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先 秦 诸 子 散 文 选 读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正确道路。现在,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二·本节内容与重点
1·明确本课10则的含义,掌握重点的实虚词。
2·明确“义”的内涵,理解“义”与“富贵”“君子”“勇敢”的关系,并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中心是关于“义”的问题的探讨?
1· 一日克己复礼,( )
2·非礼勿视,( )非礼勿言,( )。 。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4·举直措诸枉,( )。
5·夫仁者,( ),己欲达而达人
6·士不可以不弘毅,( )。
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 8·仁者安仁,( )。
复习检测
(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听,
非礼勿动
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能使枉者直
己欲立而立人
任重而道远
有杀身以成仁
知者利仁
三·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处理好重点字词。
1)三名学生诵读10则内容。
2)学生完成p17页“基础自主学习”1--2小题。
再阅读全文,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课是集中阐述“义”的相关问题。为了很好的说明问题,孔子都涉及了哪些与“义”有关的问题?试加以概述。
2·对10章节进行分类。
四·疏通文意,解读文本
明确:
1·义与富贵(利),义与君子,义与勇敢等问题。
2·10章节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义与富贵---1 3 4则;
二是义与君子(人格)---2 5 6 7 9则;
三是义与勇敢---8 10则
一、义和富贵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次孔子说“仁者爱人”。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为: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 “仁”是内心思想,“义”是符合“仁”的行为。在《论语》中,“仁”和“义”有时可以互通。“富贵”常被简称为“利”。“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
五·研讨分析,明确重点章节
1·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阅读下面3个章节,注意画线词与句子的含义:
【评析】
1·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评析】
2·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评析】
3·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小结:
这三则主要是谈义与富贵的问题,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发财做官,但前提必须符合道义;他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乐于在贫困中享受道义;他指出,人们都不会甘愿过贫困流离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
例子
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做子贡。一次,吴越大军隆冬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造成丝棉紧缺,价格走高。子贡抓住商机,从各国低价收购,然后到吴国高价贩卖,被抢购一空。还有记载,他是依靠智商生财。子贡预测市场凭的是智商,使其经商获得了空前成功。为追忆先师,他用木头雕刻孔子像,诸侯将相前来祭拜时,都想用重金请一尊雕像。子贡从中看准商机,就招募专业工匠批量生产,回报颇丰。此外,他还跨国经营。《史记》记载,子贡很善于贱买贵卖(“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在曹国和鲁国之间做生意“鬻财于曹、鲁之间”。他发现各国王侯贵族以佩戴珠宝为时尚,他就专门生产贵重配饰跨国营销,赢得收益。子贡到各国做买卖需要进见诸侯时,各国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礼节来会见他,这足以说明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已是春秋时代的商界巨子。
后世称子贡为“儒商第一人”。儒商亦儒亦商,即信守儒家思想的商人。孔子开创了儒学,其门下“七十子徒,赐最为饶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既是学者同时又是富翁的,应当首推子贡。他的财富地取得,是靠聪明才智的,是符合道义的。
趁热打铁
二、义与君子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他的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终包含一个“义”字。
2·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以:后面省略“之”,即“以之告者过也”,以:介词,把,拿。
5·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介词,向
完美无缺的人
动词,修饰,装饰
通“约”,贫困
7·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di,专注,或亲近,厚待
疏远,冷淡
即:与义比之。跟义靠近,并列。与,介词,跟,同;之,助词,提宾标志。比,并列,靠近。
9·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阅读下面4个章节,注意画线词与句子的含义:
【评析】
2·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5·孔子认为的君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也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具有那麽多的美好品德,所以孔子提出君子,完人是要能够先满足精神再满足物质就可以了。
【评析】6·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这应该是要求。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君子的“赞赏”还是“要求”?
【评析】
7·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评析】
9·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这四则主要讲“义与君子(人格)”的问题,重点阐述人格完善。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君子要九思,要加强道德修养。 他指出君子要明白“义然后取”“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之与比”,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义” 不仅仅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也为君子带来好的社会影响。就像公叔文子,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这就是“义”对于君子的好处。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小结
不义而取往往带来灾祸。
周朝时,有个人叫陶答子,他在陶城做官三年,名声并不怎么好,但他的家产财富却翻了三倍。他的妻子劝他说:“没有能力而做大官,这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昌盛,这是积灾。现在你只贪求富贵越来越多。我听说南山有玄豹,在雾雨中隐藏七天而不下来觅食,为什么呢?它是想润泽皮毛长成斑纹,为的是能够隐藏自己躲避祸害。猪不择食长得肥壮了,就会被杀掉。现在你不修德而家越来越富有,灾祸就要到了。”陶答子没有听妻子的话,反而将其赶出家门。结果仅过了一年,陶答子就因事发被处以死刑了。
趁热打铁
8【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三、“义”和“勇”
【评析】
这二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义以为上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10【原文】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
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君子应当见义而为。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也就是说,具有仁义德性的人,必定有勇。勇于什么呢 勇于仁,勇于义。但有勇的人却不一定具有仁义的德性,因为有些所谓勇者,只是勇于做坏事,为非作歹,或者只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强调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应始终把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如果只是有勇而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只有把义与勇相融相合,统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见义而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义与勇的关系其实像马车与马车夫,马车可以跑得飞快,但没有车夫掌握方向就会迷路,义是勇的方向。
总结:
本章谈论的是关于“义”的思考,“义之与比”“义以为上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1·由以上这三点:义与富贵,义与君子,义与勇敢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富贵的取得要符合道义,对于君子人格的完善也要按照道义的要求来办事,对于勇敢,不能只勇而无义,否则就会出乱,出盗。
2·义,是一种道德,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种形式,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义则是通过礼来实现。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它们都是实现仁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全文总结
讨论:是生计重要还是道德重要
《青年报》2006年6月22日B13版报道,邹云翔2004年被评为“中华食雕九大赚钱名刀”,并先后被评为“中国烹饪雕刻大师”、“中华厨神”,可现在一个大厨师彻底被各大酒店拒之门外,原因是他拒烹野味。
拓展提升
一个厨师要与传统的习惯和人性的贪婪去较量,看上去有点“自不量力”,引来很多人的嘲笑,认为他太傻。
他也认识到:只有溶到社会中去才有更大的作为
办食雕学习班,教授烹饪理念、知识、技巧
组织弟子宣传以各种方式“拒烹野味”
号召其他饭店厨师加入“拒烹野味”活动
发起百万厨师参与全国“拒烹野味”签名活动
……
有一颗“拒烹野味”的公德心,人品可敬!
毅然走上“拒烹野味”的道路,勇气可嘉!
坚持初衷不改,行为积极有效,做法可赞!(共26张PPT)
有教无类
“无类”指什么?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成语积累: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
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
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
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吕雷先生:理想中的教育公平应当不论出生高低贵贱,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基础教育。“也就是说,客观条件应该是一样的,当然了,成就在个人!
聚焦“两会”新闻: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
【译文】 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语上,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因材施教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加强反问语气。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
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听到就去做’。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推进他一把;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
因材施教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以,根据;反,类推。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注重启发,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尝,曾经;以,来,表修饰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啊。”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而:表转折;罔,欺骗、蒙蔽。殆,危险。
【译文】光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学就人会陷入危险。
学思结合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回,指颜回。“说”,通“悦”。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啊,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乐于道,富贵却喜好礼啊。”
【注释】 而,却,表转折
9、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孔子说:“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他讨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举一反三)
第二则
第三则
第五则
第六则
第七则
第八则
第九则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方法
注重启发,举一反三
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
不言听计从,敢于质疑
举一反三
文本表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
结合文本和教育现状谈谈你对高考制度或应试教育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现行教育制度过度强调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学生们也承受了多年压力……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有人大委员指出,应试教育是一些学生逃出校门,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源头 ……
文本探讨: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决定恢复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这次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邓小平功不可没!
青年时期的张铁生(左前一)
张铁生 近照
历史回眸:
1973年7月19日 《辽宁日报》报道的张铁生“白卷事件”
1973年辽宁考生张铁生在大学招生文化考试中交了“白卷”,却在试卷背后写了一封为自己成绩低劣辩护的信。他被江青等人树为“反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反潮流英雄” 。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张铁生的这封信,后来张铁生被破格录取。
自1970年起,中小学开始全面、大批地招收新生,新生入学的首要条件是政治表现,一切文化考核均被取消。
招收的新生以政治表现、出身为首要标准,文化标准一开始就被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这就使得招生工作中依靠权力和关系的“走后门”之风在一开始便明目张胆,愈演愈烈。
尊敬的领导:
本人自1968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
力于自己的本质工作。……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
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
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胡答
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时间。…… 说实话,对于那些多
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法外的浪荡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
的,而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
了。……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如洗,
自我表现胜似黄牛,……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
卷,我感觉的并非可耻,……我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
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
部们的满意地推荐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我所理想和要求的,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
白塔公社考生张铁生
总结 (学会辨证看问题)
据说 当初马可·波罗到中国时,最让他和欧洲人钦佩的是中国人的科举考试,前不久,中美校长交流,美国校长们最羡慕的是中国的高考制度,能把最好的学生直接招到最好的大学里。
没有最完美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科举是有许多坏处,但它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
可以说,高考制度应试教育并不完全与孔子的教育理念相悖。可以说,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或者没权没势家庭的孩子 ,他们是高考最大的受益者。(共20张PPT)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仁者无敌’。那么 在这儿所指的‘仁’是什么呢,仁者为什么能够无敌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就是有关孔子对仁的阐述。
耶稣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又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穆罕默德曾宣布:‘最高贵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中华民族的先哲圣人孔子在几千年前,就阐述过类似的思想。今天通过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了解孔子“仁”的思想吧。
二、疏通文意,理解语句的大概意思
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三、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中有几个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有两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理解,即孔子和曾子 。
2、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章中主要通过对话和语录的形式,来阐述有关'仁'的问题。这两种文体形式也是《论语》中最常用的形式,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论语》的这个特点。
3、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4、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仁'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三、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围绕什么是“仁”,孔子既从肯定的方面作答,又从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诉人们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从如何对待别人的角度作答,从而使人们对“仁”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
(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
选文第1则中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中的“一日”两字值得反复体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何况追求仁德呢?
四、问题探索
1、'仁'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请把自己有关'仁'的体会用文字写出来,与其它同学们交流。
2、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如何才能够实现'仁'。
归纳文言知识
重点词:
(1) 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
(2) 天下归仁焉 归:称许,赞许。
(3) 请问其目 目:条目,详情。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5)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躬自:自身,自己。
(6) 樊迟未达 达:明白,理解。
(7) 问知 知通智。
(8) 举直错诸枉 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9)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乡通向
文言句式:
(1)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
(2)选于众 状语后置句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定语后置句
(4)克己复礼为仁 判断句
(5)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6) 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林秀贞 (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颁奖词〗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
——“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