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文档属性

名称 荆轲刺秦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23 20:2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教学目标:
1、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 第三课时
疏通本文结构(按情节来看):
一.准备(1—6)
1.背景(1) 2.准备信物(3—4) 3.准备武器(5) 4.配备助手(6)
二.诀别(7--10)
1.怒斥太子(8) 2.易水悲歌(9—10)
三.刺秦王(11—19)
1.计见秦王(11—13) 2.勇刺秦王(14—18) 3.壮志难酬(19)
情节内容分析
1.故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公元前458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356年 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230年 秦灭韩
公元前225年 秦灭魏
公元前222年 楚赵燕灭亡
公元前221年 秦灭齐统一天下
2.荆轲怎样谋划的?表现了怎样的性格 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表现他城府很深,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反衬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让他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
进而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
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於期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求匕首找副手为何略写?
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做必要的交代。这显得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 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 格?
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狭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6.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 这个特点。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慷慨悲歌详写。
顾及全面: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垂泪涕泣”等渲染凄凉悲怆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7.课文怎样描写秦廷行刺的场面的?体现了荆轲怎样的形象特点?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 —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英雄虎胆、威武壮烈的英雄形象。
人物形象:
1.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 悲歌。
工于心计善于言辞。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
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一往无前,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情节 矛盾冲突 形象
大军压境
计议行刺 不忍 私见 深谋远虑
一、准备 求取信物 善于言辞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武阳 所待 周密
怒而遂发 迟之 怒叱 刚毅
二、决别 易水送行 视死如归
慷慨悲歌
计见秦王 机智
顾笑武阳 色变 顾笑 临危不惧
三、行刺 秦廷搏击 英勇顽强
倚柱笑骂
遇难去逝 宁死不屈
后事补述: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注释: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长于叙事,精于描写”是《战国策》写作的特点,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文章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生动,可读性很强,有小说的影子;大量的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场面描写有特色,特别是刺秦王一段,既有全景描写,又有特写,集中完整的表现了当时紧张激烈的气氛,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
课后作业:
1、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完成在作业本上。
2、 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