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模拟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站在古老的枫桥上,我像是一只离群的孤雁,明知秋霜会冰冻如流的记忆,却甘愿落在尘网,折翅敛羽,蜷(quán)缩在梦的巢穴里不肯离开。是在等待千年前那个过客转世归来,亦或是留恋一枚秋叶黯然神伤的眼眸?
B.斗争结束了。汉子胜利了。蚂蚁战胜了巨象。侏儒俘虏了雷电。兵士们和水手们都鼓起掌来。全体船员赶紧拿着锚(miāo)索和铁链跳下去,一转眼间大炮又被栓住了。
C.他们开始抱怨他不能够好好地领导他们—瞧,就是这样!他们站住了,又倦又气,在树林的胜利的暄嚣下面,在颤(chàn)抖着的黑暗中间,开始审问起丹柯来。
D.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得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画,而是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鬈发上铺着白粉,脸上摸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得贵妇人肖像。它当然是一件赝(yàn)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甲】约瑟夫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不,是个老头儿了,也许已经很老了吧,但还是很健壮。他从我手中接过马的时候,自己还在喉咙里怨声怨气地嘀咕着:“老天爷保佑!”【乙】说着,还那么气鼓鼓地盯了我一眼,叫我好心地猜想:他该是需要老天爷来帮助他消化消化他肚子里那一顿中饭吧,这声尊敬的呼声和我这个“不速之客”因此是没有多大关系得。“呼啸山庄”就是希克利先生的住宅名称。“呼啸”在当地是个有特殊意义的词儿,形容在大自然逞威的日子里,这座山庄所承受的风啸雨吼。可不是,住在这儿,一年到头,清新凉爽的气流该是不愁的了吧。【丙】只消看一看宅子尽头的那几株萎靡不振、倾斜得厉害的枞树,那一排削瘦的向一边倾斜的荆棘(它们好像伸出手来,乞求阳光的施舍),也许你就能捉摸出从山边沿刮来的那一股北风的劲道了。幸亏当初造屋的时候,建筑师有一孔之见,把它盖得特别结实——狭小的窗户子深深嵌在壁内,两边墙角用凸起的大石块保护着。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速之客 B.逞威 C.捉摸 D.一孔之见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最近热播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所讲述的都是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革命勇士们至死不渝、百折不挠,以血肉之躯进行生死鏖战、抗敌制胜的故事。
B.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及“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等内容。在这一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及运营,对于一个汽车大国来说,意义深远。
C.“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对于整个中国社会乃至中国科学界来说,这都是一个引发轰动的消息。
D.暑假里,我独自前往内蒙古旅游,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那雄鹰展翅形态的成吉思汗陵,那茫无边际的鄂尔多斯大沙漠,还有那高亢悠扬的内蒙古民歌。
5.阅读下面的材料,用平实的语言概括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不超过30字)(4分)
勒·克莱齐奥:批评家是作家最大的敌人。有一次,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在咖啡厅看到有人吵架,想去劝解,他的朋友告诉他别去,那是作家和批评家在吵架。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有好有坏,但评论总是有价值、有用的。
余华:作家和批评家就像世界上最糟糕的夫妻,天天吵却天天黏,夫妻是为了孩子, 作家和批评家是为了文学。
30
6.某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册《陶诗画意》,请你为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中的“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构思画面内容。
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60字。(4分)
60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阿尔法围棋”的技术架构就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中的CNN架构(两种落子策略——“监督学习”“强化学习”和一个局面评估策略)及蒙特卡罗搜索树。其中,三种策略的神经网络架构基本相同,环环相扣。
首先,“阿尔法围棋”纯粹地学习人类下棋经验,观察人类选手如何落子,不涉及对优劣的判断。这招落子策略被称为“监督学习”。接下来,“阿尔法围棋”通过和自己下棋来进行“强化学习”,学习如何找到最佳对应落子,最终赢棋。最后,“阿尔法围棋”跳出具体步骤来“看”整盘棋,也就是局面评估策略。
有了以上三个深度学习策略,“阿尔法围棋”再引入蒙特卡罗搜索树,以减少预测对手下一步棋的难度和复杂性。蒙特卡罗搜索树并不是一种算法,而是对一类随机算法的特性的概括。举例来说:假如筐里有100个苹果,随机拿一个,再随机拿一个跟它相比,留下大的。这样,每拿一次,留下的苹果都比上次大。拿的次数越多,挑出的苹果就可能越大,但除非拿100次,否则无法确定挑出了最大的那个。这就是蒙特卡罗搜索树。
“阿尔法围棋”赢了李世石,很多人开始担心人工智能会对人类产生威胁。事实上,人工智能要在现实世界中应用,仍然是相当困难的。
在理论上我们就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统计学习方面,我们需要了解“深度学习”到底需要多少训练样本,才能学习到足够好的深度模型?另一个是计算方面,我们需要多少计算资源才能通过训练得到更 好的模型?这些理论研究极其困难。
另外,针对具体应用问题,是否可能建立一个深度模型的建模语言,作为统一的框架来处理文字、语音和图像?
还有,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如何在工程上利用大规模的并行计算平台来实现海量数据训练?传统的大数据平台不适合需要频繁迭代的深度学习。
再有,蒙特利尔大学教授约舒瓦?班吉奥表示:“深度学习领域目前的困境是缺乏专家,培养一个博士生大约需要五年,但是五年前还没有博士生开始从事深度学习研究,这意味着现在该领域的专家极度稀缺。”
最后,并非每个人都认为深度学习会助推人工智能超越人脑。有些批评家表示,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从根本上忽略了大脑生物学的很多方面,太过于注重计算能力。
在这场人机大战之前,研究者让“阿尔法围棋”和其他围棋智能程序进行了较量。在总计495局中,“阿尔法围棋”只输了1局,胜率是99.8%。它甚至尝试让4子对阵“狂石”、“天顶”和“Pachi”三个先进的程序,胜率分别是77%、86%和99%。
去年年底,“阿尔法围棋”的Elo围棋等级分是3168分,而李世石是3532。按照“阿尔法围棋”的等级分,如果它是一个人类选手的话,对弈李世石获胜的可能性是11%,对弈5盘胜出3盘或更多盘的可能性,只有1.1%。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第一段有关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CNN架构是指两种落子策略和一个局面评估策略及蒙特卡罗搜索树 。
B.“强化学习”是CNN架构中的一招落子策略,就是学习如何找到最佳对应落子。它关系最终赢棋。
C.三种策略不仅神经网络架构相同,且环环相扣,其中的局面评估策略全部能跳出具体步骤统揽全局。
D.蒙特卡罗搜索树的作用是概括某类随机算法的特性,减少预测对手下一步棋的难度和复杂性。
8.根据文意,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运用蒙特卡罗搜索法,在过程中可以保证这次比上次好,但不保证是最好,就是说,采样越多,越接近最优。
B.深度学习需要频繁迭代,但目前互联网公司还无法在工程上利用大规模的并行计算平台来满足海量数据训练。
C.深度学习领域人才奇缺,而培养一个这一领域的博士生大概需要五年时间,所以该领域的人才荒要五年后才能缓解。
D.“阿尔法围棋”的智能程序明显高于“狂石”“天顶”和“Pachi”,但如果它是人类选手,战胜李世石的概率极小。
9.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中应用将面临的一些问题。(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村奥士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村乌勒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奥士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乌勒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具商马朗丹先生,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老人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村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村的乌勒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在酒馆里、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有了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然而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10.分析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1.小说中导致奥士纳老人含冤而死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分析。(6分)
1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3.有人建议把标题“绳子的故事”改为“奥士纳大爷”,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B.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登:登上,到达
C.使者旁午 旁午:交错频繁
D.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 或:有人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皆争出谷以佐官 敢以烦执事
C.寡求而不争 蟹六跪而二螯
D.故具载其说 其皆出于此乎
1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C.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4分)
⑵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4分)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9-20题。(8分)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9.赏析画线句子。(4分)
20.请简要分析本诗中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4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论语·微子》)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荀子·修身》)
21.综合前三则材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中忽视了 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2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点。(4分)
(四)古诗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个小题)(6分)
⑴子曰:“志士仁人, , 。” (《论语》)
⑵鹏之背, ;怒而飞, 。 (庄子《逍遥游》)
⑶ , ,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报任安书》)
⑷世人皆浊, ?众人皆醉, ? (《渔父》)
⑸ ,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最近,《咬文嚼字》列出“2017年十大流行语”,“油腻”“有温度”“怼”“不忘初心”等网络流行语入选,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汉字语文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表现,对经济、社会生活、教育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肯定和鼓励;也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在汉语文字规范等方面影响负面,应当警惕和反思;当然还有人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加以阐述。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高二期末模拟考参考答案·语文
1.A/B/C/D:【解析】 A 亦或——抑或 B 抛锚miāo——máo C暄嚣——喧嚣 D摸——抹
2.D【解析“一孔之见”应为先见之明,“一孔之见”是指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于谦词。“先见之明”是指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属褒义词。此处为赞扬建筑师。
3.A【解析】省略句后应为破折号,表示语意转折。
4.B【解析】A项,成分赘余,“十分”和“悬殊”语义重复。C项,语序不当,“对于整个中国社会乃至中国科学界来说”语序不当,应该为“对于中国科学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来说”。D项,搭配不当,“看到了”与“民歌”搭配不当。
5.示例:作家和批评家既对立又依存(2分),批评家可以促进作家的创作(2分)。
6.参考答案:烛光清冷。你坐着,无事,眼前是惶惑的深潭。投在地上的影子,晃晃悠悠,哦,又起风了。西风萧飒,双鬓斑斑。明天,该做什么呢?(4分)
7.D(3分)(A.第一段中表明CNN架构是两种落子策略——“监督学习”“强化学习”和一个局面评估策略;B. “‘阿尔法围棋’通过和自己下棋来进行‘强化学习’,学习如何找到最佳对应落子,最终赢棋。”并没有说决定赢棋C. “三种策略的神经网络架构基本相同,环环相扣。”是“基本相同”。
8.C(3分)“深度学习领域目前的困境是缺乏专家,培养一个博士生大约需要五年,但是五年前还没有博士生开始从事深度学习研究,这意味着现在该领域的专家极度稀缺。”表明五年后可能还不能缓解。
9.(4分)在统计学习和计算方面的理论研究极其困难;还不知道能否建立一个通用的建模语言;没有在工程上实现海量数据训练;该领域人才奇缺;忽略了大脑生物学方面的问题。
10.①首段环境描写,渲染了喧闹的氛围,展现了一个嘈杂、酸臭的集市的环境特点,导引人物出场;②为下文奥士纳大爷有勤俭的精神,从地上去捡起了绳子做铺垫。(2点共4分)
11.①小说中置奥士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一是马具商的诬告。在这场逼死奥士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②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③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致使奥士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致使奥士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④这三股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前3点中答出2点给4分,最后1点给2分)
12.①运用动作描写或心理描写(1分)②老人反复跟身边的人讲绳子的故事,呼应标题,体现了他是一个执着、诚实并且深受精神折磨的人;(1分)③老人一遍遍重复却又无人信,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冷漠、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的社会风气,为结局老人含冤而死做铺垫;(2分)
13.看法一:以“绳子的故事”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2分)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2分)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2分)
看法二:以“奥士纳大爷”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奥士纳大爷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2分)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2分)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2分)
14.B(登:五谷成熟)
15.C(A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代词,……的人。B.以:连词/介词。C.“而”均表并列。D.代词,这些/语气词,表推测,大概)
16.D(第三段,批判孙莘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
17.⑴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采分点:其、刻画、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⑵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就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采分点:虽、俄而、乃、定语后置句)
18.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文言文参考译文: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从广德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墨妙亭。
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相处和睦。不是有特别的事情,很少有宾客到那里去。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抵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之事作为消遣。自从孙莘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土质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的人缺粮非常严重,准备相随离开那里。孙莘老开仓放粮赈灾,亲自抚恤慰劳前来的百姓.非常真诚。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莘老会日夜处理文书,前往约期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可是孙莘老更加喜欢与宾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文章,编辑成《吴兴新集》,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后顿生叹息,孙莘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述的文章。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就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和文章托于金石,是久存的东西反而求助于速坏的东西。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孙莘老又用高大的屋子来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是不懂得事物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我认为知命的人,一定要尽人事,这以后理当如此也就没有遗憾。事物之有成形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有死亡,国有兴盛一定会有灭亡一样。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生缓死的东西没有不用的,那治理国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危亡的措施没有不使用的,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罢了。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是不能不辨析的。所以我把这些情况全部记载下来,并且把墨妙亭里的各种文物记录如下。
19.①运用典故: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后句运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②虚实结合: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③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注意,视听结合分析时不能将蝴蝶一句作为视觉描写)(答到其中2点得满分)
20.①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②“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深刻地传达出诗人仕途坎坷、孤独飘零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其中两点得3分,答对3点得满分)
21.【答案示例】生产劳动知识或自然科学知识
【解题思路】结合一、二两则材料,不难发现孔子的教育内容涉及历史文献、社会实践、道德修养三方面。再结合第三则材料荷蓧丈人对孔子的评价,虽有主观情绪,但不难孔子教育内容存在局限性,即生产劳动知识或自然科学知识。
22.【答案示例】相同点: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文献)知识积累,注重社会实践。
不同点:孔子认为应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德行修养;有余力,就去学习文献。荀子认为学习需要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闻、见是学习起点、知识的来源;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解题思路】概括双方教育思想的共性相对较为简单,关注文段中“文”“行”等高频词汇基本上就能得出;就不同点来看,孔子的观点为课本重要知识点,属于理解性内容,荀子的思想需要细读材料四,明确荀子教育思想的螺旋上升的特点。
23.⑴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⑵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⑶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⑷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⑸云销雨霁 落霞与孤鹜齐飞
24.【写作指导】任何一种语言的流行,都有着某种合理性.网络流行语之所以盛行,源自其鲜明的特点:或语料灵动鲜活,或紧契时代脉博,或风格诙谐幽默…网络语言以其颠覆性、时代性、趣味性获得了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青睐.但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其限定语是“网络”,决定了其生长的土壤性质﹣﹣缺乏理性,不规范,不严谨,有些甚至是低俗的,充满了暴力等不健康色彩的.这些语言,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其生存的空间也仅限于网络.其次,“流行”的特性,也暗示了这种语言的局限性:没有受到时间的检验,有些可能是短时的,速朽的,很难成为永恒,更难成为经典.而网络上许多宣扬低俗乃至恶俗理念的流行语,其本质是社会庸俗、浮躁、喧嚣等思想在网络上的投射.
参考立意:
1、流行语是对语言文化的传承;
2、流行语凸显语言的生命力;
3、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内容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5分 一等(25-21) 二等(20-16) 三等(15-11) 四等(10-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机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1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有文采
个别地方有新意
优秀例文:
流行与遗忘
当新世界踏过旧山河款款而来,纷繁的网络流行语以不可抵挡之势从虚拟涌向现实,成为众人借以调侃的语言载体.面对此现象,有人加以赞赏,亦有人持以批判,而在我看来,“流行”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遗忘”.
在当今自媒体社会,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实属必然.
通讯手段的多样化与社交平台发布的即时性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试想当一条恰好切中大众心理的调侃或吐槽发布于网上,势必会引起上亿的网友关注及转发.当简单的语言以“指数爆炸”的速度在网络上疯传,流行语便诞生了.
诚然,网络流行语的确有诸多利处.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创造由精英智慧向大众智慧发展的趋势,是网民创造性的体现.其次网络流行语也是社会情绪的另类体现.当今社会压力过大,这使得民众偏向于用轻快、玩笑化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负面情绪,“蓝瘦、香菇”正是此类心理的体现,这是无可厚非甚至应予鼓励的.
林达曾言:“刺破水面的锐利冰锋,它可能只露出一角.”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网络流行语的盛行这一表象,更应看到表象之下犹如冰山之重的本质,那就是沉溺于轻松氛围之中的人们对沉重现实的遗忘.
每个人都是“吃瓜群众”,放弃了拼搏却也说自己已经尽了“洪荒之力”,遇到困难失败时只会感叹一句“蓝瘦、香菇”,再继续沉入懵懵懂懂的迷梦之中…这样的流行语确实会带来一种错觉: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轻松、多么容易、多么玩笑化的社会之中.如纪伯伦在《先知》中感叹道:“对安逸的渴望扼杀了灵魂的激情,而他却在葬礼上咧嘴大笑.”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断裂,存在着一道已然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我们却在流行语带来的安逸感中渐渐迷失,渐渐遗忘.
网络流行语是扭曲后的社会现实.在多数人享受云淡风轻的自嘲之时,有一些更为沉重的词却游离在被众人遗忘的界线外,比如雾霾,比如于欢,比如魏则西,比如雷洋.相较于轻快的流行词,这些沉重的词更能触及时代本质,是否也更应该被流行呢?
众口一词的流行语终究只是浮于社会情绪表面的浮萍,而更深刻的时代情绪与问题更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易卜生曾说:“社会是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流行与遗忘之间,我们是否应该去实现更深刻的铭记?
高二期末模拟卷·语文(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