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教案----《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通过寻找词的意象,描绘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掌握词的铺陈、点染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分析,培养细读文本的方法和层层深入的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上阙的内容,掌握小组合作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推敲词语、分析意象、描述意境、体会感情和鉴赏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词。
难点:铺陈、点染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柳耆卿与孙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而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见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第二天,孙何亲自来见柳永,这首词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这首被誉为词中《清明上河图》的《望海潮》。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集体朗诵课文
朗诵后分析朗诵的技巧: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3、再请一个同学结合朗诵技巧单独朗诵一遍。
三、赏“繁华”景
1、问:这首词写的是哪个城市?答:杭州
问:如果要你拍摄一部杭州风景的宣传片,每组选一个最具表现力的画面来展现杭州印象选哪个镜头?怎么拍的美?要求:说出镜头要表现的物象、有什么样的修饰、哪里体现了杭州之美。最后各组推选一个导演汇报。(讨论限时3分钟)(仅限于上阙的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全词的内容,从推敲词语、分析意象、描述意境、体会感情和鉴赏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三部曲定镜头(物象选择)加特效(物象修饰)连片段(物象连结)
假设答案: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城街巷河道的富丽。“烟柳画桥”就是如烟的杨柳,雕画的桥梁。而一个“烟”字描写出朦胧之美。“内帘翠幕”描写居民的住宅的雅致。“翠”是绿颜色的意思。“翠幕”与“烟柳”所描绘的境界和谐,表明了城市的生气与活力。“参差十万人家。”“参差”为大约、差不多之义。这一句表明人家很多,数以万计,从而表明城市人气很旺,十分繁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尽显雅致之气,最能体现柳永的婉约词风。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珠玉宝石)、罗绮(绫罗绸缎)是财富的象征,这里并不是少数人拥有,而是市列,户盈,家家户户都有,市上到处陈列着珠宝,
家家穿戴都是绫罗绸缎,而且人们竞相夸耀奢侈豪华,可看出词人所表现的重点是突出物质的丰厚。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钱塘江就是一处天然的壕沟。
本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征?
树、堤、涛、浪、江
云树------“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怒涛------汹涌的钱塘潮水,可见其澎湃与浩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用语言描绘一下:古人讲究炼字,哪两个字写的好?
“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卷”字,
又状波涛汹涌之势。
2、全班齐读上阙,再次感受“钱塘自古繁华”。
四、品“清嘉”味
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罗大经《鹤林玉露》
金主完颜亮在《南征至维扬望江左》中投鞭言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1、提问:小组讨论,何处无桂子,无处不荷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此句流传千古,让无数人对此美景心动,那么美在哪里?
学生大概能回答到:桂花开放的花期比较长,荷花开的范围比较广泛。(老师分析:“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秋季三个月,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还有一些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结合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和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的诗歌分析,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再次质疑如此解读,表面看来很形象,然细细想来,对桂子荷花之美依然语焉不详。试问,哪里的桂花不香,花期不长;不用说“十里荷花”就是百里千里荷花在今天亦不是难事;却未必是“三秋桂子”美之本质。请同学们再思考,这里的“三秋桂子”和“十里荷花”生长在哪里?从下阙内容去寻找。
回答:重湖、叠巘
(老师分析:“重湖”,指西湖,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而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叠巘”,当指杭州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重点应落在对“重湖叠巘”四字上。“三秋”,与“叠巘”相呼应,山寺之上,月光之下,那桂花的香才沁人心脾,才馥郁久远。“十里荷花”,与“重湖”相呼应,阳光之下,浩淼水域之中,那荷花方才美艳之极。(配合西湖的图片)这三句从湖山风光处落笔,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不施重彩,不做刻绘,却把西湖湖光山色之清新秀丽之美传达的淋漓尽致,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是以“重湖叠巘”为背景才呈现出它全部的美丽。无处无桂子,无处不荷花;无处桂花不香,无处荷花不艳,而只有在杭州西湖,在潋滟水光空蒙山色之中桂子荷花才抵达一种美的极致。一隅之中的桂子,池塘之内的荷花,美则美矣,却缺少一种大境界大气象。
正如孙犁在《黄鹂》中所说: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柳永让杭州呈现出,荷满重湖,桂开叠巘,方是它们迷人的极致,极致的视觉盛宴。
3、再次引发细读,“三秋桂子”与“十里荷花”的美是一样的吗?给出相应的诗歌,小组讨论。
分析:“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重湖叠巘”之中各自呈现了它们美的极致,然而它们的美又属于不同的类型。说荷花之美,写荷花流传最广的诗莫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由此可知荷花之热烈美艳之极。一如泰戈尔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我想这绚烂的夏花之中荷花应是重要的一枝。来看桂花,李清照《鹧鸪天》有云: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如果说荷花呈现出美的热烈外放一端,而桂花则是幽微隐约的,呈现出美之内敛婉约之一极。且前一种美是短暂的,而后一种美则是持续的恒久的。这美之外放与内敛之两端都在西湖的湖山之中达到一种极致。所以才会有,金主完颜亮的投鞭渡江之志。
五、分析手法:铺叙、点染的手法
(一)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如: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分析柳永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以赋入词”,柳永大胆借用汉赋和六朝小赋的主要手法铺陈,在创作的大量慢词中恣意渲染。将都市作为写作对象,创造了大量的都市词,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内容。
(二)点染的手法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的意境。
1、提问: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找出并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板书:
点
东南形胜
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
都市繁华之美
染
钱塘自古繁华
民生安乐之美
重湖叠巘清嘉
一是山色之美,
二是湖荷之胜,
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重湖叠巘清嘉”是点;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结尾再朗读全词,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