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先秦诸子选读》
1.7《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2.深入分析“学”的内涵,领悟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观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正文,参考注释,完成如下内容。
1、为下列字注音。
葸( ) 笃(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民不偷( )
贤贤易色( )
就有道而正焉( ) 不贰过( )
3、掌握下列通假字。
女闻六言六蔽乎?( )
好知不好学( )
今也则亡( )
出则弟( )
4、结合注释,翻译每一部分的内容并做简要评析。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学?
① 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② 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③ 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第二部分:什么是学的基本内涵?
④ 子日:“由也!女闻六言六蔽乎?”对日:“未也。”“居!吾与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⑤ 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讲礼的重要性,任何人情、为政、做人、都“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⑥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第三部分:什么是好学?
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⑧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第四部分:学什么?(4、5、9、10、11则)
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子日:“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5、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所说“学”的基本内涵 。 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6、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如:对孔子的“贤贤易色”,你怎么看?
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如对“不迁怒、不贰过”、六言六蔽、“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见附文)的认识。
(二)精彩展示
1、分组展示学习成果,朗读课文,串通文意,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3、交流,讨论第5、6题,进一步认识孔子关于学习的主张。
(三)测评、反馈()
*做达标训练21页高效评估部分习题。
三、有关资料:
伟哉,孔子的学习观!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子日:“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是这样解释的:“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理解果真如此肤浅,这般武断吗?
显然不是。孔子讲这番话,语义是深远的,他是立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给出了个人为学的发展史观,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教育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必然归宿。
从行文看,“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孔子是以自己所处的时代为分隔,把两类学者的为学目的进行了阐明、判断。“为已而学”与“为人而学”这种“一分为二”的划分看似不算高明,既然不甚高明,可孔子为什么还要这么做?个人认为这极可能是孔子对学者基于现实的认识而作出的一种趋势性的哲学思考和价值判断!
这里,我们应首先弄清楚为什么“古之学者为已”?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是封建社会,那时的经济形态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偶有一些商品交换。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仕、农、工、商的等级意识极为强烈。唯有“仕”者才可以得到俸禄,吃到皇粮,也就是吃国家财政,收入丰厚,让你富甲一方。而且只要一人得道,那么全家可以随同鸡犬一起升天。
在这巨大利益诱导下,寒门弟子要脱胎换骨,光宗耀祖,就必须顺应当时社会遴选人才的制度,以优学取“仕”,谋得一官半职去享受皇粮奉禄,参与国家的财政分配。这一本(无本)万利的事情谁不愿意去做呢?所以“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有人漏夜赶科举”、“孟母三迁”等等故事,感动和教育了几十代人,学习目的只有一个——“为已”。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这不仅是人之本性,也符合那个时代社会的精神。可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学者学的是什么呢?用现代的教育来比方,大都是文科的知识,说大了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产生的功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利益既得者的权势和统治,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官者没有也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含量,但必须懂得为官之道。只要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以至博学,科考之时再弄出一篇上好文章,你就金榜题名,大功告成了,一辈子生活有了保障。全家人跟着你出入车马,鸡鸭鱼肉,享清福了。苦尽甘来,你的人生实现了!
所以,在古代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给自己利益得失带来巨大影响,同时惠及你的家族。事实上,你,以及更多的你“中举”了,也不可能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些学者没有几个是冲着发展生产力去的。你要他“学而怎么样为人”呢?那个时候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只要没有天灾人祸,老百姓生活基本安定,社会治安基本良好,为官者就算是“造福一方”了。那个时候不需要“招商引资”,也不很需要“引进”什么科学技术,原创的意识也不强烈。所以,在孔子以前那个时代也就不需要袁隆平的“超级稻”了。可见“学而为人”是不现实的。人家自给自足啊,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技术,那个社会的发展环境也不需要催生出高科技,为人而学行不通。
可社会总是要发展的,人们对财富的需要,对欲望的满足是无止境的,交换也就层出不穷,无所不及,自然经济的比重在下降,商品经济的成份在加重,生产力的进步所创造的财富通过交换而体现,并远远大于那些学者的以“仕”致富,生产才是根本,发展才是硬道理。
怎么办?学习!你只有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更多的产品并用于交换,你就能发家致富。你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你的贡献,不是以那种狭隘的以“仕”的方式进入社会,而是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参社会交换,继而融入整个社会,你只有为人了,才能利已。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孔子说,“今之学者为人。”不管你学习的动机是什么,但你进入社会做的一切客观上正是为他人提供了产品、服务、便利---------这是事实,主观上利已,客观上利他。那么从教育者的角度讲,孔子的学习观恰恰就是从动机上去端正你的学习态度: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的这一学习观是了不起的!他提出这一观点已超越那个时代的之于学习是个人行为的“一已之利”这一狭隘认识,他把学习已放在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上。过去的学习与现在的学习显然是不同的,在内涵上、外延上,在目的上、动机上,在社会功用、个人利益上等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而为人治学,是个大趋势,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不仅是一种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观,更是国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史观。他在悠悠远古就倡导人们,从今而后的学习要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学习不再是你个人的行为,个人的需要,学习是社会他人对你的需要,是历史进步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从这一点看,我们的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有超前意识,有前瞻性,多么了不起!
我们再看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如果没有互补性怎么会融为一体?贸易往来说到底是物质的交换,劳务的交换,服务的交换,总之是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把这种交换再追本溯源,就是个人学习的交换了。
“今之学者为人”可谓至理名言。当今学习之人哪一个是为了自己的?这倒不是什么学习的境界崇高;哪一个学习不是为了将来能为他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作准备的?是今之社会发展了,逼迫你不得不好好学习,掌握本领,提高技能,是这个社会非要你为其作出贡献不可。否则社会不接纳你,唾弃你。商品社会,市场经济嘛,说白了就是交换。交换就得为他人考虑,交换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有多复杂都离不开为他人考虑。那么我们对于“今之学者为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有了这一层理解,我们对于学习就应该有更理性的认识了。学习不是个人的行为,你学什么,学到何程度,是今之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将来这社会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国家提出和义务教育,对适龄公民的免费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当然也是国民教育的基本需要。如果你要在这个社会获得更多机会,你就必须自费深造,上大学,读硕攻博,为这个社会而学习所需要的更多的知识技能,并创新科技。反之你不为人而学,那么别人、社会也必将不会为你而存在,你就会被边缘化。
有了这一层认识,我们的学习就不会情绪化,我们的身上就多了一份责任,学习就不会“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有了这一层认识,我们的学习才会快乐,为了改造社会,为了发展经济,如果自己的一生能给这个社会留下点自己的痕迹,那是多么的快乐。
孔子无怪乎贵为圣人,万世之师。他的这一学习观孕育了丰厚的哲学思考,是超时空的教育和学习的价值结晶。今之社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我们“学而为人”,我们只要做到“学而为人”,社会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我们的推力,都有我们的痕迹。这与他整个仁爱的思想精神是极其吻合的。人教版高二《先秦诸子选读》
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案
一、学习目标:
学习文言作品,目的只在“文”“道”两端。
从“文”的角度说,是掌握文言文这一承载了丰富文化遗产的语言工具,所以要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从“道”的角度说,掌握这一语言工具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本身。因此,通解文字及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方面来解读作品,是学习的重点。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孔子的义利观,孔子强调的是义重于利,告诫世人要在不违背道义的基础之上来获取适当的利益。
二、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①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
②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
2.一词多义
3.重要实词
①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②饭蔬食饮水( )
③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④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⑤文之以礼乐( ) ⑥义之与比( )
4.古今异义
①造次必于是( 造次 )
(于是 )
②子路问成人( 成人 )
5.成语积累
乐在其中:其中自有乐趣。 见利忘义:看到私利而不顾道义。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2.宾语前置句
君子义以为上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3.介宾短语后置句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文之以礼乐
4.省略句
以(之)告者过也
(三)文化常识
古代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精彩展示】
“义”“利”之辩,一直是后世儒生的一个重要话题。那么,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是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呢?请就下面两句话进行评述
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测评反馈】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不可求,从(顺从)吾所好(hào)。
B.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C.视思明……事思敬(恭敬),疑思问,忿(fèn)思难(nán,难以控制),见得思义。
D.闻义不能徙(xǐ,迁移、改变),不善不能改,是吾忧(忧虑,担心)也。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见义不为,无勇也
B.文之以礼乐
C.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D.异乎三子者之撰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修改病句应根据原句的症结,在尽量保持原意的条件下,采用________的办法。
(2)是否重视基础知识关系到学习进步的快慢、高考的得失,________毕生事业的成败。
(3)“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________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A.简洁 以至 扶养
B.简洁 以致 抚养
C.简捷 以至 扶养
D.简捷 以致 抚养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东北小品火起来了!”当全面了解赵本山、潘长江等辽宁喜剧演员的小品演技及其效果后,你才能把握这句话深刻而宽广的内涵。
B.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数百份小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C.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水平和技术队伍的素质,通过“神舟”飞船上的一块块仪表板充分体现出来。
D.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6~8题。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不同义的一项是( )
A.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然后: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B.颠沛必于是
颠沛:受磨难、挫折。
C.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成名:树立名声;得名于世。
D.子路问成人
成人:完美无缺的人。
7.下列各句省略的内容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而可(以义)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B.以(之)告者过也!
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处也。
D.(臧武仲、公绰、卞庄子、冉求)亦可以为成人矣!
8.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而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B.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信念信仰,即便物质生活条件是恶劣的,可是在精神上他一样是充实的、快乐的。
C.乐道而安贫,鄙视富贵功名,是孔子一贯的追求。
D.孔子认为,真正完美无缺的人不仅要具备“智”“不欲”“勇”“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以礼乐”来修饰自己,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导航参考
【自主学习】
1.通假字 ①“而”通“如”,如果 ②“要”通“约”,贫困
3.重要实词 ① 从:顺从 ②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
③处:安居,引申为接受 ④去:离开,摆脱
⑤文:修饰 ⑥比:并列,紧靠
4.古今异义
①造次,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
于是,古义:两个词。于,介词;是,代词,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
②古义:完美的人。今义: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
【精彩展示】
1.剖析:后世的人们一直对孔子有一些误解,因为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据此认为孔子鄙视富贵、从不言利。其实,孔子只是“罕言利”,并非完全不言利,也并不鄙视富贵,更没有将“义”“利”完全对立。他懂得一个人要生存、生活,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也知道追求富贵追求富足的生活是人无法回避的欲望,因此只要合乎“义”,而能够得到“富”,即便是做卑微的差役也是可以的,他反对的是为了富贵与利而不惜损害大义。这些话语不仅无损孔子的伟大,反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刻、人格的宝贵。
2. 剖析:君子与小人,孔子认为其分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仁德,有了仁德就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有了仁德,便能克己复礼,见义勇为;没有仁德,则会沉浸于功利而无所不为。因此,在孔子看来,义与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本质上是为人间大义而生存,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如果需要用牺牲义的手段取得,那么这样的富贵便不值得追求。
【测评反馈】
1答案:C
解析:C项,敬:谨慎。难:nàn,祸患,后患。
2答案:D
解析:D项,之:代词,它。A项,而:通“如”,如果/连词,并且。B项,以:介词,把/介词,用。C项,其:代词,他/代词,自己的。
3答案:A
解析:A项为判断句,其他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4.答案:C
解析:简洁,简要明白。简捷,直截了当。以至,表程度。以致,表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扶养,用于配偶或老人。抚养,长辈对晚辈的抚育和教养。
5.答案:C
解析:A项,“当……后”搭配不当。B项,“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赘余,应为“不到一小时”。D项,“塑造”与“人格力量”不搭配。
6.答案:D
解析:D项,成人:古义指完美无缺的人。今义指成年人或长大成人。A、B、C三项古今同义。
7.答案:D
解析:省略的应为“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又“文之以礼乐”者。
8.答案:B
解析:A项,“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错;C项,“鄙视富贵功名”错;D项,“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错。人教版高二《先秦诸子选读》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案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仁者无敌”。那么在这儿所指的“仁”是什么呢,仁者为什么能够无敌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就是有关孔子对“仁”的阐述。
耶稣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又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穆罕默德曾宣布:“最高贵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中华民族的先哲圣人孔子在几千年前,就阐述过类似的思想。今天通学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仁”的思想吧。
一、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掌握如下重点词语。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樊迟_______ 皋陶_______ 弘毅_______ 枉_______
(提示:fán、gāo、yáo、hóng、wǎng)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______________
(2)为仁由己 ______________
(3)请问其目 ______________
(4)回虽不敏 ______________
(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______________
(7)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
(8)能近取譬 ______________
(9)士不可以不弘毅 ______________
(10)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______________
(12)克己复礼为仁 ______________
(提示:(1)赞许(2)靠(3)详情(4)资质愚钝(5)实行(6)字(7)担忧(8)比方(9)抱负远大,意志坚强(10)停止(11)贫困(12)实现)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知者利仁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提示:(1)'知'通'智'(2)'错'通'措'(3)'乡'通'向'(4)'知'通'智')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5、注意特殊词语的用法。
诸、其
二、疏通文意,理解语句的大概意思。
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三、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中有几个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有两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理解,即孔子和曾子。
2、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章中主要通过对话和语录的形式,来阐述有关'仁'的问题。这两种文体形式也是《论语》中最常用的形式,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论语》的这个特点。
3、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4、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仁'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四、问题探索。
1、'仁'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请把自己有 关'仁'的体会用文字写出来,与其它同学们交流。
2、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如何才能够实现'仁'。
3、孔子在谈到“仁”的时候,说道:“克己复礼为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复”字呢,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