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单元学习要点:
重视诵读和背诵。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掌握重要文言常用词语、句式的用法。
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3、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能通畅地朗读。
《左传》的文学特色
1、善于叙写战争,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大小战役表现得有条不紊,繁简适宜而又千姿百态,变化多端。
2、在叙事中突出人物描写,让人物在历史的矛盾冲突中呈现不同的性格。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而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左传》介绍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背景简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国为何联秦攻郑?
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朗读,正音:
贰(èr)于楚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 )秦 秦伯说(yuè)
杞(qǐ)子 逢(páng)孙
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
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连词,因为
于:对
贰:从属,名词做动词。
军:驻扎,名词做动词。
状语后置
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
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之武)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
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
不利焉。”(烛之武)许之。
状语后置
省略句
省略句
派遣
听从
主谓之间
尚且
推辞
同“矣”
在危急之中
判断句
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用绳子栓着人往下送
已经
使……灭亡
介状后置
省略句
当作边邑,名词作动词
为什么
增加
把……作为
出使的人
通“供”,供给
缺乏的东西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曾经
给予
恩惠
许诺
省略句
名作状
修筑防御工事
通“餍”,满足
宾语前置
扩张
使……减少
从哪里
名作动,考虑
通“悦”
四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
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
去之。
通“智”
地位
依靠
损害
内容结构:
起因(1段) 秦晋围郑
发展(2段) 临危受命
高潮、结局(3段) 说退秦师
尾声(4段) 迫晋退兵
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人物形象分析:
有人认为: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个 “志士”、“勇士”、“辩士”形象的综合体,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烛之武
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精于言辞
郑 伯
佚之狐
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
总结归纳重要词句
古今异义
以为东道主 (以为:把……当作;认为)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
包裹等)
供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疲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
尊称人的妻子)
词类活用
(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且贰于楚也。(名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作动词,驻军)
夜缒出,见秦伯。(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焉用亡郑以陪邻?
(动词的使动,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雄厚;削弱)
词类活用
(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
朝济而夕设版焉。(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作状,向东边;名作动,把……当作边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动词的使动,使……减少)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名词作动词,考虑)
秦伯说,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名词作动词,损害)
特殊句式
(指出下面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亡郑而有益于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
夫晋,何厌之有?
一词多义
(请解释下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若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D、曾不若孀妻弱子
(A、似乎,好像;B、如果;C、你;D、及,比得上)
一词多义
(请解释下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说
A 、及郡下,说如此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E、范增说项羽曰
(A、陈述、说明;B、杂说,一种文体;C、通“悦”,喜欢,高兴;D、言论,说法,主张;E、劝说,说服)
一词多义
(请解释下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辞
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也
B、停数日,辞去 C、不辞劳苦
D、动以朝廷为辞
E、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F、《归去来兮辞》
G、大礼不辞小让 H、近者奉辞伐罪
I、娴于辞令 J、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A、推辞;B、告别;C、推托;D、借口;E、言词,言语;F、古代的一种文体;G、讲究,计较;H、命令;I、应酬的言辞;J、文词,文学)
一词多义
(请解释下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鄙
A、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孔子鄙其小器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言语粗鄙
(A、边界;B、轻视;C、浅陋D、庸俗,鄙俗)
一词多义
(请解释下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微
A、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B、微闻鼠有作作索索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E、人微言轻 F、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G、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H、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A、小,微小;B、暗暗的;C、稍微,略微;D、表否定,不、不是;E、轻微,轻;F、偷偷地,悄悄地;G、不暴露,深奥H、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一词多义
(请解释下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之
A、辍耕之垄上
B、子犯请击之
C、是寡人之过也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E、何陋之有
F、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G、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A、往,到;B、他们;C、的;D、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E、作宾语前置的标志F、作定语后置的标志;G、这)
翻译下面重要文句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2、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