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一单元3《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一单元3《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5 12:0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姆莱特》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把握《哈姆莱特》的主要剧情,探究课文节选部分人物的矛盾和冲突,感悟剧本强烈的悲剧艺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角色表演、提问与讨论等方法,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陷,分析莎士比亚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全剧部分经典台词和背景,理解《哈姆莱特》的主题;培养对中外经典戏剧的兴趣,提高剧本阅读和赏析水平。
二、教学重点:
把握选段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诵读课文充满个性和张力的语言。
难点:
分析选段中人物的矛盾和冲突,探究剧中充溢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强烈的反封建主题。
三、教学材料
电影《哈姆莱特》片段、《哈姆莱特》全剧剧本详情、课件、雨果等人对《哈姆莱特》的评价。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发,文本分析、讲授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思路
导入:观看电影《哈姆莱特》经典三分钟片段——简要介绍作者莎士比亚
——补充《哈姆莱特》的前述情节——浏览课文:自主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分角色朗读课文高潮部分,即“比剑”情节——小组讨论:4个问题——终极探究:《哈姆莱特》(节选)的主题——布置作业:观看《哈姆莱特》(剧本或电影)完整版,就主角哈姆莱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短评。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电影《哈姆莱特》经典片段,引出课题;
播放PPT,简要介绍作者莎士比亚
PPT页面内容摘录:
威廉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无事生非》。
播放PPT,补充《哈姆莱特》前述剧情
PPT页面内容摘录: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于德国威登堡大学回国奔丧,发现叔父克劳狄斯取代老国王成了丹麦的新王,母亲乔特鲁德即将改嫁新王。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叔父阴谋杀害父亲、篡夺王位的罪行。为了查清真相,哈姆莱特装疯,导演了一出有与克劳狄斯谋害老国王手段相类似情节的“戏中戏”来试探克劳狄斯。克劳狄斯罪行暴露,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
不明底细的王后找哈姆莱特谈话,被激怒的哈姆莱特刺死了躲在暗处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遣哈姆莱特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命令英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凭借自己的智慧脱险并回到了丹麦王宫,却发现了心上人奥菲利亚(波洛涅斯的女儿)死了。另一方面,新王克劳狄斯鼓动雷欧提斯(波洛涅斯的儿子,奥菲利亚的哥哥)向哈姆莱特复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主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1)“(哈姆莱特)这事谈到这里为止……我也绝不会起那么大的火性来的”:哈姆莱特向霍拉旭讲述自己识破克劳狄斯诡计,逃回丹麦的过程。(开端)
2)“(霍拉旭)不要做声!谁来了?……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哈姆莱特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发展)
3)“(国王)来,哈姆莱特,来……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转述我的故事吧”: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高潮)
5、学生分角色表演“比剑”部分情节,体会剧本语言和人物性格。
表演片段:请了,先生……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
克劳狄斯(国王)、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奥斯里克、乔特鲁德(王后)、霍拉旭、众人。
6、分组讨论:4个问题
1)涉及主要人物及其关系分别是什么?
2)莎士比亚是如何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3)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克劳狄斯分别展示出了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哈姆莱特最终和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认为哈姆莱特能否避免?
答案预设:
1)略
2)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
乔特鲁德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刻爱子心切;雷欧提斯杯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前向他作了诚恳的道歉,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于心不忍。
课文所选片段正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3)哈姆莱特:真诚、天性善良、富有同情心、鲁莽、草率、脆弱、被动、缺乏计划性;
雷欧提斯:勇敢、生性正直坦荡、富有骑士精神、看问题比较片面,易被坏人利用;
克劳狄斯:虚伪、自私、阴险、惯于耍阴谋诡计,笑里藏刀,狠毒。
4)剧本写作背景链接:《哈姆莱特》创作于1601年,当时,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王位继承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在英国兴盛了一百多年的人文主义思潮走向尾声。
虽然《哈姆莱特》的故事取材自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但是,莎士比亚创作时运用了移植的手法,将一个古代丹麦的故事提炼升华为一出深刻揭示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精神的伟大悲剧。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于他的性格和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由课文节选内容来看,哈姆莱特善良,美好,但他鲁莽、草率、被动、缺乏计划性,遇事不够冷静,生活经验不足,势单力薄。在与强大狡猾的克劳狄斯的斗争中,哈姆莱特自然会失败。
剧中的古代丹麦实为莎士比亚生活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哈姆莱特是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家的代表,克劳狄斯则封建制度的象征。作为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前英国的人文主义是无法推翻顽固腐朽的封建势力的。因此,哈姆莱特的结局无法避免。
终极探究: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补充资料:
“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莠草。”
(《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二场)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第一幕第五场)
“(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第二幕第二场)
莎士比亚谈戏剧创作的原则:“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雨果曾说过:“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哈姆雷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参考分析:
《哈姆莱特(节选)塑造了一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鲜明的哈姆莱特,其主题主要是通过哈姆莱特来实现的。哈姆莱特反对封建专制,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追求正义与光明:是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与此同时,他的忧郁、延宕、被动、草率等弱点又是致命的。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莱特》的伟大之处(即主题)在于不仅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肯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对人和理性的追求;还通过哈姆莱特的悲剧结局指出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人文主义理想与罪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再现了人文主义在英国面临的困境和精神危机。
布置作业:
观看《哈姆莱特》(剧本或电影)完整版,就主角哈姆莱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短评。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