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 课件 2课时(共19+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 课件 2课时(共19+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5 21:01:14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古诗三首
你能背诵一首和“马”有关的古诗吗?
一、解诗题
知诗人
二、学字词
读诗文
三、借注释
明诗意
四、品意境
悟诗情
回顾方法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一、解诗题
知诗人
《马诗》是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一、解诗题
知诗人
李贺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字长吉,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所以人们称他为“诗鬼”。他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催”“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一、解诗题
知诗人
二、学字词
读诗文
自由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luò
右上是“夂”。
左右结构
luò
联络
网络
络绎不绝
lào
络子
二、学字词
读诗文
洛水
骆驼
烙印
三、借注释
明诗意
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三、借注释
明诗意

山:指燕然山。这里
借指边塞。

:古代的一种兵器,
形似月牙。

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
笼头。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释】
三、借注释
明诗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点明地点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空,恰似一把弯钩。
这两句诗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
三、借注释
明诗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沙如雪
月似钩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
三、借注释
明诗意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什么时候才能够戴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三、借注释
明诗意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寄托了诗人渴望能像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三、借注释
明诗意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表达出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设问
四、品意境
悟诗情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1.背诵古诗。
2.收集一些与“马”
有关的古诗读一读。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
(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
(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
(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
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
(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
(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
(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
1、国家意识。
2、目标意识。
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
4、读书意识。
5、主体意识。
6、科研意识。
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
下课啦!(共30张PPT)
古诗三首
石灰吟
一、解诗题
知诗人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吟诵、赞美的意思。“石灰吟”的意思就是赞美石灰,如《游子吟》《暮江吟》。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咏石灰》,“咏”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咏柳》《咏鹅》。古代诗歌的体裁还有很多,如“行”“引”“歌行”。
于谦
明代诗人,他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灰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解诗题
知诗人
二、学字词
读诗文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自由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二、学字词
读诗文
chuí


záo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二、学字词
读诗文
易写错
chuí

写法:左窄右宽,右部中间“艹”的一横最长。
最后一横要短一些
二、学字词
读诗文
易写错
záo

写法:注意“凵”框儿里面不要写成了“羊”。
里面只有两横
三、借注释
明诗意
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借注释
明诗意
等闲:平常。

: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三、借注释
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写出了石灰的态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长征》
三、借注释
明诗意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是“烈火焚烧”的结果
与“若等闲”一脉相承
对前三句的总结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三、借注释
明诗意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带着想象,再读古诗,感受石灰石在熊熊烈火中从容不迫的姿态。
四、品意境
悟诗情
通过课前预习,你收集了哪些关于诗人于谦的小故事?
四、品意境
悟诗情
《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的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抒发诗人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咏物诗的一大特点。


一、知诗人
解诗题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竹石是指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xiè
二、学字词
读诗文
自由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xiè
二、学字词
读诗文

jìng
坚劲
刚劲
jìn
使劲
有劲
多音字
三、借注释
明诗意
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xiè
三、借注释
明诗意

:任凭。

:你。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xiè
【注释】
三、借注释
明诗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拟人
竹子的全貌
竹子根部的特写
扎根在岩石的缝隙之中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三、借注释
明诗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傲然挺立,坚韧刚劲。

四、品意境
悟诗情
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欠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欠条一把大火烧掉。因此而被罢官,从此他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四、品意境
悟诗情
郑燮又叫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他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竹石》,目的就是托竹石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四、品意境
悟诗情
比较异同
体会写法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比较异同
体会写法
《马诗》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抱负,《石灰吟》表达了诗人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竹石》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三首都是咏物诗,在表达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不同点是赞颂的事物不同,诗人借以表达的情感也就有所不同。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竹石》。
2.收集运用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方法的诗歌,
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一)教材要体现国家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党的认同,体现立德树人从娃娃抓起。
(二)体现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
(三)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三个学科教材统编是大趋势。
(四)“一标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力图起到示范作用。
二、“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提倡全民阅读,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研结合。
(四)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一)选文创新:课文总数减少,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
(二)单元结构创新——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制,综合性更强。
(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四)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新教材注重了六个意识。
1、国家意识。
2、目标意识。
3、文体意识,非常突出文学素养的培养。
4、读书意识。
5、主体意识。
6、科研意识。
小结:好教,但教好不易。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