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七中 高三历史得分训练一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倡王道政治,主张仁政;道家反对战争,主张均平;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与上述思想能够说明诸子百家( )
A.都主张缓和阶级矛盾 B.都重视构建社会秩序
C.对社会提出相似设想 D.都崇尚仁政民本思想
2.据《史记》载,秦朝在各地的纪功刻石中,宣扬仁义道德称颂皇帝“原道至明”“体道行德”,“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秦朝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加强礼教维护封建统治 B.使儒家思想成为治国方略
C.强化神权与皇权的结合 D.推动全社会重视礼制教化
3.西周的诗篇中有不少描写 “千耦其耘”劳动场景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国家政权对小农剥削压迫加剧 B.田赋转以劳役形式为主
C.铁犁牛耕导致经营方式的变化 D.农业生产趋向精耕细作
4.“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唐朝的进士科,是做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但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唐朝进士科标志科举制确立 B.科举制对于英国文官制度有借鉴作用
C.科举是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 D.科举取仕制度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5.明朝成化五年工部奏报,“南京轮班各色人匠,虽皆取以供应朝廷造作之用,中间谙晓本艺者十无二三”,因而当局遇有工程,还得“雇觅在京高手造作供应”。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标志官营手工业的衰退 B.官营手工业管理混乱
C.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助推了民营超过官营
6.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思想( )
A.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时期 B.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
C.体现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D.它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
7.唐代的士大夫群体绝不是唯唯诺诺的统治者的工具,而是一个有主张、有见解、有追求、有个性的知识群体。唐代的谏官就是这个群体的最好代表,他们在国家治理、防止权力恶性膨胀、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此可知唐朝谏官( )
A.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B.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C.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规范化 D.促进社会秩序有序化
8.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乾隆时期,和绅掌权后,身兼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要求“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与军机处职能相似的机构是( )
A.都指挥使司 B.中朝制 C.尚书省 D.御史大夫
9.如表为晚清对外贸易统计概况。可见,这一时期的外贸情况( )
年代 1865 1875 1885 1895 1905 1911
进口(两) 55,715,458 67,803,247 88,200,018 171,696,715 447,100,082 471,503,943
出口(两) 54,103,274 68,912,929 65,005,711 143,293,211 227,888,197 377,338,166
A. 标志自然经济解体 B.晚清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导致统治危机出现 D.出现国内白银价格下跌
10.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B.都体现了理性精神
C.著作推动了思想解放 D.形成主权在民思想
11.民国时期,北方报刊把蒋介石描绘为赤焰熏天的“赤魁”形象,如图。北京、上海报刊著文称“蒋赤北犯,长江骚然”,“妄倡阶级革命之说”,“打倒蒋中正,就是扑灭赤化。”据此判断是哪一时期的宣传( )
A. 解放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12.1912—1919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同时期,日本输华商品总值从9000多万两白银增至2.4亿两;美国从3500多万两增至1.1亿两。导致上述状况的主观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民国建立的推动
C.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侵略 D.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13.1901年8月,清政府规定乡会试分三场进行,分别考中国政治史事论、各国政治艺学策、四书五经。作出这一规定,说明清政府是由于( )
A.辛丑条约后面临国内外压力 B.清政府改革派强大
C.戊戌变法及维新思想的影响 D.太平天国运动打击
14.1915年,陈独秀对儒家“三纲”的批评着眼于它“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1916年2月,陈独秀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是立足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对这种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因时而变 B.陈独秀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绝对否定
15.在一次会议上,孙中山指出,国民党主张的民权,应该是“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这次会议发生于( )
A.1921 B.1923 C.1924 D.1927
16.南昌起义在南昌胜利后向广州进发,秋收起义中多数局部起义失败说明此时中共( )
A.仍以城市道路为中心 B.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
C.“左”倾思想泛滥时期 D.亟待纠正“右”倾错误
17.关于下图根据地发生的土地政策,正确的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土地改革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双减双交
18.毛泽东的总结发言中宣布“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此次会议还提出( )
A.提出《论联合政府》的建国方案 B.中共的工作重心实行转移
C.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D.生产力与人民需求的矛盾
19.有学者认为,中国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从长远角度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这里农民获得“经济自由”的含义是( )
A.分配的集体化方式 B.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C.集体到个体的经营 D.生产队改为村委会
20.《大江大河》讲述了1978到1992年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都来自广东、福建 B.城市改革与开放区同时间开始
C.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1988年 D.南方谈话核心是社会主义本质
21.如图是《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中的1952—1965年人均GDP增长率折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是1954年较低的原因 B.中共八大推动1958年发展
C.1961年增长与国民经济调整有关 D.1959年下降是右倾错误导致
22.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会议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下列会议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会议 内容
A 中共三大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土地革命总方针
B 中共十三大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十一届三中 正式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中共十四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
A.A B.B C.C D.D
23.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的宗教崇拜变得越来越温和。这一时期从最初不受约束的崇拜成为完全被城邦驯化的一种宗教。仪式的聚集点从山林转移到了城邦,仪式的性质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情绪化的节日庆祝被旨在彰显城邦传统的戏剧演出所取代。这一现象反映了希腊( )
A.城邦具有明显宗教色彩 B.不断增强城邦直接民主
C.人文主义精神愈加明显 D.注重提高公民城邦意识
24.罗马法规定:当某一土地所有主担心相邻土地的施工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害时,他有权要求相邻土地的所有主或者施工者做出潜在损害保证,并以誓约方式提供婄偿担保。如果对方拒绝提供保证,后来又确实发生了损害,则裁判官允许受害者在诉讼时使用“潜在损害保证己经做出”程式维护个人利益。材料反映了罗马法( )
A.注重社会规范 B.关注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重视公平正义 D.重视契约在社会中运用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
年份 全国人口总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指数(%)
1820年 37377 2350 6.3
1840年 41281 2668 6.5
1893年 33677 2668 7.9
1920年 44377 4700 10.6
1936年 46136 5263 11.4
1949年 54167 5765 10.6
——摘自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
材料二 德国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比例表(百分比)
时间 农村 城市
1871 63.9 36.1
1885 56.3 44.7
1895 49.8 50.2
普鲁士东部与西部城市化率比例表(百分比)
时间 东部 西部
1840 22.9 25.2
1871 24.2 34.2
1910 33.1 50.7
——摘编自刑来顺《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及其特点》
材料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为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时期。1953年,随着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1957年底,中国非农业人口达9949万人,其中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达1500万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15.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和德意志城市化的异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15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城市化加快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斯国新力作《党史可以这样讲:初心·使命》将中共党史用“精神”串联起来,涵盖党的创建与红船精神、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延安岁月与延安精神、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解放战争与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与国际主义精神、建国30年与爱国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与时代创新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等十个主题。该书以事实为依据,既有原因分析,也有理论归纳;既是一部理论宣讲方法的辅导读物,也是一本党史知识普及教育的参考读本。
——摘编自人民网《(党史可以这样讲;初心·使命)出版》(2018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参照上述作品的“党史讲法”,选择三个“精神”形成一个主题,并就所提出的主题予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精神”、主题明确、围绕主题论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国以来,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遵循集体保障、城乡有别的方针,分为定期定量救助和临时救助。前者主要是针对那些孤老病残人员和某些特殊救济对象,后者主要针对遭遇临时性、突发性变故致使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居民家庭。从大跃进运动开始,国民经济逐步遭到破坏,社会救助的相关款项也逐步停发。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救助工作遭到极大破坏,基本瘫痪。1978-1992年,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加快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步伐,社会救助方式、标准、财政运行等技术层面的规定不断补充和完善,救助对象的瞄准更加精准、科学,救助政策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1992-2007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获得全面实施,同时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住房救助等专项制度相应得到增加和发展。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颁行,使中国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实现了规范化、法制化,社会救助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效,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政策变迁:历程、原因与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社会救助制度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朝鲜战争的爆发是主导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两大阵营两大阵营相互博弈的结果。 朝鲜半岛分裂以后,在“三八线”附近摩擦不断,美国陆续把它的第七舰队和第十三航空队派到台湾地区。沈阳、鞍山和本溪、水丰电站就在鸭绿江上如果美国占领朝鲜半岛,将从东北和东南对中国大陆形成夹攻之势。朝鲜问题将复杂化,我国将面临着美、苏两个大国的双重压力。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国内政局可能动荡不安,新生的政权可能面临巨大危机。在抗美援朝的三个年头里,就工农业产而言,经济指标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抗美援朝战争虽然消耗了大量的物资,但是为与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浴血奋战相配合,而且国内掀起了全国性增产节约、爱国增产、捐献物资、踊跃参军、爱国卫生运动等等,这些运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国 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且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人的军威、国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声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抗美援朝战争还刺激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热情,促进了国内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开展。
——摘编自宋银桂《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再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体现出来的精神。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价】
材料 黄继光,农历1931年1月8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黄继光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了。黄继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部队受到机枪巢火力压制的时候负责爆破任务,最终他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子弹。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高喊着"为黄继光报仇!"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很快占领了阵地,全歼守军两个营。
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长长的血印。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摘编自刘全《英雄不容诋毁历史不容戏虐——英雄黄继光传》
(1)根据材料,概括黄继光英雄行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黄继光行动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2.答案:A
解析:
3.答案:C
解析:
4.答案:B
解析:
5.答案:D
解析:
6.答案:A
解析:
7.答案:C
解析:
8.答案:B
解析: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A
解析: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A
解析:
17.答案:D
解析:
18.答案:B
解析:
19.答案:C
解析:
20.答案:D
解析:
21.答案:C
解析:
22.答案:C
解析:
23.答案:D
解析:
24.答案:B
解析:
25.答案:(1)相同:起步晚;东西部存在区域差异。
不同:中国进程缓慢。德意志发展速度快;中国城市化传统浓厚且水平较低,德意志直接向现代城市化进程过渡。
原因:德意志:德意志工业革命发展速度快水平高(两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完成了统一;代议制的确立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入侵;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使近代化水平有限。
(2)新中国成立独立自主;一五计划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向城市流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恰当的政策。
(3)认识:城市化社会是发展的趋势;提高工业化水平(发展综合国力);注重科技创新;独立自主和恰当的国家政策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解析:
26.答案:主题示例:
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杰出贡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解析:
27.答案:(1)由临时、特殊救助逐渐变为长期精准和普及性救助;救助方式多样化;更加规范化;不断法制化。
(2)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党和政府以民为本,关注扶贫并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小康社会的构想和努力。
解析:
28.答案:(1)原因:二战后两极格局美苏冷战的国际形势;中国一边倒的方针;美国对中国经济、军事、政治制约的需要;朝鲜分裂内战;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2)精神: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团结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勇斗争精神;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全力支援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29.答案:(1)原因:出身贫寒受尽苦难,具有强烈的革命情怀;热爱祖国具有保家卫国的愿望;坚定信念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舍身忘我的英雄情结。
(2)促进了战役胜利;鼓舞革命斗志;英雄精神激励后人;显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