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谏逐客书
与妻书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明确重点词语的读音,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学习文章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学习两篇文章中铺陈等修辞格的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谏逐客书》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理解《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感受气势奔放的说理或抒情,学习古今文人斐然的文采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李斯的进谏方式,从古代谋士谋生存的进谏方式中学习说话之道;力图将《与妻书》的思想内涵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与理解,学习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谏逐客书》所用的进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品味《与妻书》语言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了解林觉民的短暂的生平,从中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引发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以期对学生思维训导的辨证性与立体感的诉求与达成。
教学方法
演读法、合作探究法、归纳点拨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
一、群文总结
《谏逐客书》和《与妻书》均题为“书”,却是不同的文体,前者为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后者为传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对象不同,目的各异,请说说二者在态度、语气、表达方式、语体选择上的差异。
奏疏一类公文,往往针对具体政事阐发观点,务求实效,因而要精心构思,巧秒措辞,选取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李斯作《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历数亲过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秦王,文章铺张扬厉,气势雄军,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
亲友之间的书信,往往不事营构,自由排写,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林觉民作《与妻书》,与妻诀别,倾诉衷肠,一面表运对妻子的至爱,或直抒胸臆,或随忆往昔,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晓以国家大义,时时作解释和安慰,“吾爱至汝”的深情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排啊,又充满浩然正气。
二、落实任务
1.仿写名篇——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联系实际,针对某种不良社会现象,仿写《谏逐客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期改观;或仿写《与妻书》,送给你最敬爱的人。
2.建立班级读书会——百家争鸣。
形式:班级团体读书交流,可诵读、可演读,形式自由。
内容:搜集的书信体文章或自己仿写的文章。
读完后,老师点评诵读情况,总结古今书信的演变。
3.小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性格特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追求。但无论是处于哪个时代的少年人,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崇尚青春,都富于理想,都钟情于浪漫、高尚的幻梦。希望同学们能充分认识到时代精神的伟大力量,树立起正确的时代价值观。
(本课教学设计:郭慧)
综合学习活动
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探究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更深层次的了解当代青年的使命,明悟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树立起积极健康的时代价值观。
活动主题
走好每一代人的长征路。
活动内容
1.在本单元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拓宽阅读范围,欣赏红色革命文化系列书
籍,并学会与当下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理解革命精神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定位。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英雄情怀”主题演讲比赛,讨论英雄精神在当今
时代中的重要性。
3.通过群文的比较阅读,理解古代劝谏文化的内涵,并思索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策略。
活动时间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一:“红色革命”好书(作品)推荐会
活动方案:
1.从自己对红色革命系列书籍的理解,向同学们推荐作品,要求撰写推荐语,
写作语言要求简洁有力,能吸引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书籍推荐电子海报,并进行全班评价展示,评选出优秀作品。
红色革命系列书籍经典书目推荐:《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青春之歌》
、《林海雪原》、《三家巷》、《创业史》(第一部)、《红岩》、《铁道游击队》、《抉择》、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语写作示例: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推荐语:
生命的绽放总是在充满泥泞的道路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对保尔·柯察金成长经历的叙述,生动地描述了以保尔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历经艰辛的生活、战争的烽火以及战后建设的一系列磨炼,终于被锻造成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曲折过程,逼真地再现了苏联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青一代的精神风貌。这也是一部作者的自传,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充满泥泞的道路中完成了个人的蜕变,实现了个人在时代中的价值,留下了不朽的战斗精神。
活动二:“英雄情怀”班级主题研讨会及演讲比赛
活动方案:
1.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精神的讲话稿,探究当下时代需要怎样的英雄精神。
2.结合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进一步交流探讨英雄情怀对当今时代的重要性。
3.以小组为单位,推荐1-2名代表参加班级主题演讲比赛,并邀请年级语文教师担任评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相关资料推荐:
习近平关于英雄精神的语录: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
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每一方纪念碑,每一座烈士墓,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赋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先烈不容亵渎,英雄不能忘却。每一位英烈都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永恒,他们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思想感情,标注着民族精神的高地
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英雄群体、英雄人物。让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我们就能不断激发前行力量。
活动三:“抱负与使命”主题写作班报专刊创作
活动方案:
1.以本单元的文本学习为前提,举办班级“抱负和使命”主题写作活动。
2.评选出优秀作品,并以此为蓝本设计主题班报,刊印全班。
3.以小组为单位,向学校推荐展示本班班级主题报刊,并以此为机会宣讲“抱负与使命”精神,强化本单元学习任务的实践效果。
活动四:“古代劝谏文化”群文阅读系列活动
活动方案:
1.群文阅读篇目:《谏迎佛骨表》(韩愈)、《七谏》(东方朔)、《上书谏猎》(司马相如)、《与高司谏书》(欧阳修)、《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群文阅读任务布置:
通过以上6篇群文阅读,梳理出古代劝谏文体的写作特征并与本单元
的篇目《谏逐客书》进行横向比较,
阅读完成之后,完成不少于1000字的阅读体会,阅读体会中必须体现
出劝谏精神在当下社会中的实践途径。
2.从群文阅读篇目中选取一篇,以小组为单位举办阅读分享会活动。
3.通过群文阅读,制作出关于古代劝谏文化的电子海报,并进行全班展示评
比。
阅读分享讲稿示例:
欧阳修以一腔内力铿然写下的这封《与高司谏书》,字里行间彰显的都是仁人志士嫉恶如仇,且敢为事言、敢为义言的原则,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来所秉持的基本操守。如果细读这封极具逻辑性的“骂人”信,我们不得不佩服,日后成为一代文豪的欧阳修,居然能把发怒整成一种艺术。
信文一开始,欧阳修先讲自己对高若讷的认识过程。欧阳修以他对高若讷的耳闻传言展开叙事,写出他的“三疑”。一疑其文名不彰,“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其人虽列进士及第榜,但在欧阳修眼里,不过默默无闻辈。二疑其品节问题。欧阳修坦言他从朋友那里对高若讷的了解,是“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到这里,欧阳修提出了他疑惑的论据,“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司谏位的高若讷,却“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岂可不疑?三疑自己的判断近乎有误,几乎已认定高若讷为人人可敬的真君子了。因为他“侃然正色”“无一谬说”的表现,欧阳修虽有疑虑,但内心已倾向于认为高若讷是真君子了。14年里而存“三疑”,欧阳修铺叙不可谓不丰厚曲折,然而笔触一转,他又说:“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这一结论是经过“三疑”步步为营的推论得出来的,极为果断有力。
为进一步证明高若讷是“非君子”的论断,欧阳修讲完道理摆事实,又以对人情的洞见,充分揭露高若讷是“君子之贼”。作为司谏他首对范仲淹无辜被贬谪一事不辨是非,跟着大家诋毁的行为无非是文过饰非、掩饰自己的恶劣勾当,所以纯系“君子之贼”。
这还不够,欧阳修拿出更有力的“历史”证据,谴责高若讷“罪在默默尔”。文中先以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两难推理,论证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若讷的“默默”都是失职。再引用史实,说明贤与不贤自有公论,世人是不可欺的。而高若讷“又欲欺今人”、又欲“欺后世”,作为谏官这样“行道”,必将落得“他日为朝廷羞”的可耻下场。最后欧阳修以安道、师鲁的直言敢谏与高若讷的“默默”作比较,痛斥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转载自中国成语大会)11
谏逐客书
与妻书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明确重点词语的读音,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学习文章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学习两篇文章中铺陈等修辞格的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谏逐客书》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理解《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感受气势奔放的说理或抒情,学习古今文人斐然的文采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李斯的进谏方式,从古代谋士谋生存的进谏方式中学习说话之道;力图将《与妻书》的思想内涵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与理解,学习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谏逐客书》所用的进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品味《与妻书》语言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了解林觉民的短暂的生平,从中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引发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以期对学生思维训导的辨证性与立体感的诉求与达成。
教学方法
演读法、合作探究法、归纳点拨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读识人
1.齐读诗歌。
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
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
这首诗歌描写的是谁?(李斯)
2.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3.写作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4.文体知识。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谏逐客书》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听读识文
1.播放朗读音频,要求画出生字新词,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
2.难字读音。
鄢yān
施yì
穰ráng
鼍tuó
駃騠juétí
缪mù
蹇jiǎn
珥ěr
缟gǎo
窈窕yǎo
tiǎo
瓮wèng
郢
yǐng
缶fǒu
髀bì
赍jī
雠chóu
3.概括文章的大体意思。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章以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4.朗读课文。
指名3个同学分任务朗读,其他同学评议,老师及时点评并总结朗读技巧。
三、演读明意
1.分配任务。
⑴全班分为三个大组,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3-5人为一小组,自由组合。
⑵具体任务:第一大组分析研讨第一段,第二大组分析研讨第二段,第三大组分析研讨第三、四段。
⑶要求:第一步,用演读方式朗诵(每组研究出认为最好的演读形式,小组成员都要参与);第二步,点出该段中的关键字词句(其中一人);第三步,翻译(其中一人)。
2.演读展示。
第一大组
⑴演读。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人读得比较坚定)昔缪公求士……遂霸西戎。(一人读得比较诚恳)孝公用商鞅之法……皆以客之功。(一人读得比较诚恳)由此观之……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齐读,读得比较坚定)?
⑵关键字词句。
窃:私下。自谦之辞。
过:错误。
来:招徕。
西、东:名词作状语,在西面、在东面。
产:生,出生。
并:吞并。
移、易:改变。
乐用:乐于为国效力。
举:攻取、攻克、占领。
治强:安定强盛。
殷:多,众多。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
从:同“纵”,合纵。
施:蔓延,延续。
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私门:贵族豪门。
负:辜负,对不起。
向:假使,倘若。
内:同“纳”,接纳。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状语后置。
⑶翻译。
第二大组
⑴演读。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何也?(一人读出疑问语气)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一人读出叹息语气)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若是者何也?(一人读出疑问语气)快意当前……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一人读出叹息语气)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齐读读出肯定语气)?
⑵关键字词句。
致:达,得。
服:佩带。
说:通“悦”,喜悦,喜爱。
宛:宛转,缠绕。
傅:附着,镶嵌。
所以:用来……的。
下陈:堂下,指宫女、珍宝摆放之处。
佳:美好,美丽。
冶:妖冶,艳丽。
搏:击打,拍打。
适观:适于观赏。
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判断句。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表否定的判断句。
⑶翻译。
第三大组
⑴演读。
臣闻地广者粟多……故能明其德。(一人读出肯定语气)是以地无四方……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一人读出感叹语气)
夫物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一人读出肯定语气)今逐客以资敌国……不可得也。(一人读出坚定语气)?
⑵关键字词句。
让:辞让,拒绝。
明:使(功德)彰明。
择:通“释”,舍弃,抛弃。
却:推却,拒绝。
资:资助,供给。
业:从业,从事,事奉。
益:增益,增多。
资:资助。
损:减少。
雠,通“仇”,仇敌。
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⑶翻译。
四、研读明技
1.本文是奏议,属议论文,而且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作用?
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方式和作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自己的观点。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3.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按理接下来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
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
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
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
用客。
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
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4.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
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
悦之。
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那是什么样的态度?
去、逐。
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5.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6.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7.小结文章论证的层次(把中心论点看成单独的一段的话,文章共五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引论部分
第2、3、4段:进行分析论证。
本论部分
第2、3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
摆事实
第4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
讲道理
第5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 结论部分
五、拓读明理
1.后人对李斯文章的评价。
刘勰的《文心雕龙》:秦皇铭岱,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
2.试以本文为例,说说李斯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大量运用铺陈、对偶、排比等修辞。?
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2、3段。第2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第3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2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3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
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2.结合《谏逐客书》的论证,你对当今社会的人才观有怎样的认识?
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句话对你的“处事待人之道和求知发展之道”有什么启示?
六、课后练习
1.运用事实论证、类比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写一篇议论文。
2.阅读《史记》。
附
板书设计11
谏逐客书
与妻书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明确重点词语的读音,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学习文章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学习两篇文章中铺陈等修辞格的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谏逐客书》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理解《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感受气势奔放的说理或抒情,学习古今文人斐然的文采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李斯的进谏方式,从古代谋士谋生存的进谏方式中学习说话之道;力图将《与妻书》的思想内涵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与理解,学习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谏逐客书》所用的进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品味《与妻书》语言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了解林觉民的短暂的生平,从中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引发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以期对学生思维训导的辨证性与立体感的诉求与达成。
教学方法
演读法、合作探究法、归纳点拨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明人
1.导入课题。
播放童安格歌曲《诀别,真爱是谁》片段(演唱视频)
难舍弃
思国心情∕灯欲尽
独锁千愁万绪……方寸心
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欲知歌曲的创作背景,得从林觉民的《与妻书》说起。
2.人物简介。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3?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毕业后到日本留学。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林觉民受命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并且要运送炸药赴粤。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林觉民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3.写作背景。
这封信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夜里写的。陈意映,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封信,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为了安慰她,也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过继的办法,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过继给陈意映,取名叫林暖苏。林暖苏多少慰藉了陈意映悲伤的心,几个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间,取名仲新。但由于陈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陈意映去世后,林仲新由祖父抚养。
二、听读明事
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画出生字新词,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注意读音。
卿(qīng) 晤(wù) 彀(gòu)
恸(tòng)
婉(wǎn)
嗟(jiē)
虐(nüè)
称心快意(chèn)
必不能禁(jīn)
使之肖我(xiào)
依依旁汝也(bàng)
念六夜四鼓(gǔ?)
3.理清课文内容。
⑴“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说明这是一封什么信?
明确:诀别信。
⑵写信的缘由是什么?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因此,第一段内容就交代了写信缘由及作者献身救国、至爱妻子的深情。
⑶从第一段看得出来,作者是很爱他妻子的,既然爱他的妻子,那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去死而不是选择和他妻子厮守终身呢?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从第二段找出作者选择为革命而死原因的句子。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⑷“汝忆否”说明作者的思绪由现实回到了过去。那么,作者回忆了几件事
情,这些事件具体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给回忆的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找出表示回忆的“忆”字,作者提到了几个“忆”。
提到了三次“忆”: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写了三件事情:生死之论;月夜诉衷情﹙有首歌叫“玫瑰情话”,这里可以篡改成“月夜的梅花情话”,多么的浪漫,多么的富有诗意,多么的温馨动人,多么的迷人心醉啊!﹚;醉酒解痛。
⑸作者回忆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表达对妻子眷恋之深,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⑹作者对妻子非常眷恋,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可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
他们能够相守以死吗?作者能够做到不问世事,只顾自己吗?找出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进行说明。
不能。所以作者才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⑺接下来写了对妻子的叮嘱,叮嘱什么?
希望妻子将遗腹子养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
所以这三四两段就是在写回忆过去和对妻子的叮嘱,表达对妻子的挚爱。
⑻最后两段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舍汝而死”的衷肠。
4.小结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
第二部分(2~4):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
第三部分(5~6):再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以及“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哀痛。
三、诵读释疑
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读准字音,划分正确停顿;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2.点3名同学互相配合朗诵课文,师生共同修正,如语音、句读等。
3.学生交流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有争议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4.老师强调字词句。
⑴竟书
率性
模拟
汝体吾此心
汝其勿悲
而亦无辞相答
适冬之望日前后吾
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抑汝能之乎汝
幸而偶我
⑵特别提醒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辛亥年,1911年。
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⑶特别提醒文中文中所用典故及含义。
用典:司马青衫、太上忘情、望眼欲穿、骨化为石、破镜重圆
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四、研读明技
问题: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1、5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3段基本上是记叙,2、4、6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五、演读感情
1.《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还是一首正气歌?
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
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它也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2.总结。
贯穿全文的一个“情”字: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主题:个人幸福、全民幸福
儿女之情、革命豪情
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
(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3.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感情,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想林觉民写信时想象到妻子读信的感受,把二人的异地心灵对话写出来,并有感情的演读出来。
4.播放示范演读视频。
《与妻书》朗诵(改写)
(配音)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年仅24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A.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B.觉民,天色晚了,你还没回来,我的爱人,你在哪?依新睡了,梦里轻声唤着爹爹……觉民,回家呀……
A.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字,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世间一个人,你读这封信时,我已成为阴间的鬼……这些日子,爱恨交杂的思绪跟你依依不舍的眷恋,像利爪一样猛烈撕扯着我的心,眼泪混合着笔墨,伴着心中波涛翻滚的怅然,好几次都想搁笔,但又恐怕你不能体谅我的心思,怕你怪我弃你而去……
B.我想在信中找回我的思念,然而读到的却是悲凉凄怆的诀别,你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使我相信刹那也是永恒。
A.意映卿卿你知道吗?自从与你相识,我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而当今世道,遍地血雨腥风,百姓颠沛流离,国土连年沦丧,真正幸福美满的有几家……
B.你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爱我,也希望天下人都能爱其所爱,我明白,也愿意把天下人当做亲人来对待,可就是不能承受失去你的悲痛……
A.可国家危在旦夕,大丈夫当以死报国!倘若我死能激励四万万同胞奋勇而起,我神州大地定会雷震九霄,我中华民族定能乾坤再造,我虽死而由生啊!
B.觉民,还记得吗?四年前,你从日本留学回来我对你说:今后若要远行,一定带上我!天涯海角,卿愿随君行!
A.我记得……也答应了……
B.可你毕竟是林觉民,十三岁就写下“少年不忘万户侯”的林觉民,这次回来,你只说日本的学校放樱花假,可你形色匆忙,我知道,你一定有许多话对我说,然而每每四目相对你都欲言又止,好几次我从……
A.这次不比从前,我将要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纵然有千般理由万般感慨,又怎么忍心对你坦言,况且你有孕在身我不能常伴左右已经深感歉疚,又怎么忍心让你为我担忧???舍身取义我没有遗憾,为国捐躯我万死不辞!革命成功与否自有同志们继续奋斗!唯独你婆娑的泪眼,叫我肝肠寸断……
B.觉民,我有幸嫁给你又为什么生在今天的中国……
A.我有幸娶到你,又为什么生在今天的中国……依新五岁了,转眼长大成人,好好教导他,让他像我。你腹中怀的,我猜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温暖,贤淑……
B.也可能是男孩,我把他和依新一起培养成有相同志向的人。
A.那我们家今后会很清贫……
B.我从来就不怕清贫!在战争的炮火中辗转流离也好,在政权的更迭中仓皇度日也罢,只要还能见到你!
A.来生吧,我向来不相信这世上有鬼,现在却希望真的有鬼。还记不记得我对你说过,与其我死在你前面,还不如你比我先死.
B.你是说,凭我纤弱的身体和细腻的感情,一定无法承受失去你的悲痛?
A.所以我说宁愿你先死去,让我来忍受一切的痛苦!谁知,到底还是我先你而去……我爱你!然而天下重任使我不能继续拥有爱你的权利!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字……
B.我的名字,充满着你的爱恋,千百年后,我也无怨。
A.我的眼里,充满了你的泪水,千百年后,我也无怨!意映卿卿,我爱你……
B.觉民,天亮了……
六、拓读明理
1.请你用熟悉的诗句赞美林觉民,并为他写一则墓志铭。
沧桑不掩英雄气,犹记当年诛寇时。多情不必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
墓志铭示例:这位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舍个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命豪情英雄志坚。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烽火泪滴尽相思,方寸心只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一曲爱的壮歌动天地。忠诚革命的大英雄!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2.播放齐豫演唱的歌曲《觉﹙遥寄林觉民﹚》(演唱视频)(以陈意映的口吻而作的)。
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即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3.后记。
林觉民是林徽因的亲叔叔,林觉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
林觉民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桥巷17号。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
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