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宁波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期中模拟试卷(1)
考生须知:
1.全卷共6页,有四个大题,40个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姓名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3.答题时,把试题卷的答案在答题卷对应位置填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如图,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
A.露的形成 B.雾的形成 C.冰化成水 D.霜打枝头
2.下列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
A.萘、冰、石英
B.冰、石英、玻璃
C.铁、食盐、松香
D.金、海波、石蜡
3.每年雨季,“城市看海”的新闻会不时地出现在网上。为治理城市内涝,上海正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其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第3题图 第4题图
4.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5.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你会观察到烧瓶内的水又沸腾起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水的沸点降低
B.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C.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的沸点升高
D.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减小,水的沸点升高
6.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伸入燃着的木条
C.闻气体的气味
D.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约为78%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性
C.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为不活泼,与任何物质都不发生反应
8.你认为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错误的是( )
A.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D.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9.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点为48℃,则标准大气压下48℃的海波( )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都有可能
10.下列物质中,未计入宁波市监测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 )
A.氮气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11.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检验氧气 B.熄灭酒精灯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1标准大气压下,降温到﹣183℃,氧气由无色变为淡蓝色液氧,发生了化学变化
B.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氧气不溶于水
D.氧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小的气体
13.关于氧气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
B.氧气可用于炼钢工业
C.氧气可用于气焊,气割
D.液态氧用作宇航飞行器发动机的燃料
14.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木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
15.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冒出
B.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上有小气泡
C.开启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气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16.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甲同学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乙同学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通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 )
A.不变色、变红色
B.变红色、不变色
C.变红色、变红色
D.不变色、不变色
17.关于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试管1中气体能燃烧
B.该实验可用于探究水的组成
C.与试管2相连的是电源正极
D.试管1和试管2中气体质量比为2∶1
18.可以加快固体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的措施有:①加热;②搅拌;③将固体溶质研细;④增加溶剂的量。一般可行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②③
19.现有一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水,关于该食盐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m质∶m剂=1∶10
B.m质∶m液=1∶10
C.m质∶m液=1∶11
D.m剂∶m液=10∶11
20.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物质后,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该物质是( )
A.氢氧化钠
B.二氧化锰
C.硝酸铵
D.氯化钠
21.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
②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
③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
④酸溶液呈酸性,呈酸性的一定是酸溶液;
⑤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浊液,泥水是悬浊液;
⑥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
A.2
B.3
C.4
D.5
22.欲使任意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定可行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升高温度
C.倒出一些溶液
D.再加入该溶质
23.如图是小科进行的物质分离的相关实验。他将热的硫酸铜溶液(如图甲),静置一段时间后,变成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甲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乙一定是饱和溶液
24.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它的含义是( )
A.20℃时,136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g食盐
B.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食盐
C.20℃时,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g食盐
D.20℃时,100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g食盐
25.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5克A物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10克B物质,则20℃时A和B的溶解度相比( )
A.A>B
B.B>A
C.A=B
D.无法比较
26.将一盆0℃的水放入0℃的房间内,用电风扇向水面吹风,则( )
A.水会结冰,水与冰的总量等于原有水的总量
B.水会结冰,结冰后室内气温下降
C.水会结冰,水与冰的总量小于原有水的总量
D.水不会结冰
27.下表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请结合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T
30
40
50
溶解度/g
甲
13.3
20.9
31.6
39.1
45.8
63.9
85.5
乙
29.4
33.3
37.2
39.1
41.1
45.8
50.4
丙
35.7
35.8
36.0
36.2
36.3
36.6
37.0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甲>乙>丙
B.随着温度变化,甲的溶解度变化最小
C.30℃时,100g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6.3g
D.分别将5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28.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白磷未燃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图2白磷未燃是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图3中的白磷如果换成红磷一样能够燃烧,因为红磷具有可燃性
29.如图所示,烧杯中有水,水中倒扣着一个玻璃瓶,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
A.烧杯和瓶内的水可能都会沸腾
B.烧杯和瓶内的水一定都不会沸腾
C.烧杯中的水一定不会沸腾,瓶内的水可能会沸腾
D.烧杯中的水可能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30.在70℃时,73克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铵23克,则70℃时氯化铵溶解度S的计算式错误的是( )
A.=
B.=
C.S=×100g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8分)
31.有一种新型的“激光橡皮”,用它照射纸张时,纸张上的黑色碳粉会________成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高温碳蒸气经过特殊冷却装置又________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32.取一支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帽套紧针头处,如图所示。再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________出现,表明用________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33.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指出下列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1)消毒碘酒: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
(2)溶解有二氧化碳的雪碧: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
(3)食盐水: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
34.小科在“探究水的沸腾”。当水沸腾时,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沸腾时的情况如图________(选填“A”或“B”)所示,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___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小科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得到了a、b两种不同图象,其原因是水的________不同。
35.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Q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种方法);
(3)甲中含少量乙时,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甲;
(4)t2℃时,将35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
(5)将t2℃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三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甲=丙<乙
B.甲=乙>丙
C.乙>甲>丙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除第38题(2)6分外,其余每空2分,共36分)
36.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冰在熔化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1)实验中,如图甲用烧杯中的热水加热试管中的冰。除了使冰受热缓慢外的好处是________;如果发现冰还是熔化的过快,可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
(2)该实验应选用________(选填“较大的冰块”或“较小的冰块”)。
(3)由图乙可知冰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者“非晶体”),冰熔化过程历时________分钟;
(4)重复实验,当试管中的冰开始熔化时,立即将试管浸入到另一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发现冰不再熔化,该现象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
37.同学们需要7.5g食盐和42.5mL水用于实验,如图为实验操作过程:
(1)称取7.5g食盐时,1g以下需要移动游码,若按如图操作,天平平衡时,实际称得的药品质量是________g。
(2)按正确操作称取食盐时,发现指针偏向右侧,应如何操作________。
A.减少砝码
B.增加食盐
C.调节平衡螺母
(3)需要量取42.5mL水,量筒的规格应选择________(填“20”“50”或“100”)mL。图示最后一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4)经检测,配制出来的NaC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好的食盐有部分洒落到烧杯外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38.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I、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明显小于五分之一,原因是(答3条)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用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①点燃酒精灯;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
(4)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________mL刻度处才停止。
(5)对照图I、图Ⅱ实验,图Ⅱ实验的装置有何优点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9小题4分,第40小题12分,共16分)
39.t℃时,把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分成甲、乙两份,甲份的质量占,乙份的质量占。在甲份中蒸发M克水或在乙份中加入M克溶质都会成为饱和溶液。求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40.现有80g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钠溶液,请列式计算:
(1)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g硝酸钠,全部溶解后,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g水,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若将上述溶液蒸发掉20g水,无晶体析出,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多少?
(4)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0%,则应再加入硝酸钠的质量为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宁波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C
B
B
C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B
C
A
D
D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D
A
C
C
D
D
D
D
1.C【解析】A.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液化是放热的。故B错误。
C.冰化成水是固态的冰雪变成了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故C正确。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D错误。
2.A【解析】A.萘、冰、石英熔化时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都是晶体。故A正确;
B.玻璃属于非晶体,故B错误;
C.铁、食盐、松香中松香属于非晶体,故C错误;
D.金、海波、石蜡中石蜡属于非晶体,故D错误。
3.C【解析】A.甲表示蒸发、蒸腾,不直接影响,A错误;
B.乙表示地表径流,不直接影响,B错误;
C.丙表示下渗,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C正确;
D.丁表示地下径流,不直接影响,D错误;
4.C【解析】由图知: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所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
甲到乙是汽化过程,需要吸热;乙到丙是凝华,会放出热量;丙到甲是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5.B【解析】水停止沸腾后。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会看到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因为当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瓶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气压减小,瓶内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的。
6.B【解析】解;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都为无色气体;故A不适合;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燃烧更旺;伸入空气瓶中无明显变化;伸入二氧化碳瓶中燃着的木条熄灭。故B适合;
C.氧气、空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此法不可取。故C不适合;
D.二氧化碳加入澄清石灰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而氧气和空气加入澄清石灰水都无明显现象。故D不适合;
7.C【解析】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错误,应该是按体积计算;故选项错误;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可燃物错误,氧气没有可燃性;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为不活泼,但在特定条件下也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故选项错误;
8.A【解析】A.向着火的电烤炉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此灭火方法错误。
B.用锅盖盖住着火的油锅隔绝氧气,会使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此做法正确;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以喷大量水,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做法正确;
D.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采用隔离氧气的方法进行灭火;故做法正确;
9.D【解析】海波是晶体,在熔点48℃时,海波的状态有三种可能:(1)固态,(2)固液共存态,(3)液态;故D正确,ABC错误。
10.A【解析】目前国家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氮气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
11.C【解析】A.检验氧气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进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应在集气瓶底加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可用红磷,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12.B【解析】A.在1标准大气压下,降温到﹣183℃,氧气由无色变为淡蓝色液氧,没有产生新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A说法错误;
B.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故B说法正确;
C.氧气不易溶于水,故C说法错误;
D.氧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的气体,故D说法错误;
13.D【解析】A.氧气能支持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故A正确;
B.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用于钢铁工业,提高钢铁的质量和产量,故B正确;
C.氧炔焰的温度很高,可以用来焊接或切割金属,故C正确;
D.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故D错误。
14.B【解析】A.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错误;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确;
C.木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是结论,不是现象,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错误;
15.C【解析】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冒出,是因为随着温度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因此有气泡冒出,故选项错误。
B.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上有小气泡,是因为阳光充足时,温度高,气体在在水的溶解度减小而导致的,故选项错误。
C.开启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气泡沫溢出,是因为啤酒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之后制成的,打开啤酒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故选项正确。
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的溶解度减小而导致的,故选项错误。
16.A【解析】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浓H2SO4有吸水性,通过甲装置后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的干燥小花变色,即显紫色。
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干燥小花变红色。
甲乙两位同学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色分别是不变色、红色。
17.D【解析】A.由图示可知,试管1中气体较多是氢气,具有可燃性,能燃烧,故A说法正确;
B.该实验可用于探究水的组成,故B说法正确;
C.由图示可知,试管2中气体较少是氧气,与试管2相连的是电源正极,故C说法正确;
D.电解水时试管1和试管2中气体体积比为2:1,故D说法错误。
18.D【解析】搅拌、升温都能加快水分子运动速度,也就能加快食盐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食盐的溶解速率,固体颗粒大小决定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也能改变溶解速率,将固体溶质研细能增加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也能加快溶解速率。
19.B【解析】根据溶液中的组成判断可知,食盐水的溶质是食盐,溶剂是水。
由题意可知,该食盐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也就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是:10:100(即1:10)。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C选项不正确。
A.m质:m剂=1:9,所以该选项不对。
D.m剂:m液=9:10.所以该选项也不对。
20.C【解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低右高,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锰难溶于水,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没有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选项正确。
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没有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
21.A【解析】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故错误;
②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故正确;
③溶液、浊液都是混合物,故错误;
④酸溶液呈酸性,呈酸性的不一定是酸溶液,如硫酸氢钠属于盐,但是其水溶液显酸性,故错误;
⑤植物油与水形成乳浊液,泥水是悬浊液,故正确;
⑥饱和溶液针对的是溶液的状态,浓、稀针对的是溶液的溶质质量质量分数,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错误。
22.D【解析】A.降低温度,不一定能使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升高温度,不一定能使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溶液具有均一性,倒出一些溶液,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再加入该溶质,能使任意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23.D【解析】A.将热的硫酸铜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变成如图乙,有晶体析出,甲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热的硫酸铜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变成如图乙,有晶体析出,甲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图乙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说明乙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硫酸铜,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图乙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说明乙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硫酸铜,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24.A【解析】A.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是指在该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所以136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g食盐,故A正确;
B.缺少条件在20℃,故B错;
C.缺少100g溶剂,故C错;
D.20℃时,136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g食盐,故D错。
25.C【解析】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由题意20℃时50克水最多能溶解5克物质A,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0克物质B,则20℃时,A的溶解度为10克;20℃时,B的溶解度为10克。
26.C【解析】因为部分水汽化致使0℃的水部分凝固,所以有冰出现,水与冰的总量小于原有水的总量,水结冰的过程是晶体的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又由于室内温度是0℃,所以水结冰后室内气温不变,故选项C符合题意。
27.D【解析】A.比较溶解度必须在同一温度下,故A错误;
B.由表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温度变化,丙的溶解度变化最小,故B错误;
C.在30℃时丙的溶解度是36.3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30℃时,100g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6.6g,故C错误;
D.由于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T℃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分别将5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D正确。
28.D【解析】A.在此实验中我们用热水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燃点,故正确;
B.若没有氧气,可燃物也不能燃烧,所以在图1中给白磷通入二氧化碳白磷不燃烧,故正确。
C.图2使用冰水温度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不燃烧,故正确。
D.由于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若将图3中白磷换成红磷,而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会燃烧,故错误。
29.D【解析】烧杯中有水,水中倒扣着一玻璃瓶,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玻璃瓶内的压强大于外界压强;烧杯内的水在一定气压下,达到水的沸点,还能不断吸收热量,能沸腾;玻璃瓶内的气压高,水的沸点高,玻璃瓶内的水要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玻璃瓶内的水最高达到烧杯内水的沸点,不能达到玻璃瓶内水的沸点,玻璃瓶内的水一定不能沸腾;
综上所述,D正确。
30.D【解析】在70℃时,73克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铵23克,即73g﹣23g=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3g氯化铵,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6g氯化铵。
A.由上述分析,则,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上述分析,同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上述分析,S=×100,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上述分析,同理,故选项说法错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8分)
31.升华;凝华
【解析】黑色碳粉是固态,碳蒸气是气态,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凝华成碳粉。
32.汽化;液态乙醚;压缩体积
【解析】取一支大的注射器,吸入适量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小孔,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汽化现象,然后推动活塞,又会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乙醚液化。
33.(1)碘;酒精;(2)碳酸;水;(3)食盐(或氯化钠);水
【解析】(1)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溶有二氧化碳的雪碧,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溶质是碳酸,溶剂是水。
(3)食盐水:溶质是食盐(或氯化钠),溶剂是水。
34.A;水蒸气;质量
【解析】(1)由图可以看出,A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大,说明A是沸腾时的现象;气泡是由于水沸腾生成的水蒸气;
(2)由图象C知,a、b的沸点相同,加热时间不同,所以是因为水的质量不同造成的。
35.(1)表示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2)增加溶质;(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4)80g;(5)C
【解析】(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Q点表示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2)若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升高温度、增加溶质、减少溶剂;
(3)甲中含少量乙时,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乙大;
(4)t2℃时,甲的溶解度是60g,将35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形成溶液的质量=30g+50g=80g;
(5)将t2℃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三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乙>甲>丙,因为甲析出的固体比乙多,丙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除第38题(2)6分外,其余每空2分,共36分)
36.(1)使物质均匀受热;增大冰的质量;(2)较小的冰块;(3)晶体;4;(4)能
【解析】(1)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的目的是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
要减慢冰的熔化速度,可从怎样让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的慢一些入手。可以暂停加热、增加冰的质量。具体措施:移去酒精灯(或增大冰的质量)。
(2)实验中选用较小的冰块,可以使冰受热更均匀;
(3)由图可知:冰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由图知,冰从第2到第6分钟温度保持约0℃不变,所以熔化过程经历了6min﹣2min=4min;
(4)将试管浸入到另一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发现冰不再熔化,由于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无法吸收热量,该现象能说明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
37.(1)6.5;(2)B;(3)50;加速溶解;(4)①②③
【解析】(1)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故称取食盐的实际质量7g﹣0.5g=6.5g;
(2)在正确称量氯化钠的过程中,若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说明药品的质量少,所以此时应该添加药品;故选B;
(3)需要量取42.5mL水;配制时应选择50mL的量筒来量取所需水的体积;图示最后一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溶解;
(4)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②称好的食盐有部分洒落到烧杯外,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④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38.(1)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的五分之一;(2)红磷的量不足;装置漏气;没有等到装置冷却等(答案合理即可);(3)③①②④;(4)1;(5)减少实验误差(或节省燃料或不污染环境或便于读数)
【解析】(1)图I实验中红磷燃烧的实验现象是: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等A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现象为:烧杯中的水倒流进集气瓶,约占瓶内体积的五分之一;
(2)该实验主要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装置内的氧气,然后根据进入水的体积,判断氧气的体积.只有加入过量的红磷,才能将将氧气完全消耗掉.如果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没有等到装置冷却等都能导致实验的结果是水倒流不足;
(3)根据图Ⅱ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步骤可知,图Ⅱ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4)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内空气的,也就是9mL(即45mL×=9mL);所以活塞所处的刻度值为10mL﹣9mL=1mL;
(5)对照图I实验,图Ⅱ实验具有以下优点:减少实验误差,节省燃料,不污染环境,便于读数。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9小题4分,第40小题12分,共16分)
39.【解析】乙份的质量占2/5加入M克溶质成为饱和溶液,则质量占3/5的溶液中达到饱和需要加入溶质M,即在甲份中蒸发M克水或加入溶质,都达到饱和,即溶放到Mg水中正好达到饱和,设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S,则:
解得S=150g。
答: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50g。
40.【解析】(1)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g硝酸钠,全部溶解后,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8%;
(2)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g水,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8%;
(3)将上述溶液蒸发掉20g水,无晶体析出,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3.3%;
(4)设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0%,则应再加入硝酸钠的质量为x
×100%=20%
x=10g,
答:(1)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g硝酸钠,全部溶解后,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8%;
(2)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g水,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
(3)将上述溶液蒸发掉20g水,无晶体析出,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3.3%;
(4)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0%,则应再加入硝酸钠的质量为10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已7世纪膏
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
宁波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考生须知:
全卷共
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
将姓名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卷的规定位
3.答题时,把试题卷的答案在答题卷对应位置填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
定区域内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如图,下列物态变
属于吸热的是
雾的形成
C.冰化成水
2.下列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石
石英、玻璃C.铁、食盐、松香
每年雨季,“城市看海”的新闻会不时地出现在网
治理城市内涝,上海正加快
城市
建设,其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图中的(
吸热
放热
陆地
第3题图
第4题图
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
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
丙三种物态之间转
化,如图所
A.甲为固态
到乙是升华过程
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
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丙为液态
到丙是液化过
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
沸腾。迅速塞上瓶
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
水(如图),你会观察到烧瓶内的水又沸腾起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水的沸点降低
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
C.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的沸点升
气体温度升高
减小,水的沸点升
6.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
碳三瓶气体的是(
观察气体颜
燃着的木条
体的气味
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中正确
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约为78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可燃
C.二氧化碳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为不活泼
何物质都不发生反应
认为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错误的
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
浇灭
不慎碰倒酒精灯
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湿抹布扑盖
已7世纪膏
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
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点为48C,则标准大气压下48°C的海波
处于固态
处于液
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都有可能
下列物质中,未计入宁波市监测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
A.氮气
氧
C.一氧化碳
吸入颗粒物
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带有火星
的木条
A.检验氧
熄灭酒精灯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在1标准大气压下,降
由无色变为淡蓝色液氧,发生了化学变化
标准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氧气不溶
氧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小的气体
用途的叙述错误的
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
B.氧气
炼钢工业
C.氧气可用于气焊
D.液态氧用作宇航
燃料
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硫粉在
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
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
色烟雾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冒
C.开启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气泡沫溢
夏季黄昏时
盛放的是浓硫酸(可吸收水蒸
染成紫色的
学关闭阀门I,打开
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
关闭阀门
打开阀
入潮湿的二氧化碳观察紫色小花的颜色
观察到的紫色小花的颜
色分别是()
潮湿的CO2气体
干燥的
紫色小花
变色、变红色
色、不变色C.变红色、变红色D.不变色、不变色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宁波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答题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38分)
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除第38题(2)6分外,其余每空2分,共36分)
3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9小题4分,第40小题12分,共16分)
39.
4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