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中山外校 高一化学作业 作业设计:计庆国 2012-02-23
硫和氮的氧化物(1)
1.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 )D
A.立刻褪色 B.慢慢褪色 C.先褪色,后复原 D.颜色不褪
2.下列关于SO2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SO2既可以是含硫物质的氧化产物,又可以是含硫物质的还原产物
B.SO2是硫酸的酸酐
C.大气中SO2的主要来源是汽车排出的尾气
D.SO2具有漂白性,因而可以使石蕊试液褪色
3.下列污染现象主要与SO2有关的是 ( )
A.臭氧空洞 B.酸雨 C.光化学烟雾 D.温室效应
4.酸雨给人类带来了种种灾祸,严重地威胁着地球生命生存的生态环境,下列有关减少或者防止酸雨形成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
①对燃煤进行脱硫;②对含SO2、NO2等工业废气进行无害处理后,再排放到大气中;③人工收集雷电作用所产生的氮的氧化物;④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采用清洁燃料,如天然气、甲醇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某冶炼厂利用炼铜产生的SO2生产硫酸,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其原理是 ( )
A.利用了SO2的水溶性,将SO2直接通入水中
B.利用了SO2的氧化性,将SO2直接通入水中
C.利用了SO2的氧化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为SO3,再与水反应
D.利用了SO2的还原性,使其与O2反应而转化为SO3,再与水反应
6.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然而总是有一部分不法商贩却在背道而驰。如有些商贩为了使银耳增白,就用硫磺(燃烧硫磺)对银耳进行熏制,用这种方法制取的洁白的银耳对人体是有害的。这些不法商贩所制取银耳利用的是 ( )
A.S的漂白性 B.S的还原性 C.SO2的漂白性 D.SO2的还原性
7.能够用于鉴别SO2和CO2两种无色气体的溶液是( )
A.品红溶液 B.BaCl2溶液C.紫色石蕊试液 D.澄清石灰水
8、飘尘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粒状漂浮物,颗粒很小,不易沉降。它与空气中的SO2和O2接触时,SO2会部分转化为SO3,使空气的酸度增加,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其中飘尘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载体
9、SO2溶于水后所得的溶液的性质是
A.有氧化性、无还原性、无酸性 B.有氧化性、有还原性、有酸性
C.无氧化性、有还原性、无酸性 D.有氧化性、无还原性、有酸性
10、可用于漂白的物质有:① 氯气 ② 二氧化硫 ③ 活性炭 ④ 过氧化钠 其漂白原理相同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检验SO2中是否含有CO2,应采用的方法是
A.通过澄清石灰水 B.先通过NaHCO3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C.通过品红溶液 D.先通过足量的高锰酸钾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12、将SO2通到显红色的酚酞试液中,发现红色消失,主要原因是SO2( )
A.有漂白性 B.有还原性 C.有氧化性 D.溶于水中显酸性
13、下列关于二氧化硫和氯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二氧化硫能漂白某些物质,说明它具有和氯气相同的性质(氧化漂白性)
B.二氧化硫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说明它能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C.实验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含有二氧化硫和氯气的尾气
D.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红色逐渐褪去,给试管加热无明显的现象。
14、区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最佳方法是 ( )
A.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B.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C.用品红溶液 D.根据有无毒性
15、向FeCl3和BaCl2的酸性混合液中,通入S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是 ( )
A.BaSO4 B.FeS C.BaSO3 D.S
16、下列溶液通入SO2能产生沉淀的是 ( )
A、CaCl2溶液 B澄清石灰水 C、NaOH溶液 D氢氧化钡溶液
17、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 )
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A.硅 B.硫 C.铜 D.铁
18、(双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硫能漂白某些物质,说明它具有氧化性
B.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无现象,再加入0.5 mL 3%的过氧化氢后产生沉淀
C.将足量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D.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草帽过一段时间后变黄
19、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SO2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
(1)根据反应Na2SO3(固)+H2SO4(浓)===Na2SO4+SO2↑+H2O,制备SO2气体。
用简图(下图)在方框中画出制备并收集SO2的实验装置(含试剂)示意图。
(2)将SO2气体分别通入下列溶液中:
① 品红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 溴水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③ 硫化钠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