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课一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课一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5 11:3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课时作业: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北宋初年,宋太祖将各地州镇士兵中的精锐选入禁军,拱卫京师,其目的是( )
A.控制军权 B.强化君权
C.集中财权 D.重武轻文
2.转运使是我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
A.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
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
D.解决支付给辽、西夏岁币的财源
3.秦汉时期,丞相、大臣上朝,可与皇帝“坐而论道”;宋代开始,宰相、大臣只能站着议事了。宋代朝仪的变化说明( )
A.宰相权力逐渐变大
B.皇权逐步加强
C.统治阶级内部出现裂缝
D.封建制度衰落
4.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在秦国树立起尚武的精神。北宋却与之背道而驰,重文轻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国社会落后,民众野蛮成风
B.北宋经济发达,人们贪生怕死
C.统治者的喜好不同,政见不一
D.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使命不同
5.宋太祖时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分全国为十三路。太宗以边防、盗贼、刑讼、钱谷之任皆委于转运使,分全国为十五路。真宗时设置了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和监察,安抚使主持一路军事,而转运使专理一路财赋和民政。据此可知宋代转运使(  )
A.总揽地方军事、财政大权
B.是中央设置的监察地方的职官
C.其职责变化表明地方权力增大
D.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北宋灭亡的标志),虏骑(少数民族骑兵)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旨在说明北宋 (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被金兵灭掉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重文轻武的危害
7.“……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这段话描述了王安石变法法令中的(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8.一个未能完成全国统一大业的开国皇帝,却能够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成吉思汗等雄君霸主并称于世;一袭黄袍加身,成就了他的霸业,开创了文臣治国、重文轻武的时代。材料中的这位“开国皇帝”是 (  )
A.寇准 B.赵匡胤 C.岳飞 D.赵构
9.下列属于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中军事方面的措施是( )
A.募役法 B.保甲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10.“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宋朝(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11.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是 ( )
A.分化事权 B.重武轻文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12.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心,所以有陈桥之变。”“陈桥之变”发生的时间是( )
A.618年 B.907年 C.960年 D.979年
13.“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 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14.下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
控制军队 ④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
A.隋朝建立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陈桥兵变
16.宋太祖实行的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 (  )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朝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朝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朝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分析宋朝科举制度发展带来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扰,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
可是州郡财富雄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宋代则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
材料二 宋太宗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
大讲堂:宋朝史话》
(1)材料一中“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为此,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后来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国策?
(2)材料一中“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也是“财权集中”,为此,宋太祖又是如何做的?
(3)依据材料一分析,为何宋代“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而唐代则不然?
(4)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注重发展什么事业?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B
解析:
从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来看,大臣由坐到站,说明大臣的地位越来越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反映了皇权不断强化。故选B。
4.D
5.D
解析: 
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运送到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
6.D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危害,重文轻武导致藩镇无权,州郡困弱,削弱了军事力量,导致北宋灭亡。
7.C
8.B
9.B
10.D
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自秦朝建立以来,宋朝文化昌盛、人才辈出,这与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密切相关。宋朝时期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1.A
12.C
13.C
14.A
解析:
结合图片及题干内容可知,图片中的人物为赵匡胤,他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局部统一,①错误,排除。
15.D
16.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进行的军权改革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进而导致对外战争失败,终宋一朝,外部威胁一直存在,选项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7.(1)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特点: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8.(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重文轻武政策。
(2)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宋代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而唐在安史之乱中虽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雄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
(4)文教事业。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