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课一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课一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5 11:3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课时作业: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开元末年以后,造成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外重内轻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皇帝权力过大
B.朝中大臣权力膨胀
C.地方州县权力过大
D.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2.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历史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增强。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对《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创作于五代十国时期
B.歌舞升平体现了时代和平
C.描绘了开宴行乐的情形
D.权臣放纵享乐以示没有野心
4.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这一时期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③北方的五个政权和南方的十个政权合称为五代十国
④统一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如果你是唐玄宗时期的一名官员,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
①见证了唐朝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 
②听说大诗人李白为杨贵妃写诗得到奖赏
③因为遇到安史之乱而被迫逃往他乡
④到长安城外迎接取经归来的玄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三国时期 D.五代十国
7.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其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皇帝荒废朝政 B.发生严重灾荒
C.杨贵妃得宠 D.农民负担过重
8.施展在《枢纽》一书中说:“但是安史之乱意外地促成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战乱起后,大量人口逃至江南。”“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从这些叙述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  )
A.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B.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唐朝中晚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D.劳动力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9.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的节度使成为危害一方的“土皇帝”,这一现象历史上称为( )
A.宦官专权 B.外戚专权
C.藩镇割据 D.诸侯争霸
10.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明下列哪一观点 ( )
A.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农民战争推动了经济发展
C.统治者调整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D.社会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1.《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12.读如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13.“前前后后达八年之久,这么长时间的叛乱,带给国家的伤害是巨大的,史学家们都认为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述评价的是( )
A.楚汉之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14.“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是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5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发展
15.唐末,节度使父死子袭,不向中央缴纳贡赋并经常与朝廷处于对立状态。这反映当时( )
A.藩镇割据 B.赋役繁重
C.政权并立 D.农民起义
16.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这段话不能说明唐末农民起义(  )
A.推翻了唐朝统治
B.波及范围比较广
C.与藩镇割据并存
D.出现了杰出将领
二、非选择题
17.要读懂唐朝,先要读懂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百年帝国从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材料二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
材料三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1)材料一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诗中的“国破”是什么动乱导致的?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写出了战乱时长。请写出这次战乱的起止时间。
(2)从材料二中找出藩镇有哪些特权。
(3)材料三是黄巢以菊咏志的诗,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请说出黄巢起义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4)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你从唐朝的兴亡中得到什么启示?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年)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材料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1)材料一中唐玄宗设置节度使最终导致了哪一动乱?这一事件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与哪一次农民起义有关?这次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开元末年以后,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B
解析:
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造成的是国家的分裂局面,不利于统一。排除含有①的选项,故选B。
3.B
4.D
5.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玄宗的统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大诗人李白就生活在这一时期;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安史之乱,所以①②③都是可能遇到的情况。④玄奘取经是在唐太宗时期,唐玄宗时不可能遇到。
6.D
7.A
8.A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安史之乱对江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故选A。
9.C
10.A
11.C
12.C
13.C
14.B
15.A
16.A
解析: 
“起义军在黄巢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体现了唐末农民起义波及范围广,出现了杰出将领。“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体现了唐末农民起义与藩镇割据并存。材料中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但没有推翻唐朝统治,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7.(1)安史之乱;755年至763年。
(2)占有土地和人民,兼管行政、财政,掌握军政大权。
(3)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统治者要勤于政事,关爱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任人唯贤等。(言之有理即可)
18.(1)安史之乱。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