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平行四边形》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2-23 18:47:52

文档简介

19.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领会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理解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感悟几何学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形成几何思维分析思路,体会几何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导,感悟几何的思维方法.
关键: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以“加倍法”来构建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圆规;补充本节课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内容.
学法解析
1.认知起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关知识.
2.知识线索:
3.学习方式:采用“讲授法”教学,学生以观察、分析、探讨的方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归纳提升
【课堂温习】
教师提问: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什么?
2.平行四边形具有哪些性质?
3.平行四边形是如何判定的?
教师板书: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帮助理解)
学生活动:踊跃发言,相互讨论,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课堂演练】(教师板书)
演练题: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E、F分别为BO、DO的中点.求证:AF∥CE.(请你用两种方法证明)
思路点拨:方法1:证明△AOF≌△COE,推出∠AFE=∠CEF,从而得证AF∥CE.方法2:连结AE,CF,去证明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完成“演练题”,巡视、关注“学困生”,对于思路较好的学生,请他们完成后再上台演示.教师注意纠正他们的书写.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演练题”,结合本道题,回顾和应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
【师生共识】
构图:
【设计意图】采用先回顾(提问式)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再通过“演练题”进行实际应用,这样不空洞,且能调动积极性,有利于归纳、提升.
二、问题牵引,导入新知
例4 如图,点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求证DE∥BC,且DE=BC.
思路点拨:对于证明某条线段是某条线段的一半,常用的几何方法是“加倍法”,“折半法”,通过三角形全等把问题化归到平行四边形问题中去,然后再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性质来解决.本题可以延长DE到F,使EF=DE,通过连结AF、FC、CD把问题转化到ADCF中去,再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证明DBCF.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板书例4,分析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会学生如何添加辅助线,如何书写辅助线的添加法,然后板书出例4的证明.
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分析例4,学会“加倍法”的几何分析思路.
教师板书例4证法:(见课本P98)
教师问题:还有没有不同于课本的证法呢?
学生活动:相互讨论,踊跃发言,想出不同的证法.上讲台演示.
参考证法:
证法:延长DE到F使得EF=DE,连结FC,证△ADE≌△FEC,得到AD=FC(割补法),再利用BDCF证出DBCF,从而得到DF=BC,推出DE=BC,DE∥BC.
能用折半法吗?试一试!
教师活动:归纳学生的不同证法,然后应用例4的结论导入新知:(口述后让学生翻开课本画一画).
三角形中位线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教师提问: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中位线和三角形的中线一样吗?
学生回答:有三条中位线,中位线是两边中点连线段;而中线是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段,因此它们不同.
【设计意图】采用引例导入,丰富学生的联想,又能从中学会几何不同的证明方法.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课本P99 “练习”1,2,3.
2.【探研时空】
如图,已知BE、CF分别为△ABC中∠B、∠C的平分线,AM⊥BE于M,AN⊥CF于N,求证:MN∥BC.
(提示:延长AN,AM,证AN=NR,AM=MQ.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证).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两边中点的连线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三角形中一条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在许多计算及证明中都要用到.
2.把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时机:
(1)题目的条件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段中点;
(2)题目的条件中虽然只有一个(线段的)中点,但过这点有直线平行于过中点所属线段端点的直线.
3.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有: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100~102 习题19.1 7,8,13,14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驻足“双基”】
1.已知△ABC中,AB:BC:CA=3:2:4且AB=9cm,D、E、F分别是AB、BC、AC的中点,则△DEF的周长是________.
2.已知△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F为BC上一点,EF=BC,∠EFC=35°,则∠EDF=________.
3.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___________.
4.如图,△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CE⊥AD于E,M为BC的中点,AB=14cm,AC=10cm,求ME的长.
【提升“学力”】
5.已知△ABC中,AD⊥BC于D,E、F、G分别是AB、BD、AC的中点,EG=EF,AD+EF=9cm,求△ABC面积.
6.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D,AB⊥AD,∠AEB=∠CED.F为BC的中点.求证:AF=DF=(BF+CE).
【聚焦“中考”】
7.如图,在ABCD中,E、F是对角线AC的两个三等分点,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8.已知五边形ABCDE中,AC∥ED,交BE于点P,AD∥BC,交BE于点Q,BE∥CD,求证:△BCP≌△QDE.
答案:
1.13.5cm 2.72.5° 3.平行四边形 4.提示:延长CE交AB于T,2cm
5.提示:AD=2EF,EF=3,AD=6,EG=EF=,BC=9,S=27 5.27cm2
6.提示:延长BE、CD交于G,
如果只证AF=DF,那么过F作AD的垂线即可,
现在要使AF、DF与BE+CE建立起联系,就应进一步观察图形的特点了.
注意到∠AEB=∠CED,CD⊥AD,
因此可通过延长BE、CD交于G,过CE与BE之和成为线段BG,
接下来易见DF为△BCG的中位线,至此,DF与BE+CE的关系已清楚了,
同理可证AF=(BE+CE).
7.提示:连结DB
8.由AC∥ED,BE∥CD可以推出PCDE,因此可得PC=ED,
再由AC∥ED,BC∥AD得到角∠BPC=∠QED,∠CBP=∠DQE,
根据三角形全等条件可证得.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会应用平行四边形的三个性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发现学生的合情推理的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价值.
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并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
关键:把握三角形全等、旋转概念,应用于本节课性质的推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制作教具,内容:(1)课本P94“探究”,制作投影片,内容:(1)课本例2,(2)补充资料.
学生准备:复习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一、二;预习本节课内容;制作课本P94“探究”学具.
学法解析
1.认知起点:已学习了三角形全等证明,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一、二的基础上,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的情况下学习本节课内容.
2.知识线索:
3.学习方式:采用观察、操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轻重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探究”中的问题(课本P94)组织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从操作中发现ABCD的边、角关系:“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去发现对角线交点O到平行四边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的关系.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画图、操作、交流,从中领悟并验证平行四边形ABCD绕点O(两个对角线的交点)旋转180°仍和EFGH重合,从中观察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的三个性质.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下面问题:
已知ABCD中,AC、BD交于O,图中有哪些三角形全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加以验证.
学生活动:合作学习,相互讨论自己的思维,并交流不同的验证思路.
思路点拨:图中有四对三角形全等,分别是:△AOB≌△COD,△AOD≌△COB,△ABD≌△BCD,△ADC≌△CBA.有如下线段相等:OA=OC,OB=OD,AD=BC,AB=DC,证明中应用到“AAS”,“ASA”证明.
师生归纳:平行四边形性质三: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设计意图】采用动手操作感知,辅以三角形全等知识的应用,发现、验证了所要学习的内容,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2(投影显示)
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10,AD=8,AC⊥BC,求BC、CD、AC、OA的长以及ABCD面积.
思路点拨: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求出BC=AD=8,CD=AB=10,在求AC长度时,因为∠ACB=90°,可以在Rt△ACB中应用勾股定理求出AC= =6,由于OA=OC,因此AO=3,求ABCD面积是48.
【活动方略】
教师活动:分析讲例2,教会学生分析思路是本例的重点.渗透“综合分析法”.
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分析,学会几何分析的基本思路.学会“综合分析法”.
【设计意图】对于几何计算或证明,分析思路和方法是根本,通过本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学会如何严格的书写突破用几何语言书写表达的难点.
【课堂演练】
演练题1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12cm,BD=18cm,AD=13cm,求△BOC的周长.(答案:28cm)
演练题2 已知ABCD的周长为48cm,AB比AC长4cm,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各边长为多少?
(答案:AB=CD=14cm,BC=AD=10cm)
演练题3 在ABCD中,已知∠B+∠D=140°,求∠C度数.(答案:110°)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课堂演练题”,巡视、启发,关注“学困生”,可以请部分学生上讲台“板演”,然后与学生一起共同纠正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课堂演练题.学会应用平行四边形性质.
思路点拨:演练题1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求得BC=13cm,再应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求出BO=BD=9cm,OC=AC=6cm;演练题2主要应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可知AB+BC=×48=24cm,再利用AB=BC+4这两个等式,以代数的手法求之;演练题3,应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得∠B=∠D=70°,再通过∠C+∠B=180°求出∠C度数.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课本P95 “练习”1、2.
2.【探研时空】
如图,ABCD中,DE垂直平分AB,ABCD的周长为5cm,△ABD的周长比ABCD的周长少1.5cm,求平行四边形各边长.
(提示:△ABC的周长比ABCD的周长少1.5cm,实际上说,BD比BC+DC少1.5cm,∴DA=DB=(BC+DC)-1.5=1).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平行四边形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性质:(1)边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
(2)角的性质: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对角线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
备注:小结中应直观应用图形帮助记忆.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100 习题19.1 3,8,9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驻足“双基”】
1.ABCD中,∠A的余角与∠B的和是120°,则∠A=_____,∠B=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等于56cm,两邻边的长的比为3:1,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较长的边长为_________.
3.ABCD的周长为60cm,对角线交于O,△AOB的周长比△BOC的周长大8cm,则AB、BC的长分别是_________.
4.ABCD中,周长为50cm,AB=15cm,∠A=30°,则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______.
5.如图,EF为ABCD对角线的交点O,交AD于E,交BC于F,若AB=4,BC=5,OE=1.5,那么四边形EFCD的周长是( ).
A.12 B.13 C.14 D.16
6.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的长分别是4cm和5cm,它们的夹角是30°,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A.10cm2 B.10cm2 C.5cm2 D.5cm2
【提升“学力”】
7.如图,ABCD中,∠ABC=3∠A,F是CB的延长线上一点,EF⊥DC于E,CF=CD,若EF=3cm,求DE长.
8.如图,ABCD中,AE⊥BC,AF⊥CD,∠EAF=30°,AE=4cm,AF=3cm,求ABCD周长.
【聚焦“中考”】
9.(200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如图,E、F是ABCD的对角线AC上的两点,AE=CF.
求证:(1)△ABE≌△CDF;
(2)BE∥DF.
10.(2002年福州市中考题)如图,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过点O,且与BC、AD分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
答案:
1.75°,105° 2.21cm 3.19cm,11cm 4.75cm2 5.A 6.A 7.3-3 8.28cm 9.(1)提示:证∠DCA=∠CAB,用“SAS”解决,(2)提示:证∠FEB=∠DFE
10.提示:证△BEO≌△DFO(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