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5 20:4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老山界
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把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
◇掌握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叙述故事的叙事顺序。
◇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感受文章所传达出的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分 类
特 点
作 用
自然环境描写
对自然界的景物、季节、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①展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⑤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⑥揭示主题。[例]《老山界》中,“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句话中对火把排成“之”字形的描写,表明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老山界的高峻,侧面表现出红军战士爬山的艰难,显示了红军战士不畏险阻、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同时,星火相映,又写出了一种诗意。
社会环境描写
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等的描写。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为人物性格或命运描写做铺垫;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题 型
模 板
题型1-1: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题型1-2:画线句子使用了    描写方法,其作用是          。?
题型1-3: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模板1-1:(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季节)/描写了……景色(展现了……风光)/营造了……氛围(渲染了……气氛)/奠定了……的感情基调/烘托了……的心情(感情)/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了……主旨/为下文……的情节做了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模板1-2:(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烘托(衬托)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触发××思想情感的转变,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课内巩固13分 答案P4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jué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弛,像山泉在呜yè,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2分)?
3.“寒气逼人”中“逼”的意思是(  )(3分)
A.逼迫;给人以威胁    B.靠近;接近    C.狭窄
chù  


奔弛 
奔驰
A
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被”字句。(2分)
这山谷被四围的山包围得像一口井。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    描写,使用了      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
                         。(3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午夜雷公岩的寂静
环境
以动衬静 
拓展阅读(一)18分 答案P4
夜过鬼门关
李布德
①1936年2月,我在红九军当文书,虽然只有16岁,但已参加红军三年多了。经历过很多生死考验,但第三次过草地前翻越“万年雪山”党岭山,我至今难以忘怀。
②党岭山位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54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当地群众说: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若无大圣胆,难以再生还。先头部队白天翻越党岭山时,因狂风暴雪袭击,损失比较大,所以我们决定夜间行军。
③这天,我们来到党岭山脚下,只见山势悬崖叠峭,冰封雪锁,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黄昏时分,部队出发了。我们连行进在大部队中间,连长在前头带队,我跟着指导员断后。队伍借着残月微光,踩着前面趟出的冰雪路,一个紧跟一个,踏着蜿蜒崎岖的雪路向上摸索行进。开始行军时,大家情绪还十分活跃,又说又笑,行军速度较快,掉队的也少。
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有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一瘸一拐,一步一喘,慢慢掉下队来,停在路旁。指导员赶忙上前去对他说:“来,我搀着你走,停下来就会冻死的!”随即,从这位小战士身上摘下长枪,背在自己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进。
④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又有一个战士掉队了,指导员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咬咬牙,再努把力,坚持就是胜利。”说着,又要帮这位战士背枪。指导员身上已经扛着两支长枪了,不能把他累垮啊。我抢上前去,把枪拿过来,背在了自己身上。
枪虽不重,但当时我年少体弱,而且又累又饿,多背一杆枪,顿时感到眼冒金星,每迈一步都像要用出全身的力气。这时,突然听到指导员说:“小李,抓住马尾巴。”话音未落,马尾巴就递到我手里,我紧紧抓住马尾巴,踩着马蹄印,踉踉跄跄走了一段,人借马力,才缓过劲来。
⑤越往上爬,山势越陡,道路越滑。好多战士的双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甚至走一步跌一跤。有的战士摔进了深谷,有的战士滑入了雪坑,还有的战士硬挺挺冻死在路旁。接近山顶时,战士小张突然摔倒在雪地里,不省人事,指导员急忙把他抱在怀中,伸手一摸,浑身冰凉,赶快拿了床棉被盖在他身上。
⑥一会儿,小张苏醒过来,看着指导员和战友们焦急的脸庞,气息微弱地说:“指导员,你们走吧,别让我连累了队伍。”指导员紧紧抱着小张的脸,哽咽着说:“别说傻话,我们就是抬也要把你抬下山。”大家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站立起来,又迈开了前进的脚步。就这样,我们战胜了严寒、饥饿和死亡威胁,翻过了风雪弥漫的党岭山。
(有删改)
1.文章第③~⑥段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顺序(或:时间顺序)。(1分)作用:从黄昏到夜晚,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天气越来越恶劣,翻越党岭山的困难也不断增加,这样写使文章条理清晰,情节展开循序渐进。
2.请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
(1)党岭山位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54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运用环境描写,(1分)表现了党岭山气候环境的恶劣,突出翻越党岭山之困难,从侧面烘托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2分)
(2)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突出环境的恶劣,表现出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定意志和英雄气概。(2分)
3.结合《老山界》和本文内容,说说红军能够胜利翻越老山界和党岭山的原因有哪些。(4分)
①不怕困难,勇敢顽强,有坚定的革命信念;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4.通读全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并解释原因。(4分)
示例一:“我”。(1分)“我”是一个懂得体贴他人、无私帮助别人的少年。在自己又累又饿的情况下,抢着背同行战士的枪,感到眼冒金星,也没有发出一声抱怨。(3分)
示例二:小张。(1分)小张昏迷苏醒后,为了不连累队伍,让大家继续前进不要等他。这表现出小张具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集体主义的观念。(3分)
示例三:指导员。(1分)指导员鼓励掉队的战士,主动帮他们扛枪,搀扶他们行进,体现出他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红军干部形象。(3分)
拓展阅读(二)20分 答案P4
跟随毛主席长征(节选)
陈昌奉
①1935年5月初的一个夜晚,中央机关到达了金沙江边。这是我们突破乌江后遇上的第一条大江,水急浪大。我们船只很少,大家很着急。毛主席更是忙碌,他在和各军团的负责人研究如何渡江。那时我是毛主席的警卫员。天快拂晓,我跟主席登上船渡过了金沙江。一下船,我便去给他找房子,安排住处。
②江边是光秃秃的石山,没有什么房屋,只有四五个不像样的山洞。山洞里湿得很,没有木板,就连稻草也找不到。我只好在潮湿的地下铺上一块油布,放上毯子,算是给主席搭好了铺。一想到主席累了一夜,回来一口热水也喝不上,我没管办公用品摆开没有,就找地方烧水去了。
③天亮以后,主席回来看见没有办公的地方,严肃又温和地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工作,吃饭喝水都是小事。江那边还有我们两三万同志在等着!这是几万同志的性命呀!”随后,主席亲自动手和我把原来堵洞口的木板架了起来,摆上了办公用具。我正想去拿水,主席说:“我今天要处分你!”我顿时紧张起来。这种紧张,是因失职而造成的内疚。主席接着说:“我罚你一天不睡觉,坐在这里和我一起工作。”我傻笑了一声说:“好吧!”主席的“办公桌”上摆了文件、电报,电话铃也不断响起来。
④过了有两顿饭的工夫,主席站起来对我说:“你跟我这么多年了,难道还不知道工作的重要?以后每到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是先把办公的地方搞好。然后如果有空才是吃饭、休息。记住,无论现在或将来,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工作。”他停了一下,走近我,用手抚摸着我的头轻轻地说:“好了,快去睡觉吧,两个眼皮都打架了。”听了这话,我含在眼眶里的泪水,一下子全流了出来。
⑤9月下旬,我们通过了渭水封锁线,继续向六盘山前进。
⑥六盘山是陇山山脉的支峰,也是我们到达陕北的最后一个高山。翻越六盘山那天下着雨,当我快要到达六盘山山顶时,只觉得头昏眼花,一头栽倒在地上。主席把我扶起来,以为我又犯了疟疾,便叫警卫员曾先基拿药给我吃。其实,我只是长时间的行军把身体搞得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我要主席先走,我休息一会儿就走。主席说:“陈昌奉,这里空气稀薄,又在下雨,你不能在这里休息,无论如何要坚持翻过这座山。”说着便要和曾先基架着我走。谁知我浑身不停颤抖,一步也迈不开。
⑦主席看了看我,说:“来,你把我的皮大衣穿上,再喝上一点热水,暖和暖和就好了。”说着就脱大衣。我一把抓住了主席的手说:“不,我不穿,我能走。”我知道,主席要是脱下大衣,身上就只剩下一条灰夹裤和一件灰军装上衣,而且昨晚他还忙到很晚没有睡觉。我坚持不穿,挣扎着想走,但终因身体太弱,刚一迈步又昏倒在地。当我醒来睁眼一看,我已经穿上了主席的皮大衣。主席站在旁边,秋风吹动着他那单薄的灰色军装。我一下站了起来,呆呆地望着主席。主席对我说:“好些了吗?”我说:“好了!走吧!”主席说:“好样的!这才是红军的战士。走!”
⑧傍晚,我们走下了六盘山,宿营在一个小村子里。我躺在铺上想:如果没有主席的关怀,我今天一定会牺牲在六盘山上。翻过了六盘山,便进入了甘肃回族区。几天后,我们胜利到达陕北苏区,与陕北的红十五军团会合了。
(选自2020年10月13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渡过金沙江后,“我”因忙着找地方烧水,没有及时给主席布置工作场所而受到主席批评;翻越六盘山时,“我”因身体虚弱昏倒,主席把皮大衣让给“我”保暖,救了“我”一命。
2.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江边是光秃秃的石山,没有什么房屋,只有四五个不像样的山洞。山洞里湿得很,没有木板,就连稻草也找不到。
运用环境描写,(1分)写出了江边的荒凉,表明住所的简陋,为下文“我”忙于解决主席的生活问题而忽略了布置工作场所做铺垫,也突出了主席不畏艰苦的品质。
3.第④段结尾,为什么“我”听了主席的话会流泪?(4分)
一方面,“我”为自己工作失职感到内疚;另一方面,为主席对“我”的细致关心感动得流泪。(每点2分,共4分)
4.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交代行军时间和路线,承接上文渡过金沙江后的故事,引出下文翻越六盘山发生的事件。(2分)
5.文中塑造了主席怎样的形象?(4分)
时刻以工作为重;关爱下属,舍己为人。(每点2分,共4分)
知识补白
连 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顺承、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1.连词的种类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如:和、跟、与、同、及、而等。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如:则、乃、就、而、便、于是、然后、至于、此外、像等。
知识补白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如:却、但是、然而、而、只是、至于、不料、岂知等。
(4)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如:那么、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以致等。
(5)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如:或、或者、还是、要么、不是……就是等。
(6)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如:若、若是、如果、假如、假若、即使、要是等。
知识补白
(7)表示比较关系的连词,如:像、好比、如同、等于、不如、不及等。
(8)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如: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9)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如:不但、不仅、而且、何况、并、且等。
(10)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如:不管、只要、只有、除非等。
(11)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如:以、以便、以免、为了等。
知识补白
知识补白
知识补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