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4-15 19:5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二、教学重点:
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眼球模型,教学课件。
五、课型:新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想当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急忙寻找避雨地点,并迅速跑过去。请问你是靠什么器官和系统感知天气突然变化的?(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板书课题: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二)探究新知
互动一: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器官
1.刚才我们对“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感知有什么器官参与?(眼睛、耳朵、大脑等。)
2.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还有哪些感觉和器官参与?请举例说明。(可参考课本第一节第一段,进行分析: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
3、教师小结:是的,人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我们才产生了各种感觉。而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视觉的形成当然离不开眼睛,眼睛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互动二: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观察课本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
学生讨论,回答:
观察图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人们根据眼球结构设计出了照相机,照相机在结构上和眼球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A. 照相机在拍照时,镜头、光圈和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
教师强调:镜头起调节焦距作用,光圈起控制光线量作用,胶卷起感光成像作用。
B. 从眼球的结构中,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
3.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教师强调: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互动三: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
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结合课本上面第一段解决这一疑难。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
案例分析:
小刚在一次意外中失明了,可是医生说小刚的眼睛完好。为什么小刚看不见了呢?
我们应该为盲人做些什么?
4、探究活动
观察课本图Ⅳ-48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推测人也会这么变化。然后设计实验方案:
(1)拉上窗帘,过一会再拉开,观察瞳孔变化。
(2)先观察一位同学的瞳孔大小,然后用手捂住眼睛,过一会松手,观察瞳孔变化
(3)观察同学从教室内走到教室外时瞳孔的变化
互动四: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1.大家看一看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戴眼镜?他们戴的都是什么眼镜?(近视镜)
2、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图,分析近视的成因。
学生分析,表达交流。
3、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
4、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戴眼镜)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5、请几位近视眼的同学谈一谈近视心得,让其他同学引以为鉴。
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
6、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本图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
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互动三:耳的结构和功能
1、观察与思考:听觉的重要性
(1)课件出示插图,思考的讨论题。
(2)学生认真观察并讨论交流,认识到听觉的重要性。
2、耳的结构
(1)听觉的形成离不开耳,你知道你的耳有哪些结构吗?经常有小孩子对着别人的耳朵大声说话,结果造成别人听觉受损,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图,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3)教师课件出示图,指导学生认识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听觉的形成
(1)请大家根据耳的结构图分析:外界的声波是怎样到达内耳的?
(2)学生分组整理并表达交流,小组间相互补充。阅读课本上面一段总结听觉形成的过程。
(3)教师讲解并板书: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 (收集声波)????? (放大声波)
(4)我们从外界听到的声音都是和谐悦耳的吗?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
学生看书理解什么是噪音,并了解噪音的危害
为了保护耳和听觉,我们应该怎样做?
a.减少和消除嗓声;
b.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c.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d.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e.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5、想一想你吃饭的情景,当时你都感觉到什么?
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嗅觉
看到了饭菜的形状和颜色------视觉
尝到了饭菜的味道---------------味觉
手指感觉到饭菜的温热---------触觉
听到家人的谈话------------------听觉
练习拓展一
无障碍通道和电视节目中的手语栏目两幅图片它们各有什么用处?
无障碍通道,盲人有优先通过的权力。无障碍通道为盲人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和保障。电视节目中的手语栏目,可帮助聋人看懂电视画面,感知有关的信息。
练习拓展二
a.老年人常患远视。试分析其原因,并说明远视成像的情况和矫正办法。
有的人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角膜与晶状体的凸度过小,致使光线到达视网膜时,没有聚成焦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叫做远视。矫正的方法是佩戴适合的凸透镜,使光线正好成像于视网膜上。
b.眼的哪些部位不正常会导致失明?
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巩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等部位受损,都可能导致失明。
练一练:
1、在眼球的结构中,能改变曲度使人可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是( )
A、角膜 B、瞳孔 C 、晶状体 D、玻璃体
2、眼球内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3、矫正近视眼佩戴的镜片是(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4、外界物体发射过来的光线,依次经过
( )到达视网膜。
A、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B、瞳孔、角膜、玻璃体、晶状体
C、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D、角膜、瞳孔、玻璃体、晶状体
5、眼球中具有折光作用的结构是( )
A、角膜 B、晶状体
C、巩膜 D、虹膜
6、视觉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 )
7、为了节约时间,应边走路边看书学 习。( )
8、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10厘米左右。( )
9、躺卧看书很舒服,应当提倡。( )
10、当人观看一个由远处移近的物体时,晶状体会逐渐变厚。( )
11、人们常说照相机的成像跟人的眼球成像的原理相同,根据你对眼球的认识,想一想,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晶状体——镜头
瞳孔——光圈
视网膜——胶卷
(三)、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板书设计: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球的结构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 (折射)??? (成像)?????? (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
四、近视的预防
五、耳的结构和功能:
六、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 (收集声波)????? (放大声波)????????????? (形成听觉)
七、耳的保护: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