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二轮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阅读考试题型解析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二轮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阅读考试题型解析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5 20:5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学作品阅读考试题型解析析
以中考小说阅读题为例
文学作品阅读
分值及分布:17分(4分、4分、4分、5分)
题 量:4道题
题 型:填空和问答题,无选择题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集中营的课堂》
15.根据小说的情景,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
地点
情节
主要事件
学校
开端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
集中营门口
发展
(1)
集中营里面
高潮
(2)
16.文章多处运用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对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
沙宁一怔……
18. “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
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失分的主要原因
第一,盲目做题,题干要求没有审清。
例如,第15题:
考生答案1:⑴纳粹把自己关起来,想知道沙宁老师的情况;⑵沙宁教谢达画画,准备让他带出情报。
(分析:0分,没有按题目要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
考生答案2:⑴“我”手拿手雷攻击哨兵被捕;⑵“我”把地图画在衣服上,牺牲自己让爸爸发现地图。
(分析:3分,人称错误,以“谢达”为陈述对象,而非用第一人称)
考生答案3:⑴找到一枚手雷;⑵向沙宁老师学画画。(分析:0.5分,没有按要求填写“主要事件”)
第16题:
考生答案1:文中“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后文“谢达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并送出去”埋下伏笔。
(分析:2分,只举例,没有分析作用)
第17题:
考生答案1:(1)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
(分析:1分,“一惊”“一怔”是神态神情,但学生会忽略掉题目的要求: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从全句的角度分析,直接回答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第二,混淆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第16题:
考生答案1:“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运用了伏笔。
(分析:0分,举例时只找到前文,没有列出对应的后文)
考生答案2:“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这段话揭示了谢达用自己生命把情报送了出去,也揭示了爸爸赛夫的悲痛和伤心。
(分析:0分,将“伏笔”理解成“赏析句子”)
第三,匆匆落笔,文本内容理解错误或答案要点不全。
第15题:
考生答案1:⑴谢达把手雷投进了集中营。
(分析:0分,文章内容理解错误,是谢达被纳粹投进了集中营,而不是“手雷”)
考生答案2:⑵沙宁不但给孩子上课,还假装慈悲给孩子们买笔。
(分析:0分,陈述对象错,并且文章内容理解错误,是纳粹给孩子们买笔,而不是“沙宁”)
第18题:
考生答案1:表层含义指沙宁老师在集中营里上课,深层含义指谢达上了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其作用是贯穿全文,是文章的叙事线索。
(分析:2分,对标题的深层含义分析直接套用原文,理解不到位,缺乏具体分析,应具体答出谢达做了什么感人的事迹。对题目的作用只单一地分析了其中一点,答案要点不全,应紧扣内容、结构与艺术表达效果三个角度,多方面分析。)
第四,无序作答,答题技巧严重欠缺。
第15题:
考生答案1: ⑴谢达搞事进了集中营。
(分析:1分,词语运用不当,“搞事”是贬义词)
第16题:
考生答案1:“凡是想……营门外”为后文谢达慷慨赴死,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交代了谢达传递情报的方法,表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分析:3分,滥用省略号,没有完整列出原文,意思表达不清)
考生答案2:文中的“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与下文谢达画出情报图相呼应,使文章波澜顿现,前后呼应,形成有机整体,不显得突兀。
(分析:3分,泛泛作答,没有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用)
考生答案3:沙宁偷偷地教谢达画画,是为了想把情报送出,于是谢达想到了一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把情报图画在衣服上,让他爸爸知道,而自己却做出了一个牺牲。他伟大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
(分析:1分,杂乱无章,答题格式不规范)
应对的解题策略
题型一 在 故事情节上 设题
1. 概括全篇内容
2. 概括部分情节
3. 梳理心情变化
1. 概括全文内容、部分情节
基本思路:人物+事件+结果
(1)通读全文,找到关键情节,筛选主要信息,理清
情节结构。
(2)研读表格原有信息,参照表格中的已有信息和未
知信息。
(3)寻找文中关键或标志性的词句,筛选信息。
(4)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
果) 等基本要素,并合理组织。
(5)紧扣中心事件,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概括,形成: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的大致句式。
牢记:题干(表格中的已有信息)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集中营的课堂》
15.根据小说的情景,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
地点
情节
主要事件
学校
开端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
集中营门口
发展
(1)
集中营里面
高潮
(2)
(1)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
(2)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
注意:由表格已知题干可知,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却省略了“谢达”这个词
15.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4分)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北京)
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
发展(“话吧”)
(1)
高潮(礼堂)
(2)
1.不必拘泥于字句,意思相近即可。
2.如果不是以“陈叶”为陈述对象的概括为零分,是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却省略“陈叶”这个词的扣1分。
(1) 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的电话
(2)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
2014年中考小说阅读《怯懦》
2. 梳理心情(感情)变化
思路:
从表明人物情感态度的词句入手
抓住文中某些景物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
2012年中考《淡淡的深情》
16.文中儿子对母亲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①上大学时,觉得很委屈,甚至赌气;②大学期间,对母亲充满思念;③回家探亲,听母亲述说关于“我”的种种事情,感到惊讶、激动。
2011年中考《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15.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口口——口口——口口
拒绝——理解——自豪

15.随着事件的发展,“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4分)
事件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下铁罐 
歪儿回来
感情
?
?
?
?
2010年中考《歪儿》
题型二 在 写作技巧 上 设题

①品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对比、
先抑后扬、借景抒情等,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效
果。

②体会结构特色。如烘托铺垫、伏笔照应、承上启
下、设置悬念等,指出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
2014年试题(《怯懦》)
16.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2012年第15题(2012《淡淡的深情》)
15.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2011年第14题(2011《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14.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2015年试题(《集中营里的课堂》)
16.文章多处运用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2014年试题
16.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2分),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2分)。
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对比((2分),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2分)。
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2分),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2分)。
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父亲从没来看过女儿形成对比((2分),表现了陈父的怯懦(2分)。
题型三 语言赏析题
常考的角度:
词 语: 动词、形容词、副词;
褒义贬用、贬义褒用;
语境词等。
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方法指导:
带句解词;
有修辞要写出所用……修辞;
是人物描写方法的要写出运用……描写方法;
有的写出……心情,表现了人物……性格,表达了……的情感。突出了……的中心。
答题样式: (四化式)
角度化(修辞、描写手法等)+规范化(生动、形象、细腻、强调、突出等) +具体化(写出了〈人、景、物〉…内容、心理)+ 效果化(感情、性格、主题等)
2015年第17题 《集中营里的课堂》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对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 沙宁一怔……
(1)“一惊”是神态描写,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1分);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1分)。
(2)“一怔”是神态描写,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之外、发愣的神情(1分);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老师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1分)。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语,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2)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2014年第17题
(1)这里有分明、明显之意((1分),既形象地表现出“话吧”老板对陈叶的歧视(或老板的势利),也表现了陈叶的敏感(1分)。
(2)这里有固定不动之意((1分),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出现使陈叶极度震惊、馗尬、不知所措,表现了陈叶想认又不敢认父亲的矛盾心理((1分)。
14.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
(2)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傻儿子。
2013年第14题 《天使儿》
(1)惊呆: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商未央被震撼的神态,突出画作的感染力。(2分)
(2)公平:准确地表现出这些人对商未央有个低能儿幸灾乐祸,反映了他们的妒忌(狭隘自私)心理。(2分)
题型四 在标题上 设题
1. 标题的含义
2. 标题的作用
1. 标题的含义
思路:
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指……,深层含义指……。(或:运用…的修辞手法)概括了……的事件,表达了……的情感。
A. 一语双关的题目最容易考查其含义,表层含义从字面上很容易把握,深层含义要联系全文甚至文章主旨方可把握。
B. 运用修辞的题目也容易考查含义。
2. 标题的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是否是线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新颖独特, 吸引读者。
点明…,概括…事件,表达了…感情,表达了…主旨。
形式上
标题的作用 解读(高频考点)
①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
②设置悬念,给读者留下构思和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运用拟人或者比喻的修辞;
④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⑤富有哲理,意蕴丰富,引人思考。

(1)指低能儿葵葵。
(2)商未央夫妇待葵葵如亲生儿子,在他们心中葵葵就是天使。
(3)葵葵具有超乎常人的绘画天赋,就像天使。
(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6.“天使儿”在文中有哪些含义?(4分)
(2013年《天使儿》)
18.“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2015年《集中营里的课堂》)
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1分);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1分)。
作用:(1)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1分)。(2)“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1分);(3)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1分)。
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引起读者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
16.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分)
(2011《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