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七中 高三地理得分训练二
一、单选题
1.下面沿甲图中E~F、M~N所作的地形剖面分别为乙图和丙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的地形是(???)
A.山峰 B.山脊 C.山谷 D.鞍部
2.①地比②地(???)
A.海拔高,坡度大 B.海拔高,坡度小 C.海拔低,坡度大 D.海拔低,坡度小
2.地理环境是房屋建筑规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下表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建筑朝向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地区 位置 最佳朝向 不宜朝向
厦门 25.4°N,118°E 南偏东5°~10° 南偏西25°,西偏北30°
银川 38.5°N,106°E 南至南偏东23° 西、西北
北京 40°N,116°E 南偏东30°以内,南偏西30°以内 北偏西30°~60°
哈尔滨 46°N,126.5°E 南偏东15°~20° 西、西北、北
1.厦门建筑最佳朝向为南偏东5°-10°,其主要原因是(???)
A.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B.冬季冷空气影响最小
C.夏季通风条件最好 D.紫外线杀菌效果最佳
2.夏季,朝向正东的建筑日照时间最长的位于(???)
A.厦门 B.银川 C.北京 D.哈尔滨
3.犬鼠(土拨鼠)白天活动,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是隆起的土堆(如下图),使地面上的风吹进了洞穴,形成了“穿堂风”,给犬鼠带去了习习凉风。据此完成1-3题。
1.上图犬鼠洞穴的“穿堂风”(???)
A.甲为气流出口 B.甲洞口风速比乙洞口慢
C.乙处气温较低 D.甲洞口气压比乙洞口高
2.与“穿堂风”成因吻合的地理原理是(???)
A.热力环流 B.狭管效应 C.焚风效应 D.温室效应
3.最有利于我国南方山区房屋形成“穿堂风”的是(???)
A.房屋东西朝向,东侧石质地面,西侧河流 B.房屋东西朝向,东侧河流,西侧山林
C.房屋南北朝向,南侧石质地面,北侧山林 D.房屋南北朝向,南侧山林,北侧河流
4.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实验船于北京时间2020年5月5日18时,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北京时间5月8日13时49分,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实验船发射升空时,纽约(41°N,74°W)的区时是(???)
A.5日???15:00 B.5日???5:00 C.6日???9:00 D.5日???9:00
2.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实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时,日期为2020年5月8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3/4 B.1/3 C.2/3 D.1/2
3.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实验船发射升空到成功着陆期间,下列现象最可信的是(???)
A.悉尼此日日落西南 B.开普敦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
C.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季节 D.大庆昼渐长、夜渐短
5.下图示意黄河上游支流洮河某河段单侧断面,T1、T2、T3为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阶地。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各阶地黄土层形成的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2.T2阶地漫滩砂、基岩、黄土、坡积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A.黄土、漫滩砂、基岩、坡积物 B.黄土、坡积物、漫滩砂、基岩
C.基岩、漫滩砂、坡积物、黄土 D.基岩、坡积物、漫滩砂、黄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
A.地壳相对稳定,谷地维持不变 B.地壳间歇下降,河流侧蚀堆积
C.地壳持续抬升,河流侵蚀下切 D.地壳间歇抬升,河流侵蚀下切
6.林隙也称林冠空隙,是指群落中1株以上林冠层树木死亡形成的林间空隙,是新个体占据与更新的空间。距离林隙中心距离不同,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不同。林隙既是森林苗木更新的主要场所,也是森林维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生境,同时林隙对林区的微生境具有干扰作用。下图是我国秦岭南坡某林区甲、乙、丙三个主要树种幼苗在某种林隙中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树种幼苗密度由林隙中心向边缘递增
B.乙树种幼苗密度由林隙中心向边缘先减少后增加
C.丙树种幼苗密度由林隙边缘向中心递增
D.距林隙中心14米处三种幼苗分布较均衡
2.甲、乙、丙三种树种幼苗喜光性由强到弱依次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3.林隙作为林区维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生境对附近苗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调节局地气温年较差 B.协调局地的资源分配
C.加速林区的水循环 D.增加林区的空气湿度
7.P岛分布大量火山,较多上地幔物质喷涌而出,沉积于此形成岩石。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P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B.岛屿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C.位于中纬度地区 D.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2.据图,甲地气温大于乙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纬度位置 B.盛行风、地形
C.洋流、地形 D.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3.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
B.P岛地热资源丰富
C.挪威峡湾地貌的形成与全球气候变化无关
D.该图为该区域夏季等温线分布状况图
8.黄海南部的沙洲群以海岸浅湾为顶点向海洋呈辐射状分布,由沿岸浅滩、隆起的沙脊和深切的水槽组成。该沙洲群滩浅槽深,拥有涨潮为大海、落潮为巨滩的别致地貌景观,每天都在经历着“沧海”和“大地”的快速变换。该沙洲群的形成主要与黄海海岸轮廓、海洋动力条件和泥沙补给有关。历史上黄河尾闾摆动变迁频繁。从北宋开始,黄河每隔数十年便南下从今苏北入海一次,直到1855年,黄河流入渤海的格局才稳定下来。约10000年前长江也曾在苏北弶港一带入海,之后长江入海口不断南移,逐步远离沙洲群中心地带。下图示意黄海南部辐射沙洲群的位置、范围、水深及潮流方向。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目前黄海南部沙洲群滩浅、槽深景观的主要外力分别是(???)
A.河流堆积、河流侵蚀 B.河流堆积、潮流侵蚀
C.潮流堆积、潮流侵蚀 D.潮流堆积、河流侵蚀
2.黄海南部沙洲群每天都经历着“沧海”和“大地”的快速变换,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A.海陆风转换明显 B.径流季节变化大 C.地壳运动显著 D.潮差大、潮流强
9.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指某时期某区域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位,位于最中间的人的年龄或最中间两人的年龄平均值。中位年龄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下表示意我国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中位数,据此完成1-2题。
年份 1953 1964 1970 1982 1990 2000 2010 2050
年龄中位数(岁) 22.7 20.2 19.3 22.9 23.5 30.8 35.2 49.6(预测)
1.年龄中位数能够反映(???)
A.人口数量变化 B.人口合理容量 C.人口平均年龄 D.人口老龄化程度
2.我国年龄中位数变化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A.波动上升,医疗水平 B.波动上升,人口政策
C.波动下降,性别比例 D.波动下降,教育程度
10.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会形成产业群落。产业群落主要分为制造业产业群落、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群落、消费性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产业群落。下图示意某大都市产业群落空间结构模式。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大都市产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历史因素 D.政治因素
2.制造业产业群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群落、消费性服务业产业群落分别对应图中的(???)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金门海峡连接圣弗朗西斯科湾,海峡两岸陡峻,航道水深,夏季经常浓雾弥漫。跨越海峡的金门大桥于1937年建成通车,总长度2780米,用钢量达10万余吨,耗时4年,耗资达3550万美元。宏伟壮观的金门大桥是近代桥梁工程的奇迹,该桥每月吸引上百万游客到此游览。为了让金门大桥保持光鲜亮丽,管理部门定期开展刷漆维护等工作。下面左图为金门海峡位置示意图,右图为金门大桥景观图。
(1)分析夏季金门海峡大雾天气日数多的原因。
(2)分析金门大桥建设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3)简述金门大桥定期刷漆维护的主要原因。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尼亚加拉河以水量大、水质清、水流快著称,是世界上含沙量最低的河流之一。世界著名的北美第一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就在这条河上(下图)。尼亚加拉瀑布形成于末次冰川晚期。在距今1.2万年前后,中高纬度冰川逐渐北撤,作为上游湖泊的主要泄洪通道,尼亚加拉河流速加快,尼亚加拉瀑布形成。
材料二 在长期的溯源侵蚀作用下,尼亚加拉瀑布逐渐变大。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尼亚加拉瀑布平均每年后退1.02米,照此下去,再过5万年左右,瀑布将完全消失。瀑布溯源侵蚀的过程是指水流经过瀑布时,从瀑布陡坎(陡崖)上缘跌入水潭,冲击水潭谷底并形成回转漩涡,继而不断掏挖陡坎底部,最终致使跌水潭变深,陡坎坍塌。
(1)指出尼亚加拉河河水含沙量极低的主要原因。
(2)分析距今1.2万年前后尼亚加拉河河水流速加快的原因。
(3)为避免尼亚加拉瀑布消失,有人建议要延缓该瀑布的溯源侵蚀,请你提出相关措施。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天然橡胶树原产于巴西,具有喜温怕寒、喜微风怕强风、喜湿润及酸性土壤等生态习性。1904年,云南土司刀安仁从新加坡成功引种天然橡胶到德宏盈江县,1906年海南开始种植橡胶,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开始尝试在北纬18°N~24°N地区大面积种植橡胶,目前橡胶树种植已经从最初引种海南岛发展到北纬20°以北的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天然橡胶树的乳胶液、果壳等均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广泛。下图为在某些要素条件下我国80%保障率天然橡胶种植北界图。
(1)分析海南岛较云南省更宜大规模种植天然橡胶树的主要原因。
(2)说明近几年天然橡胶树在我国能向北推广到20°N以北地区的主要原因。
(3)对于海南岛是否继续扩大橡胶树种植规模,请提出明确观点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1.B;?2.B
解析:1.根据图中剖面分析,图中沿EF线地势降低,沿MN线先升高后降低,说明该地地形为山脊。
2.①地靠近E点,②地靠近F点,由E到F地势降低,故①地比②地海拔高;从乙图沿EF的剖面图分析,①地坡度较②地小。
2.答案:1.C; 2.D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厦门朝南建筑接受太阳辐射最多,A错误;厦门纬度低,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冷空气影响不是建筑朝向主要考虑的因素,并且厦门冬季盛行西北风,南偏东5°-10°会加重冷空气的影响,B错误;厦门纬度低,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夏季盛行东南风,南偏东5°-10°有助于建筑通风,起到降温除湿的效果,C正确;朝南建筑太阳辐射最多,紫外线杀菌效果最佳,D错误。故选C。
2.夏季,北半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四个城市朝向正东的建筑有日照的时间为从日出到正午;四个城市中,哈尔滨纬度最高,夏季昼长最长,从日出到正午的时间也最长,所以哈尔滨朝向正东的建筑日照时间最长。故选D。
3.答案:1.D; 2.A; 3.C
解析:
4.答案:1.B; 2.A; 3.D
解析:
5.答案:1.D; 2.C; 3.D
解析:1.图中各阶地黄土层形成的原因是风力堆积,D正确,ABC错误。
2.从图可以看出,T2阶地各阶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基岩、漫滩砂、坡积物、黄土,C正确,ABD错误。
3.从图可以看出,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河流侵蚀下切,D正确,ABC错误。
6.答案:1.D; 2.A; 3.B
解析:1.A.甲树种幼苗密度由林隙中心向边缘呈波状下降趋势,故A错误;B.乙树种幼苗密度由林隙中心向边缘先增加后减少,故B错误; C.丙树种幼苗密度由林隙边缘向中心递减,故C错误; D.三种幼苗在距林隙中心14米处密度都在28棵/米2左右,故D正确。
2.由材料分析可知,林隙中光的强度由林隙中心向林隙边缘逐渐减小,结合图是信息判断,三种幼苗喜光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乙、丙,故A正确,BCD错。
3.依据材料可知,距离林隙中心距离不同,附近苗木所接受的光照、热量和水分等资源不同,各种苗木利用资源的比例不同,使林隙中各种苗木更新密度产生差异,从而较好的维持了周围苗木的物种多样性,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
7.答案:1.B; 2.C; 3.B
解析:
8.答案:1.C; 2.D
解析:1.由材料和图中信息可知,现在黄海南部沙洲群分布区域涨潮落潮作用明显,且涨落潮潮流作用方向相反,受潮流反复侵蚀作用,沙洲群形成深槽。潮流向岸边流动过程中,侵蚀深槽中的泥沙使之在沟槽两侧堆积,潮流退去时并没有将堆积的泥沙带走,因此浅滩则是由潮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故C项正确、D项错误;随着黄河口北移和长江口南迁,黄海南部沙洲群分布区目前已无大的河流分布,河流作用小,故A项、B项错误。
2.该沙洲群滩浅槽深,拥有涨潮为大海、落潮为巨滩的别致景观,故其每天经历“沧海”和“大地”的快速变换的原因是潮差大、潮流强,D项正确。
9.答案:1.D; 2.B
解析:1.由材料可知,年龄中位数是某时期某区域全体人口最中间的人的年龄或中间两人的年龄平均值,年龄中位数能够反映该区域某时期人口年龄分布状况。中位数增加,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中位数减小,则反映该区域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故D项正确。
2.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特点,故C项和D项错误;人口年龄中位数从1953年至1970年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这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政策较为宽松,出生率较高,人口年龄结构变年轻。从1982年开始,我国的人口年龄中位数不断上升,主要是我国长期实施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故B项正确,A项错误。
10.答案:1.A; 2.C
解析:1.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影响大都市产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功能分区。在城市功能分区中,地租因素对功能区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距离市中心越近,地价越高,距离市中心越远,地价越低,根据各产业付租能力的不同,选取不同的位置,因此影响大都市产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其他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选:A。
2.在产业群落中,制造业产业群落付租能力最低,距离市中心最远;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群落(金融业等)付租能力最强,距离市中心最近。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
11.答案:(1)夏季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空气中水汽充足;沿岸寒流降温,水汽遇冷凝结;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风力弱,不利于雾的扩散。
(2)大桥桥身长,跨度大,工程量大;两岸陡峭,航道水深,工程难度较大;多雨、雾天气,风浪大,施工条件差;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对技术水平要求高;海水具有腐蚀性,对桥梁的建筑材料要求高。
(3)定期除锈、刷漆,减轻海雾等对大桥的锈蚀,维护大桥的安全;让大桥始终保持光鲜亮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解析:(1)读图可知,旧金山市位于太平洋和旧金山湾之间的旧金山半岛上,其三面环水,水汽充足;该地西部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起到降温的作用,导致下部水面水温低,上部气温高,受暖空气中的水汽与冷水面接触易形成雾;该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风力弱,浓雾不容易扩散,所以旧金山市夏季容易出现“雾锁金门”奇观。
(2)修建成本高可以从桥梁本身的结构以及修建桥梁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桥梁桥身长达2737米,用钢量达10万余吨,修建工程量大耗时长;另一方面就是修建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多雨雾天气,且地质活动较频繁,修建难度高。
(3)读图可知,旧金山市位于北纬37—38°之间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但多雾,冬季多雨,雨雾容易使钢铁生锈;该地位于西风带,受海峡狭窄产生的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大,侵蚀力强;大桥在海水内部,由于海水盐度高,腐蚀或破坏桥墩,定期刷漆维护可以延长桥梁使用寿命。同时保持桥梁的光鲜亮丽,吸引游客游览。
12.答案:(1)湖泊的静水环境利于泥沙沉积;上游河水经过了多个湖泊连续沉积;流域植被覆盖率高(,这些因素导致尼亚加拉河河水含沙量极低)。
(2)(气温升高,上游冰雪融水增多,)伊利湖水位上升;冰川北退,下游河道通畅,水位下降;上下游水位落差增大(河水流速加快)。
(3)控制水流措施:伊利湖出口修建水闸;引水分流;在尼亚加拉瀑布上游兴建水库等。加强抗侵蚀措施:用混凝土加固崖壁;在跌水潭底部铺设缓冲物;用混凝土加固跌水潭底部等。
解析:(1)含沙量的多少与植被覆盖率、河流流速等相关。尼亚加拉河上游有多个湖泊,流速慢,泥沙在湖泊中大量沉积,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得好,含沙量极低。
(2)河流流速的快慢主要与落差有关。上游伊利湖水位上升,下游河道通畅,水位下降,导致上下游水位落差增大,流速加快。
(3)溯源侵蚀方向是不断向源头即上游方向进行,从而使沟谷长度增加。在向源侵蚀过程中,常常以裂点(瀑布)后退的方式表现出来。延缓溯源侵蚀可以采取控制水流和加固等措施。延缓溯源侵蚀可以从控制水流和加固两方面考虑,修建水闸、引水分流、上游兴建水库等控制水流量,减少侵蚀;加固崖壁、在跌水潭底部铺设缓冲物、加固跌水潭底部等,也可以减少侵蚀。
13.答案:(1)海南岛纬度较低,热量更充足;海南岛冬季气温更高,天然橡胶树更易越冬;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更大;海南岛交通更加便利等。
(2)自然条件类似,比较接近原产地自然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更加适宜;种植技术的进步等。
(3)同意。理由:扩大种植规模可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市场需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等。不同意。理由:我国热带范围较小,难以满足扩大种植范围的需要;破坏原始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导致部分生物灭绝;破坏原始植被,加重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
解析:(1)海南岛较云南省更宜大规模种植天然橡胶树的主要原因可从热量、冬季气温、降水量、交通等角度分析。
(2)近几年天然橡胶树在我国能向北推广到20°N以北地区的主要原因可从自然条件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发展等角度说明。
(3)该题为开放性问题,观点要明确且理由要与观点一致。若回答同意,可从满足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提高农民收入、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等角度分析;若回答不同意,可从种植范围小、破坏生态环境、加重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加重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