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 chì chù )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雨 巷 戴望舒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如何读好一首诗
读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把握作者的情感
理解诗中的意象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
梦鸥。生于杭州,祖籍南京。1923年秋
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
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31
年加入中国左联。1942年,因在
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
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其代表诗作还有《雨巷》、《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他是新诗的探索者之一,是象征派现代诗人。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 望 舒
写作背景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者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天,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日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读准下列字音:
蹂(róu)躏(lìn) 锦幛(zhàng)
荇(xìng)藻 蓬(péng)蒿(hāo)
蘸(zhàn)着 蝼(lóu)蚁
憔(qiáo )悴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诗 歌 欣 赏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饱尝艰难困苦
饱含着对祖国诚挚的爱和深深的哀痛
统领句
这一角 那一角 家乡 长白山 黄河
江南 岭南 南海 那辽远的一角
摸索:
统领诗歌的是哪一句?诗人摸索的对象有哪些?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沦陷区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国土正遭受日寇蹂躏
手掌是残损的土地是破碎的
诗人笔下的“广大的土地”是怎样的景象?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诗人在狱中的想象
触摸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嗅觉
触觉
与狱中生活形成对比
诗人在狱中的想象是从哪几个角度触摸家乡?
辽远的一角
—依然完整
解放区
温暖
明朗
坚固
蓬勃生春
残损的手掌轻抚
恋人的柔发
婴孩手中乳
比喻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永恒的中国
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诗人笔下“辽远的一角”又是什么景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沦陷区
解放区
灰烬
血和泥
太阳
春
对比
表达了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对祖国支离破碎的惨状无比痛心。
像牲口一样活,像蝼蚁一样死。
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因为她是民族的希望。
小结
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困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
朗读·赏析·探究
(1)统摄全诗。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
(2)为抒情定调。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炽爱。
朗读·赏析·探究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
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积极的、暖色调的)
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对
比
4、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经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
化是怎样的呢?
朗读·赏析·探究
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触觉:“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 出”“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深沉的爱国之情
切肤的沦亡之痛
线索:手掌的感受。
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指敌后人民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
朗读·赏析·探究
6、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这两个意象使人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朗读·赏析·探究
7、“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沦陷区人民遭受的苦难,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地—泥
乡—幛—芳—凉
骨—出
草—蒿
悴—水
山—暗
抚—乳
掌—望
活—国
8、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请指出本诗的韵脚(押韵的字)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类文品评
1.本诗中,诗人将祖国和澳门分别比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诗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的最后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和孩子
表达了澳门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母亲的无限忠诚。
表达了澳门人民渴盼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一)填空(50分)
_____ _是我国新诗的探索者之一,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其成名作是 ,故又有“雨巷诗人”的美誉。他在狱中唱给祖国的颂歌是《___________ __》。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 ,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二)给加点字注音(20分)
(1)堤( )上 (2)荇( )藻
(3)蘸( )着 (4)蝼( )蚁
(三)将诗句中写错的字改正在括号内(12分)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己变成灰尽。 ( )
(2)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篷篙; ( )
(四)请写出下面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8分)
(1)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 )
(2)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 )
五分钟小测2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学生欣赏配乐朗读《雨巷》)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杭州,祖籍南京。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42年,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其代表诗作还有《雨巷》、《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他是新诗的探索者之一,是象征派现代诗人。 1929年4月,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三、写作背景: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者投降。日占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志士。1942年春,戴望舒被捕,在狱中,他受尽了折磨,但他并未屈服,在狱中,他写下了几首诗,本文就是其中之一。
四、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投影
锦幛(zhàng ) 荇(xìng )藻 蓬蒿(hāo )蝼( lóu )蚁 憔悴(qiáo ) 灰烬(jìn )锦幛——精美的幛子。比喻美丽或美好。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苏生——苏醒。彻骨——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
2.学生欣赏配乐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统领诗歌的是哪一句?诗人摸索的对象有哪些?
(2)诗人笔下的“广大的土地”是怎样的景象?
(3)诗人在狱中的想象是从哪几个角度触摸家乡?
(4)接下来诗人又写到哪些景象?分别有什么含义?
小结:诗人的画笔从北方的雪峰、中原的黄河、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到南海的渔船描摹出祖国从北到南到处都有侵略者践踏的痕迹。
(5)诗人笔下“辽远的一角”又是什么景象?
沦陷区:灰烬、血和泥、像牲口一样活,像蝼蚁一样死。
(表达了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对祖国支离破碎的惨状无比痛心。)板书:
解放区:太阳、春、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因为她是民族的希望。)
小结: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困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五、朗读·赏析·探究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经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6、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7、“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
8、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六、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