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字难解心滋味
——《声声慢》教学设计
“诗以言志”,读诗,品语言,会情志,寻共情。
李清照其人,由小学、初中的《夏日绝句》、《醉花阴》等诗作就已为学生所熟识;其词,也如白居易诗般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没有过多典故,不甚掉书袋;其“志”,一“愁”字贯串,一般来说,学生能即读即明了。
其真如此耶?恐难见得。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名女子,她先后经历了丧夫之痛
,再婚又离婚,身系缧绁,颠沛流离半世,看山河破碎,寡然独居。而这,是在她经历了当时女子地位低下的大背景中,一般女子难以想象的幸福生活之后的。李清照从小就是被父母养在花闺之中,嫁得称心夫婿——赵明诚,两个人花前月下,举案齐眉,吟诗作赋,收集金石,又不为物质所累,如神仙眷侣般。从地狱到天堂,是人生之幸事;而从天堂坠入地狱那是何等痛苦?多少人宁可以肉身殉葬,或从此疯疯癫癫,借酒浇愁,一蹶不振,人生败北。但,身为奇女子的李清照不然,经历如此大难,她虽然痛苦,虽然怀念,但她依旧那般“倜傥非常”,她更加傲然屹立于苦难之中,怎一个“韧”字了得?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诗以言志”,李清照,人如其词,此
“志”已并不是单单一愁字,内中的家仇国恨,独居之悲、丧夫之痛、颠沛之苦、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去体会这位“人比黄花瘦”的女子内心的坚韧!
诗是用来诵读的,在文字面前,通过听觉更能循着声去走进诗人内心,带来情感共鸣,所以本诗我想通过诵读,反复诵读,多种诵读,去找准诗歌的感情基调,去走进诗人内心。同时,要结合知人论世,结合诗歌文本,体会作者的情志。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找准诗歌的感情基调。
2.分析本篇诗歌感情抒发的几种手法。
3.知人论世,结合诗歌文本,体会作者说不尽的“愁”。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借助叠词和意象来抒发情感的手法。(重点)
2.体会诗歌中作者挥之不去的说不尽的“愁”。
三、教学课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寻得词中“愁”滋味
开门见山式,直引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首先,让我们齐读这首词,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然后学生评齐读、读。学生互评,也可示范读一句。
(设计意图: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愁,哀伤,悲伤。基调比较低沉,语速比较缓慢。)
(二)鉴赏:品语言,会情志,识其人。
老师有感情诵读诗文,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愁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体味词中之“愁”。
学生自己感悟,说到哪里,老师点评哪里,板书,最后教师总结。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千古绝句)
A明确:叠词的作用:不仅增加了文本的愁绪,而且也增加了语言的音韵感。(可以请这位同学读读。大家读一读)
B诗句的层次感,递进感。(倘若无人说到,则追问,三句可否调换次序)
(知识拓展:C除“惨惨”外,其余十二字的韵母全属齐齿呼韵母,读来有一种微弱呻吟的沉重感觉。
齐齿呼:韵母开头是i的,或者韵腹是i的韵母属于齐齿呼。发音时,上下齿几乎是对齐的。(可与“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比较)压抑情感,千言万语却言语寥寥,控制自己的情感。)
【补】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
古人有“借酒消愁”之说。
追问:“借酒消愁”写法不足为奇,但此处与别处不同,不知可有同学已经看出?
明确“淡酒”
追问:酒真淡否?李女士何不改用“浓酒“?
明确:愁情太浓,酒力不胜心愁啊!浓酒亦淡酒!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意象
提示:雁在诗歌中具有什么意义?
雁是候鸟,春来秋往,雁总能牵动游子的思归之情。代表思乡和思人的意义。明确:北雁南归,故国之思。
要求学生联系李清照的身世,说说本词的创作时间。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抬头仰望,天空弥漫着愁绪;低头俯视,地上依旧散落着不尽的愁绪。
回忆李清照曾经写花的语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明确:要求学生联系李清照的身世,说说本词的创作时间。
【补】
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睹物思人,亡夫之痛。
Ppt呈现:
(明诚)独驰马赴建康陛辞,冒大暑感疾,七月于建康卒。(清照)葬毕明诚,金兵已迫建康,清照携带图书出逃。
——李清照《金石录后续》
“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经奉化、上宁海至三门,入章安,至黄岩,具舟入海,奔温州。自台州、明州回越州,次年赴杭。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颠沛之苦)
5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明确:独居之苦。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抓住意象,添加联想,臆造意境,说说感情。
典型意象刻画如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
——晏殊《憾庭秋》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而天公却又偏偏不作美,细雨闹人心,点点滴滴敲打在梧桐叶上,何尝又不是敲打在作者的心头呢?淫雨霏霏,这般缠缠绵绵。
白天熬到黑夜,终于眼不见心不烦,但是这点点滴滴的雨打梧桐声让人觉得这孤独的夜更加的漫长。
【补】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7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抒情。
备注:视情况而讲,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
呼应后文的
“黄昏”,突出从晨起到晚寝,愁绪弥漫。
教师小结:秋在眼前,秋在耳畔,秋在心头,就是愁。这番独居之悲、丧夫之痛、颠沛之苦、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哪是淡淡一个“愁”字概括得尽呢?经历了这般苦与愁,没有自甘沉沦,努力寻觅,苦挨天明,将余生带着对丈夫的思念,对故国故土的想念努力过完,并且心心血血化作“空文以自见”,这般的坚韧不由令人敬佩!
(三)比较阅读
法国诗人克洛岱根据李清照的《声声慢》改写的《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1)
找男生诵读克洛岱的《绝望》;然后女生齐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问:1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痛苦、绝望、(至)愁
。
2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同。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跟原词有很大的区别。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