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5 12:0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收集作者资料并整理;能够结合已知信息读懂诗歌,并作出简单赏析。
过程与方法:课前查询资料;课上交流讨论;通过提问-解答的方式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词人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知人论世,结合对作者的了解,自主赏析诗歌;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体会词中寄托的情感,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赏析;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进行预习,熟读本词;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查找典故资料;给学生发许金榜的《水龙吟》赏析文章,让他们阅读此文章,之后选词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口头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PPT展示桓公种柳的故事、庾信《枯木赋》。
文中的“桓公”就是东晋权臣桓温,是东晋前期政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一生志在收复中原,为此前后三次统兵北伐。
当他一次北征途中途经金城,看到自己三十年前做琅琊内史时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时,不禁感慨万端地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拉着柳树枝条,眼泪不由夺眶而出。世上一切生灵都逃不脱老朽的宿命。桓温从昔日手种柳树的变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未来,“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成了后世的成语名言,庾信《枯树赋》就以此为典:“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伤流年易逝、年华虚掷的悲怀常常起伏在无数志士仁人心头。“情动于心、发于言”就有了美好的诗词。今天,我们一起赏读一首意蕴丰富、情感浓郁的词——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目标展示
能够借助注释及相关材料读懂作品,自主学习、赏析诗词。
昨天已经给大家发了一篇《水龙吟》的赏析文章,也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今天课堂上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
三、朗读文本
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诵读情况,请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要求:1、发音正确,吐字清晰,不错读、漏读——这是基础要求;2、语速适当,缓急结合,使节奏流利和谐;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分清抑扬顿挫,读出这首词的情感。(请几位学生朗读并作出评价)
最后,大家一起齐读一遍,读出豪放词的气势。(学生齐读)
四、内容探究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之后,相信大家心里一定涌动着很多感慨,结合注释和材料,大家也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接下来,请大家每四人分为一个小组,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自习成果。(学生讨论后,每组提出自己的问题,请其他人回答,同时比较自己组内讨论的答案与其他人的回答,最终整理出最佳答案)
交流内容:1、组内讨论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2、提出一个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供全班探讨;3、从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赏析内容:用了什么手法;描摹了怎样的画面;展示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
五、拓展延伸
对比《水龙吟》和《永遇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角度:写作背景、内容情感、作品风格、表现手法、画面意境、用典、其他)
示例:
1.内容情感
相同:登亭抒怀,缅怀英雄,抒写抗金北伐的爱国热情,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水》还有思恋家乡、无人理解的孤寂悲凉。重点是个人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抑郁苦闷;《永》赞扬孙权、刘裕的北伐抗敌业绩,重点是讽劝统治者,并批评仓促北伐的冒险行动,思想更深远,感情更深沉。
2.作品风格
相同:胸怀报国大志,眼望千里楚天,关注千古江山;无奈年华逝去,报国无望,失地难收,充满大气雄浑、深沉悲凉的豪放之气。
不同:《水》秋色无边、江山壮丽;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壮士激情,悲愤无奈;《永》功业无望,北伐冒进,国家更堪忧,烈士暮年,忧思深远,更显沉郁顿挫。
……
补充: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重用。那是因为他的几个特殊身份: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不肯让他带兵抗金复国。
在这种情况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他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大好河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词。
问题示例(学生活动部分)
1.江景展现了怎样的意境?
江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这意境是宏大壮阔的。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2.山景使用了什么手法?
山景:“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好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和海螺形状的发髻,如此美景,却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比喻、拟人
3.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写法。那么词人的愁恨是为何?又是因何而生的呢?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可以体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转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4.落日、断鸿有何深层含义?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却用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游子指谁?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做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他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有哪些动作呢?(看、拍、会、登)
看:“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给烘托出来了。
拍:“把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会、登:“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人是他的知音,这就像岳飞所写《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一样。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以尽情抒发,读者读到此,对于作者的心思心绪,亦可尽知。
小结: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用的是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7.与词的上片比,词的下片的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8.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却赞赏刘备的抱负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9.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拿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的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不理睬他,自己上大床躺下,而让许汜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言无可采。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像你(指许汜)那样的小人,有何面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10.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陪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收复失地的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蕴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11.为什么说辛弃疾是英雄呢?根据材料证明。
12.辛弃疾为什么流眼泪呢?词中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他流泪的原因,是哪句?
无人会,登临意。
13.“登临意”里的“意”可以理解为词人的思想情感,那么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有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
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乐于归隐的不屑、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