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2《老子》五章 导学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2《老子》五章 导学案(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4 22:4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子五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道家的思想核心及《老子》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学习1、2章
3、汲取课文精华和思想内涵,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 “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预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通过互联网查找到有关老子的资料,了解道家的思想核心及《老子》的有关知识。
2.学生自主朗读、品读课文。
(二)预习任务
1.了解老子及《老子》,搜集《老子》名言警句10句。
2.学生自主朗读、品读,疏通文意,读准字音。
(三)预习检测
1.走近老子:
(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2.《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预习检测
A.读音
?音声相和( hè )?夫( fú )唯弗居??受国之垢( gòu ) 虽有舟舆( yú )
B.重点字词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C.断句难点
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 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学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理解意思、掌握字词、探究主旨、品味经典。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二)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诵读课文,重温经典
(1)、听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正确断句。
(2)、学生以多种方式(单人读,齐读)诵读课文。教师找学生单独诵读,找其他同学做评价。加强诵读效果,全班同学伴乐,齐读课文。
2.研读入境,感受经典
先由学生自我品读,再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解读每则的深刻内涵。
二、深入探究,难点释疑
探究点一: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 (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 (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 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解读】:本 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 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 “不见其形”被称为“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用“无”来形容“形而下”的“道”。 “道”介于“有形”与“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同叫做“玄”。
??? 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这一章启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探究点二: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 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 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 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解读】:理解: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意思: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三、拓展延伸,感悟生活
1.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
??? (课堂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反方:无为的思想,本事就是一种“悖论”:人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本就是人类生活之必然趋势,而故意去思虑,去知识,去 情欲,去作为,实在违反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去“人为”以返回“自然”,却正是最大的“不自然”。道家的思想,对过去国人生活的萎靡不振,实应负一定的责 任。
正方:但是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害心,脱除名利思想,依此修养,实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道家教人不要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不胡乱地消耗,实在可以拯救社会的弊端。同时,道家在政治上极力反对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实在是有它的重要意义。
(三)总结归纳
道 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辅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从这点看,老子的人生观,并不消极。
(四)学习检测
1 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抱:怀抱
B 道可道,非常道 常:永恒的
C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文:文字
D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居:居住
2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无,名天地之始
B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D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二 课内重点句子翻译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参考答案:
1 B (A 抱 持守 C 法律条文,原则 D 占有) 2 B 两个“虽”都作“即使”(A 第一个“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为助词,“的”;C 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因果;D 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3、4、5章.
2、领会“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做深入研讨。
【预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学生自主学习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学习方案】
(一)方法导引
1.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理解意思、掌握字词、探究主旨、品味经典。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二)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一、深入探究,难点释疑
探究点一、【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直,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翻译】: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孝和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解读】: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摈弃知识、智慧,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探究点二、【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翻译】: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小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 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祸,才算是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解读】: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探究点三、【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名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行望,鸡犬之声相闻,名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去迁徙。虽然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 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知道 老死也不相往来。
【解读】: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此环节教学预设说明】:翻译可以交给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对于各则语录所反映的思想,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形成师生探讨互动的课堂气氛!)
二、拓展延伸,感悟生活
1、老子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强调“柔”“弱”的一面,我们该如何理解与评价?
明确:这一点,就是老子著名的“守柔若强”的思想。他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地强调这些思想,除了告诫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 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就是说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自己的 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者争夺那种强大,要“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
????这是老子在总结世事经验上得出来的,能开启人生的指挥,所谓“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宁受胯下之辱”等等,就是在忍让和屈辱 中求得生存的可能,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种人生态度,承续了不动感情、坚韧冷静的理智状态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目的是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 体的生存,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
(四)学习检测
1、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无,名天地之始
B 天下莫柔弱于水 仕宦于台阁
C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 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 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 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二 课内重点句子翻译
1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2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
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4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1、 C 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A 均为判断句 B 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D 均为定语后置句)
2、 A (B 此句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 绝对化的表述 D 这种主张是一种倒退,不能使国家发展)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