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5 06: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改弦更张,除旧布新——中外历史上的改革风云
一、专题导语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式之一。相较于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其中伯里克利改革属于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彼得一世改革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开放、新经济政策、苏联改革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通过本专题的复习,了解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运动,知道它们的性质和主要内容,理解它们各自产生的历史影响。总结历次改革的经验以及它们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的启示。
二、专题梳理
(一)商鞅变法
1.背景:(1)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2)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
4.主要人物:商鞅、秦孝公。
5.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6.主要内容:(1)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2)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3)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7.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铜方量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建立北魏的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贵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主要人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3.主要内容: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4.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魏帝王出御图
(三)戊戌变法
1.背景:(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2)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民族危机加剧;(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一定的发展。
2.根本原因: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开始时间: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4.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谭嗣同。
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主要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7.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维新派力量弱小,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
8.历史意义:中国近代第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左为康有为 右为梁启超
(四)改革开放
1.背景:(1)十年“文化大革命”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2)针对“两个凡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开始时间和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主要内容: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称的制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4)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5)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
(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4.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伯里克利改革
1.背景:(1)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经过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建立了民主政体。(2)从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波斯帝国与希腊之间的战争持续了数十年。
2.性质: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3.内容:伯里克利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中产生的,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建立了津贴制度。
4.意义: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5.局限性: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伯里克利
(六)大化改新
1.背景:苏我氏等豪族把持朝政,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2.特点: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3.内容:(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4)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七)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3.内容: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创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4.意义: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5.地位: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6.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彼得一世
(八)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4.时间:1861年。
5.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6.意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7.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亚历山大二世
(九)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1853—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闯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2.前提: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
3.领导人:明治天皇。
4.开始时间:1868年。
5.主要措施: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6)意义: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7)局限性: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天皇
(十)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许多弊端。
(2)开始时间:1921年春。
(3)领导人:列宁。
(4)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5)意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列宁
(十一)罗斯福新政
1.背景:(1)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美国经济严重下滑。(2)1932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2.开始时间和标志: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3.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
4.主要内容:(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2)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3)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农业政策。(4)推行“以工代赈”(如田纳西水利工程),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5)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5.意义:促进美国经济复苏,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6.局限性: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罗斯福
罗斯福新政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相同点: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都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不同点:苏联模式的社会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罗斯福新政的社会基础是资本主义制度;苏联模式排斥商品和市场,而罗斯福新政是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手段。
(十二)苏联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实施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这些措施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三、专题测验
(一)选择题
1.(2019?曲靖中考)《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材料反映的是( A )
A.奖励耕战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以农养战
2.(2019?南通中考)如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 D )
A.商朝青铜工艺高超 B.商鞅废除井田制
C.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D.商鞅统一度量衡
3.(2019?玉林中考)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D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4.(2019?桂林中考)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D )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步六孤 勿忸于 贺赖 拔拔 丘穆陵 尉迟
汉姓 元 刘 陆 于 贺 长孙 穆 尉
A.政权分立 B.江南开发 C.南朝稳定 D.民族交融
5.(2019?新疆中考)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 A )
A.裁撤冗官冗员 B.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
6.(2019?柳州中考)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C )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传播了革命思想
7.(2019?沈阳中考)1980年5月,邓小平对安徽的包产到户予以肯定和支持,他对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业生产方式评价说,“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上述材料中“发明”指的是( D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2019?贺州中考)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主要强调了( B )
A.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C.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9.(2019?通辽中考)西方谚语说:“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英国近代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这里对希腊的赞美是基于它( B )
A.是古代大河文明典范
B.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C.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D.建立了地垮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10.模仿与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日本大化改新的性质是( B )
A.奴隶主民主政治 B.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C.资产阶级改革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1.(2019?玉林中考)下列史实,最能够说明俄国1861年改革具有进步性的是( B )
A.地主利益得到保护 B.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C.保留沙皇专制统治 D.农奴可以赎买土地
12.(2019·荆州模拟)普希金指出:“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列强的行列。”这说明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C )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C.改变落后状况,成为军事强国 D.废除农奴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13.(2019?自贡中考)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赎金为发展工业积累了资本;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解放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以上说明农奴制改革( B )
A.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使俄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14.(2019?青海中考)“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文中的“社会变革”包括( D )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海军
③推行地税改革,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④提倡“文明开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2019?河北中考)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一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后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所以改革措施中又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由以上可见,明治维新( C )
A.自始至终采取全盘西化的策略
B.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
C.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D.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
16.(2019?定西中考)1921年苏俄依据国家经济形势,大胆地实施了“退一步进两步”的新经济政策。其中“退步”主要是指( C )
A.全面取消自由贸易
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实行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17.(2019?巴中中考)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现在人们靠救济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生活呢?当然不是。”下列举措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A )
A.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B.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D.大力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18.(2019?包头中考)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以“新政”救治美国经济。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据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C )
A.延续了自由放任政策
B.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C.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
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9.(2019·常州中考)“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下列改革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C )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 D.卡达尔改革
(二)非选择题
20.(2019?梧州中考)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2)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
答:汉化为主、相互学习、形式多样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1.(2019?通辽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为了吃饱肚皮,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
材料二 下列表格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制表)
表1:1980年和2017年北、上、广、深GDP对比(单位:亿元)
城市
年份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1980年 139 311 57 2.7
2017年 28000.4 30133.86 21503.15 22438.39
表2:1980年和2017年北、上、广、深人均GDP对比(单位:元)
城市
年份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1980年 1544 2725 1160 835
2017年 129000 124600 153118 183645
材料三 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判断,该事件后来促成了中央政府哪项有关农村的改革措施?说说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的责、权、利结合起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民实现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
(2)分析材料二统计表回答,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由落后的小城镇发展成繁华的现代化城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深圳建立了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3)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强国富民”道路的名称,并回答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什么?
答: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本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通过上述材料你应该懂得什么样的道理?
答: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要关注民生;改革离不开英雄人物的推动。
36.(2019?株洲中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十七世纪末,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都助他搞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淬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涅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大林还推崇他。
——蒋延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战败后的彼得一世改革的重点。陆军完全按照欧洲强国的模式重新编制和训练;海军开始组建;为了满足对装备和后勤物资的迫切需要,大量的工厂在乌拉尔山地区建立起来;军队需要合格的指挥官,彼得一世不仅向欧洲派出了数以千计的留学生,而且先后在俄国设立了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这些新式的学校完全按照兵营管理,为了监督学员,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子守在课堂上。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287 42000 51937
——《俄国社会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彼得大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归纳彼得大帝改革的特点。
答:俄国落伍于世界;改革的特点:向欧洲学习、强化军事力量、同时发展经济与教育。
(2)“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请结合材料二从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予以说明。
答:军事上,借鉴欧洲强国模式;经济上,发展军事工业;教育上,一方面派出大量的留学生去欧洲,一方面在国内兴办军校。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作用。
答:使俄国摆脱封建农奴制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俄国两次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答:启示: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要依据国情,走符合本国发展的道路;要善于学习他国优点和长处,取长补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