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复习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对一组数据的特征量的分析及应用,本节课我们通过复习,进一步加强理解和记忆,完善知识体系和实际应用.
2.复习目标
(1)复习与回顾本章的重要知识点.
(2)总结本章的重要思想方法.
3.复习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意义.
难点:运用上述知识分析数据并应用到生产、生活之中.
二、分层复习
1.复习指导
(1)复习内容:P111到P137.
(2)复习时间:10分钟.
(3)复习要求:通过课本和笔记复习和回顾本章的重要知识点,查漏补缺,记录疑点,相互交流.
(4)复习参考提纲:
①n个数据x1,x2,…,xn的算术平均数;如果一组数据中x1,x2,x3,…,xk出现的次数分别是f1,f2,f3,…,fk,那么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
②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
③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把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④一组数据x1,x2,x3,…,xn的方差
.
方差是用来反映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特征数,常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稳定性,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方差的单位是原数据单位的平方
.
求方差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求出平均数;第二步:求出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第三步:求出方差.
2.自主复习:学生可参考复习参考提纲进行自学.
3.互助复习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的易漏点、易混点在哪里,理解和运用有哪些困难.
②差异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2)生助生:小组研讨.
4.强化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
(2)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方法.
(3)强调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4)特征量的应用.
1.复习指导
(1)复习内容:典例剖析,考点跟踪.
(2)复习时间:15分钟.
(3)复习指导:完成所给例题的阅读、理解和尝试解答,也可查阅资料或与其他同学研讨.
(4)复习参考提纲:
【例1】某校田径运动会需要组织一支由64名女生组成的女子方队,并且要求她们身高基本相同,由于年龄的限制,只能从九年级学生中选拔,现有一份从该校随机抽取的九年级某班15名女生(各班女生人数均超过30人)的身高资料:(单位:cm)
164
163
158
157
162
154
163
160
163
155
162
162
165
164
163
①求出这15名学生身高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②如果这所学校九年级一共有10个班,那么该校能完成这项任务吗?试说明理由.
解:①平均数:161众数:163中位数:162
【例2】
某校八(7)班50名学生的校服尺码统计如下表:
尺码(单位:cm)
人数
140≤x<150
7
150≤x<160
30
160≤x<170
10
170≤x<180
3
求这50名学生的校服尺码平均数是多少?
解:
(cm)
【例3】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水稻秧苗是否出苗整齐,两种秧苗各取5株并量出每株的长度如下表所示(单位:厘米).
通过计算平均数和方差,评价哪个品种出苗整齐.
2.自主复习:学生完成复习参考提纲中的例题.
3.互助复习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关注学生在解决提纲中的问题时有哪些疑点、错误和困难.
②差异指导:对解题思路不清、方法不当或步骤不明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2)生助生:小组研讨,帮助解疑难,共同查找问题,讨论如何正确运用知识和方法.
4.强化:
(1)点三位学生板演例题.
(2)点评其中的易错点及解题要领.
三、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各小组学生代表介绍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疑难之处.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态度、方法、收获和不足进行点评.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以及方差这些数据分析常用的参考量.由于本章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并展开讨论.让他们自主探究并构建知识体系,在复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分类归纳与概括能力.
(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巩固(70分)
1.(10分)在共有15人参加的演讲比赛中,参赛选手的成绩各不相同,因此选手要想知道自己是否进入前8名,只需要了解自己的成绩以及全部选手成绩的(C)
A.平均数
B.众数
C.中位数
D.方差
2.(10分)某“中学生暑期环保小组”的同学,随机调查了“幸福小区”10户家庭一周内使用环保方便袋的数量,数据如下(单位:个):6,5,7,8,7,5,8,10,5,9.利用上述数据估计小区2000户家庭一周内需要环保方便袋约
(B)
A.2000个
B.14000个
C.21000个
D.98000个
3.(10分)某中学人数相等的甲、乙两班学生参加了同一次数学测验,班级平均分和方差分别为,,,.那么成绩较为整齐的是
(B)
A.甲班
B.乙班
C.两班一样整齐
D.无法确定
4.(10分)九(1)班五个劳动竞赛小组一天植树的棵数分别是:10,10,12,x,8,如果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相等,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0.
5.(15分)学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三项成绩按40%、40%、2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明这三项的得分依次是98,98,80;而小亮的三项得分依次是90,90,100.试比较小明与小亮的总评成绩.
解:小明的总评成绩:98×40%+98×40%+80×20%=94.4,
小亮的总评成绩:90×40%+90×40%+100×20%=92,
∵94.2>92,
∴小明的总评成绩比小亮的高.
6.(15分)如图是甲、乙两人在一次射击比赛中击中靶的环数情况(击中靶中心的圆面为10环,靶中各数字表示该数所在圆环被击中所得的环数),每人射击了6次,问他俩的这次射击,谁的成绩较稳定?
二、综合应用(20分)
7.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梅灿中学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王老师对所在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实地家访,了解到每名学生家庭的相关信息,现从中随机抽取15名学生家庭的年收入情况,数据如下表:
(1)求这15名学生家庭年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你认为用(1)中的哪个数据来代表这15名学生家庭年收入的一般水平较为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1)平均数:,
中位数为3,众数为3;
(2)3万元代表这15名学生家庭年收入的一般水平较为合适.
因为3万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代表了大部分家庭年收入的一般情况,也是家庭最多的一个收入水平,所以3万元比较合适.
三、拓展延伸(10分)
8.为选派一名学生参加全市实践活动技能竞赛,A,B两位同学在校实习基地现场进行加工直径为20mm的零件的测试,他俩各加工的零件个数、直径等相关数据依次如下图所示(单位:mm).根据测试得到的有关数据,试解答下列问题:
(1)考虑平均数与完全符合要求的个数,你认为B的成绩好些;
(2)计算出s2B的大小,考虑平均数与方差,说明谁的成绩好些;
(3)考虑图中折线走势及竞赛中加工零件个数远远超过10个后实际情况,你认为派谁去参赛较合适?说明你的理由.
(3)派B去参加比赛比较合适.
因为由(2)可知B的成绩较为稳定,且由图象可看出,B加工的第九个零件后成绩越来越好,而竞赛中加工零件个数远远超过10个,所以应派B去参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