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限时作业
八年级 班 姓名:
集腋成裘: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埋没( )彷徨( )缅怀( ) 探chá( ) xuān( )告 jiǎn( )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后,广东省防总要求各地认真开展各项防御措施,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认真”改为“积极”)
B.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把“在”调到“霍金”后面)
C.上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在同学们中间广泛引起了讨论。(把“广泛”调到“讨论”前面)
D.汉十高铁全线贯通后,武汉至襄阳的运营时间大概差不多要缩短1个小时。(删去“大概”或“差不多”)
(解析:A项将“开展”改为“落实”。)
二、含英咀华
(一)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4.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正确的一项(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5.这几段文字没有用到的论证方法是( )
A.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C.对比论证 D.引证
6.下列说正确的一项( )
A.现代很多人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B.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
D.传统教育的目的是寻求新知识,并且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7.这四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选出错误的一项( )
A.首先论证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点必须明白。
B.作者分析了“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正意义。
C.作者通过批判儒家传统的看法来证明中心论点。
D.作者列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很有说服力。
8.下列不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一句话(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
D.山居者知山,邻居者知林,耕者知原,鱼者知泽。
9.联系选文来看,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概括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对王阳明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错误的。
C.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D.王阳明的做法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10.王阳明的思想对现代的消极影响,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 )
A.偏重于研究理论而轻视实验。 B.偏重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C.埋头苦读就能掌握知识。 D.探察外界就是探讨自己。
11.下列哪种观点与本段作者的观点相近,正确的一项( )
A.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齐白石
C.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有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居里夫人
D.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歌德
(二)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2.对这几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A.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B.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D.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13.下列不能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一项( )
A.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试验而得到,不是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C.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他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D.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14.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实实在在地栽种竹子,把竹叶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观察,以了解竹子的性质和生长过程,这才是真正的“积极探测”。
B.作者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他认为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C.作者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说明埋头读书对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毫无帮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D.由于受到王阳明思想的影响,中国学生往往考试成绩非常突出,但在研究工作中的决断能力、动手能力大都很低。
15.“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 《列子》《孟子》《庄子》
三、他山之石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十八,归先府君①。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 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②,越二载,生铨③,家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④,戚党⑤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邱,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 蒋士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②囊箧萧然: 这里是“钱物都用空里”的意思。③铨:作者蒋士铨自称。④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 ⑤戚党:亲威和乡邻。⑥吟哦 声:读诗的声调。⑦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⑧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的意思
(1)家益落 ( ) (2)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 )
(3)先府君苟有过( ) (4)听而后止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2)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3.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
答案
集腋成裘: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埋没(mái) 彷徨(páng) 缅怀(miǎn) 探chá(察) xuān(宣)告 jiǎn(检)讨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解析:B项“错”应写为“措”;C项“志”应写为“知”;D项“凡”应写为“帆”。)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在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后,广东省防总要求各地认真开展各项防御措施,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认真”改为“积极”) 搭配不当
B.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把“在”调到“霍金”后面) 缺主语
C.上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在同学们中间广泛引起了讨论。(把“广泛”调到“讨论”前面) 语序不当
D.汉十高铁全线贯通后,武汉至襄阳的运营时间大概差不多要缩短1个小时。(删去“大概”或“差不多”) 语义重复
(解析:A项将“开展”改为“落实”。)
二、含英咀华
(一)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道理论证)引证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举例论证)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引证)
4.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正确的一项( A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5.这几段文字没有用到的论证方法是( C )
A.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C.对比论证 D.引证
6.下列说正确的一项( B )
A.现代很多人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儒家传统看法)
B.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D.传统教育的目的是寻求新知识,并且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7.这四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选出错误的一项( C )
A.首先论证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点必须明白。
B.作者分析了“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正意义。
C.作者通过批判儒家传统的看法来证明中心论点。
D.作者列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很有说服力。
8.下列不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一句话( B )通过实验获得知识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纸指书本。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与思的关系)
C.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蹶(jué): 挫折,失败。便: 方便,便利。遭一次挫折就能得到一次顺利,经历一件事情就能增长一分智慧。)
D.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鱼者知泽。
比喻做什么事就有做这件事的经验。
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
1、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刘向
(意思:耳朵听说一件事,不如亲眼看见; 亲眼看见一件事,不如亲自尝试; 亲自尝试一件事,不如亲手操作。)
2、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3、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9.联系选文来看,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概括正确的一项( A )
A.作者对王阳明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错误的。(可以理解的)
C.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D.王阳明的做法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10.王阳明的思想对现代的消极影响,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 D )
A.偏重于研究理论而轻视实验。 B.偏重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C.埋头苦读就能掌握知识。 D.探察外界就是探讨自己。
11.下列哪种观点与本段作者的观点相近,正确的一项( C )
A.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齐白石 创新向我学习的人可能会成功,但是只知道一味的模仿而不懂得创新的一定会失败。
C.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有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居里夫人
D.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歌德
(二)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 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2.对这几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B )
A.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B.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D.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13.下列不能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一项( C )
A.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试验而得到,不是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C.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他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D.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14.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B )
A.实实在在地栽种竹子,把竹叶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观察,以了解竹子的性质和生长过程,这才是真正的“积极探测”。
B.作者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他认为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C.作者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说明埋头读书对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毫无帮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D.由于受到王阳明思想的影响,中国学生往往考试成绩非常突出,但在研究工作中的决断能力、动手能力大都很低。
15.“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B )
A.《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B.《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C.《春秋》 《论语》 《孟子》 《礼记》
D.《韩非子》 《列子》 《孟子》 《庄子》
三、他山之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至第15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十八,归先府君①。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 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②,越二载,生铨③,家益(更加)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忍受)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④,戚党⑤人争贤(以 为贤)之。
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欢把财物施舍给别人,给人家许多钱,使得家里箱柜里东西都一空如洗。过了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同族人,个个称赞她贤惠。
【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②囊箧萧然: 这里是“钱物都用空里”的意思。③铨:作者蒋士铨自称。④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 ⑤戚党:亲威和乡邻。
铨九龄,母授《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⑥。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⑦,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我九岁时,母亲 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注释】⑥吟哦 声:读诗的声调。⑦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⑧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先府君苟(如果)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有时)怒不听,则屏息,俟(等)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邱,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⑧,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 蒋士铨《忠雅堂集》)
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②囊箧萧然: 这里是“钱物都用空里”的意思。③铨:作者蒋士铨自称。④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 ⑤戚党:亲威和乡邻。⑥吟哦 声:读诗的声调。⑦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⑧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的意思
(1)家益落 ( 更加 ) (2)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 来回走动 )
(3)先府君苟有过( 过错 ) (4)听而后止 ( 停止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译文: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3分,评分说明:采分点为 “辄” “低吟之”“以为戏”。)
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译文;(母亲)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 (3分,评分说明:采分点为“跪读” “已” “未尝”
3.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答案:“垂涕”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怜爱(1分),“扑之”表现出母亲对孩子要求的严格。文段中母亲不畏贫穷、教子读书、劝夫改过、严格要求孩子等行为值得称赞。 (4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