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课时作业: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据史书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1660件,处理国事计3391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朱元璋自己也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废除丞相制度 B.迁都北京 C.设锦衣卫 D.八股取士
2.《明史·选举志》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答卷的文体为八股文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3.《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
A.扩大六部权力 B.改革丞相制 C.扩大地方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
4.下面是中国古代一位统治者的主要经历,由此可知该统治者是 ( )
1328—1344年 家贫,曾为地主放牛
1344—1352年 入黄觉寺
1352—1368年 参加起义军
1368—1398年 做皇帝
A.刘邦 B.李世民 C.赵匡胤 D.朱元璋
5.“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B.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明朝八股取士的弊端
6.“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
①政治腐败 ②农民起义 ③外族入侵 ④宦官专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明朝时期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和制瓷中心分别是 ( )
A.海南岛、定窑 B.开封、汝窑 C.苏州、景德镇 D.南京、哥窑
8.我国的科举制度最开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后来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八股取士 C.开创殿试制度 D.设厂卫机构
9.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制度最终被取消,而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材料反映了 ( )
A.官僚机构的膨胀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地方势力的崛起
10.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这一规则的是(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11.16—19世纪来华的西方人曾广泛了解中国的科举制度,将其中一种文体称为“EightLegged Essay”,直译为中文则是“八条腿的散文”或“八条腿的小品文”。以下关于这一文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最早出现于唐朝
B.重点考的是诗赋和策论
C.考试题目取材广泛,涉及诸子百家
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
12.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废除丞相制度 ②设立锦衣卫 ③设立东厂 ④廷杖大臣 ⑤设立内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3.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
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14.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15.《明太祖实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效率 B.造福子孙
C.加强皇权 D.限制大臣
16.“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 )
①元朝政治腐败 ②农民起义
③外族入侵 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17.下面漫画中“皇帝的‘望远镜’”指的是( )
①三司 ②五军都督府 ③锦衣卫
④六部 ⑤东厂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⑤ D.①②③④⑤
18.《明史》记载:“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袭替、优养、优给,所属上之府,移兵部请选。”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明朝时都督府和兵部都掌有军事权力
B.朱元璋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
C.朱元璋进一步强化都督府的统兵权
D.明朝军事上程序烦琐,效率低下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最具有特色的集权措施,莫过于特务机构的设置。昨天还只是皇帝身边的侍卫或亲信宦官,明天可能就成为置你于死地的杀手,他们秘密接受着皇帝的差遣,游离于法律之上,成为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使全国上下都笼罩在恐怖的氛围中。
材料三 在中国有过这样一种考试,这就是后期以经义八股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这是一种全国规模的、能相当客观、准确地判卷的考试,也许八股取士不能承担出最好的文学、出最好的思想、学问或者救国救民的重任,但至少它履行其作为入仕的“敲门砖”的功能看来还相当有效。不管它有多少毛病,无论如何,有它也许终胜于一个贫寒子弟要想上升,完全无路可入、无门可敲。因此这项制度行之有效地实行了数百年。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示,请在①、②处填上适当的解释内容来说明明朝是如何加强君主集权的。
(2)材料二中特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哪些?这些特务机构的设置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的八股取士开始于何时?“经义”指的是哪些考试范围?结合材料三说一说八股取士的利与弊。
(4)明朝初期的统治者还实行了哪些加强君权的措施?请再列举出一例。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1)材料一中明太祖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材料二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请了什么人?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2)关于宋濂在自己家里请客的情况,皇帝是通过哪一机构知道的?这一机构的职责是什么?
(3)这一机构是哪位皇帝设立的?设立这个机构的目的什么?这个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D
4.D
5.D
6.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奸佞专权”“惹红巾万千”,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最终推翻了元朝。
7.C
8.B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明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题也不得随意发挥,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明朝科举考试成为培养统治者忠实奴仆的工具。故选B。
9.C
10.D
11.D
解析:
本题考查审题能力。材料大部分内容介绍的是关于八股文的翻译,但是,其核心句却是“关于这一文体的说法正确的是”。八股文出现于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不得随意发挥,故A、B、C三项表述错误。只有选项D是明朝八股文的影响,故选D项。
12.B
13.C
解析:
盛泽镇由“普通的村落”到“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是因为苏州是明朝的丝织业中心,丝织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该地的发展,故选C项。
14.D
15.C
16.D
17.C
18.A
解析:
据题干材料“都督府掌军旅之事”“达于兵部”“移兵部请选”可知,明朝时都督府和兵部都掌有军事权力。结合所学可知,为分散兵权,明太祖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二、非选择题
19. (1)①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2)锦衣卫和东厂。这些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3)明朝。“四书”“五经”。利:使考试更规范、更公平,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可以做官;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创造力。
(4)实行削藩政策等。(符合题意即可)
20.(1)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职权,最终权力集中于皇帝。
(2)锦衣卫。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3)皇帝:明太祖。目的:监视官民(或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皇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