷达心态和归隐意向。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如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是儒家入世思想和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3、从《定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4、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
明确: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五、主旨总结。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
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豁达、超脱,这就是《定风波》,这就是苏轼。
六、结语。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七、板书设计。
上片:醉——任——笑看人生风雨
小片:醒——迎、归——看破人生风雨
八、作业布置。
背诵《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