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雷雨》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内容节选自戏剧的第二幕,共两场。《雷雨》作为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可以说既吸收了中国古代戏剧之美,又受到了西方话剧创作的影响,对于本单元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作为本单元的精读课文,《雷雨》自身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戏剧冲突集中,人物性格鲜明及关系复杂,戏剧语言意蕴丰富。巴金是这样评价《雷雨》的,它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通过对《雷雨》的阅读,学生能够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矛盾冲突,初步了解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2)揣摩戏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认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探究人物内心世界,感知复杂人物形象,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性的复杂性,激发学生阅读戏剧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初中九年级下册,学生已经接触过《威尼斯商人》、《枣儿》、《变脸》和《音乐之声》等多种类型的戏剧篇目,对于戏剧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初中的戏剧知识还是比较浅显,学生在过去学习戏剧时,比较流于形式,注重戏剧情节的发展的记忆而忽略了对于剧本中语言、矛盾冲突和人物的分析。高中阶段,学生接触了多种文学体裁,但是在必修四才首次触摸戏剧这一文学样式,此时高二的学生还不具备鉴赏剧本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总体把握主要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鉴赏周朴园的语言,探究周朴园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体会周朴园人物的复杂性。
五、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多媒体、点拨指导法和学生合作探究、勾画圈点批注的方式,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最佳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复的阅读和分角色朗读。
六、课时设计和安排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曹禺,创作时代背景,梳理《雷雨》主要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第二课时:揣摩周朴园的语言,挖掘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第三课时:简要分析鲁侍萍、鲁大海、周萍等人物和雷雨的象征意义、概括《雷雨》的主题,感受作品悲剧意识。
以下即为《雷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句话评说:用一句话证明你了解《雷雨》
(设计说明:此环节是一个学生活动,以时下流行的语言形式,意在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且检测他们课下的阅读效果,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激情、启思,让学生就这部被称作我国现代戏剧奠基之作的话剧《雷雨》中的一个点展开叙述,可以为情节,可以为人物,可以为矛盾冲突,可以为印象深刻的某一个地方。)
师:看来大家对于《雷雨》有很多的感触。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戏剧的魅力更在于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戏剧中的人物和戏剧中的语言。尤其是个性化的语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矛盾冲突。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钥匙,今天我们就从语言着手,一起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周朴园的语言
(设计意图:周朴园是《雷雨》中身份最为多重,阅历最为丰富,性格最为复杂的角色。课文的节选部分中基本上是围绕“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和“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斗争”展开的。所以周朴园的分量在这段戏剧中是最重的,尤其是他对于梅侍萍前后态度的变化,对于鲁大海的冷酷严厉,更能发现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揣摩他在“周梅相认”和“周鲁斗争”中的典型语言,才可以更好地分析周朴园的性格和心路。
同时,以分析周朴园的语言为例,学生可以学会这一鉴赏的方法,从而举一反三,自主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1、解读周朴园的思念
(1)播放周朴园和鲁侍萍二人相认之前的视频片段(从开头到“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师:时隔三十年,周朴园和鲁侍萍在周家客厅意外重逢。此时的鲁侍萍虽然还能认出周朴园,但周朴园已不认识鲁侍萍了。他们对往事展开了一段追忆,周朴园对侍萍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记忆中的侍萍是什么样的?
生1:怀念,痴情,追念
生2:贤惠、规矩、美丽……
师:从周朴园的哪些话里可以看出来?
多媒体展示: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2)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提问1:将周朴园说的“梅家的一个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改为“梅家的一个女儿,是周家的下人。”比较一下两种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第一小组解决)
明确:“很贤惠”很有可能说的是实话,当年的侍萍在他心中确实是这个形象。但说她是“小姐”“很规矩”就是刻意美化侍萍,这样可以避免别人猜疑他与一个下人有什么瓜葛,实质是美化自己。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朴园的虚伪。
提问2:鲁侍萍为什么要贬低自己,反驳周朴园的话?(第二小组解决)
明确:她认识到了周朴园这句话的虚伪,想到自已受过的苦,满怀悲愤。这句话表达她郁结在心的悲哀与怨恨。
2、解读周朴园的惊慌
(1)课文从“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到“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的你都不认识”。
从这出戏剧语言非常富有内涵,请大家把以下片段演读一遍,揣摩人物心理,分组回答问题。(男生读周朴园台词,女生读鲁侍萍台词)
(2)设问:这部分中周朴园的语言又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一类语气相同的句子特别多。哪一类?(明确:疑问句)我们再来看看,这些问句长不长?一般有多少字?(明确:大多在2—3个字)
多媒体展示:揣摩解读周朴园问话:
(将开头两个简短问句改长)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怎么?(怎么就用不着?)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惊愕)什么?(她真的还活着吗?)
(明确:改了以后,似乎是在问旁人的事情,有点漠不关心了,突然、惊奇、紧张、激动的感觉就少了几分。)
(课文P82页三个疑问句连用改简洁)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三个疑问句连用所表现的惊恐和急迫心情。)
(3)师:以上的疑问短句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朴园心情的变化,所以他对眼前这个老妇人的身份也进行了质疑,我们一起在文中,找一下周朴园对侍萍试探的问话,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和舞台说明来看看它的潜在含义。
多媒体展示和讲解:
(忽然立起)你是谁?
明确:得知侍萍还活着,如遭电击-“忽然立起”,完全没有了前两句的矜持和礼貌,直问异性姓名,言行失措,早已不顾及自己高贵的身份和资本家老爷的地位了。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明确:侍萍巧妙道破身份后,无情现实如一声巨雷,使周朴园惊恐万丈,慌乱莫名,手足无措,“徐徐立起”,说明他不想正视现实,可又不得不正视现实,而又希望这不是现实。
哦,侍萍!(低声)是你?
明确:虽然认出眼前的就是侍萍,表现出的是适度克制的欣喜,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现实。
这三句话,语言高度个性化,通过对周朴园的语言赏析,可以看出周朴园开始极力显示自己的贵族风度,到最后的失态表演,陷入惶恐不安,步步深入,一层一层地揭去了周朴园地伪装,虽然他曾经是爱侍萍,但这三句话也深刻揭露了他的虚伪性。
3、解读周朴园的严酷
(1)挑一句话,体验周朴园“冷酷”
设问:当周朴园知道站立眼前的人就是离开自己30年的鲁侍萍时,周朴园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从“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到“周朴园:可是你——”,从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周朴园性格、心理的话,运用我们刚才获得的揣摩人物语言的体验,去大胆地走近周朴园的心灵,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先相互交流交流。我还想再听听大家的声音。
学生自主阅读,寻找最体现周朴园严酷的一句话。
(2)多媒体展示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明确:歪曲侍萍见他的用意,暴露周朴园人性丑恶的一面。
(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明确:用赤裸裸地金钱企图进行收买,想方设法将侍萍可能对他造成的危险永远化解掉。
(3)认出鲁侍萍后,周朴园为什么会惊恐不安?——突然变脸
明确:因为他担心侍萍的出现会使他以前与侍萍的关系将再次暴露,别人会从这一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他以前的罪恶将昭然于天下,这会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会威胁到他在家庭中的尊严,会使他身败名裂。
4、研究探讨:
怎样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他对侍萍是否真有感情?
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
侍萍的下落
打听坟墓所在,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一直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
一直保留着总是关着窗户的习惯
一直记着侍萍的生日
一直保留着侍萍绣了花的衬衣
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有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坚强有力,有时十分脆弱。
——列夫·托尔斯泰
可以说,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周朴园也是一个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曹禺语)。他怀念侍萍的一些举动,并不完全是自作多情的矫情,也多少反映了人物的真实情感;侍萍年轻时聪慧美丽,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周朴园难免会留恋过去他和侍萍的感情生活,这种留念之情是真实的。
只是,他怀念的是当年温柔、聪慧,且早已死去,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侍萍,这种上怀念更多是出于他自己要寻求良心上的安慰的需求。当还活着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现实的利害关系便立刻占了上风。
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他对侍萍的感情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感情。
综合来说,周朴园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我们既不能因他见到侍萍后的无情,而否定他对侍萍怀念的某种真实性和特殊的赎罪心理,当然也不能因他以往对侍萍的怀念而否定他与侍萍见面时的自私、冷酷。他的思想行动的变化,正是这一形象的丰富性和真实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