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说“木叶”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读文本,梳理脉络;辨析“树叶”“木叶”“落叶”等语言表达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理解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把握其意蕴,进而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途径。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树叶”“木叶”“落叶”等在艺术领域的差别,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进而把握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燃情木叶,激趣导新
师生同吟杜甫七律之冠《登高》。?
??
想象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的画面。
老杜登高仰望,但见漫天落叶萧萧下,滚滚长江东逝水,不由感慨万端。
由此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何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还是有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为我们解开这一悬疑吧。
二、感知木叶,提要钩玄
1.知人论世。
林庚,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季羡林等人并称清华园“四剑客”。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年事已高的先生决意退出讲坛,为学生最后一次讲屈原和李白。开讲那日,名流如云,燕园为之拥塞。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了一首诗,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出神入化。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和诗仙神奇般地复活了。一堂课下来,听者皆感慨:诗歌竟然可以讲到如此境界!
2.速读精思。?
(1)正音释义。
袅袅(niǎo)
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
涔阳(cén)
窸窣(xī
sū)
言荃(quán)
照浦(pǔ)
初读文本,批注存疑。
逐段标出序号,划出段中古诗句。
存疑1
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做意象吗?
有的是“木叶”,有的用“叶”,有的是“落木”,有的是“树”。
存疑2
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
“木”字。
存疑3从课文看,“木”与“树”含意有别,你从中悟出什么?
(3)分组讨论,提取整合体现行文脉络的疑问句。
提炼各段关键句,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第一部分(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
(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
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三部分(7)“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3.授之以渔。
本文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文化随笔,篇幅很长,引用诗词颇多。不妨运用教材所说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三、美品木叶,知微见著
1.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文题《说“木叶”》明确本文讨论的中心是“木叶”,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
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过渡:一般来说,“木叶”可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2.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
“树叶”与“木叶”的差别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快速浏览第3、4段,筛选有效信息,目标达成。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归纳要点。
“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本身含有落叶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
“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快速浏览第5、6段)
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不仅强调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朗读第六段,归纳要点。
第一句:“木”让我们想起树干,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三句:“木”可能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而不是湿润的。
第五句:“木”普遍潜在的暗示左右这一形象。“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过渡:“木叶”一词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古代诗人特别钟爱“木叶”一词,甚至推陈出新,运用“落木”一词。比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3)“木叶”与“落木”。
朗读第六段倒数三至六行,思考整合。
“木叶”属于风而不是雨,属于爽朗晴空而不是沉沉阴天,这是清秋的典型性格。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把“叶”字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下结论——“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四、探究木叶,融会贯通
1.合作探究。
探究一
试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的不同。
将“木”与“树”相比较,突出各自特征。“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给人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探究二
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探究三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不是。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探究四
文中大量引用古代诗句,作用何在?
①引出话题;②用以例证;③增添文化意味。
探究五
古代诗歌使用“落木”而不用“木叶”,比起“木叶”,“落木”又有什么暗示
性的信息呢?
(1)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愁绪,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写“秋”,莫过于叶子凋零的树木。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
(2)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古代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但杜甫在《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却使用“落木”而不用“木叶”,比起“木叶”,“落木”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字的绵密之意,意境更显空阔,生动地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3)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在概念上相差无几的词语,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诗歌语言运用上的暗示性问题,更是看到了诗歌语言独特的魅力,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与博大精深,也为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所折服。
探究六
诗人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初探。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全宋词》中约91处。
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①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
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②“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③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2.融会贯通。
活动一
预设:赏“柳”诗?品柳之意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活动二
预设:感知下列诗句,请辨别“青”与
“绿”意味的不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绿”指具体的现实世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多样统一的典范。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而松树因此被一律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解说呢?
木——空阔?黄色???
树——饱满?绿色
梅——高洁?坚贞
柳——柔美?依恋?
活动三
即兴口占,徜徉诗海。
读诗可获得心灵的抚慰,写诗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根据木叶形象,老师即兴赋诗一首,与同学们分享。配乐诗朗诵《听见叶落的声音》。
傍晚,天灰蒙蒙的,像个委屈的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
秋夜,眼帘紧闭,在她微微的鼾声中,我听见,一片叶落的声音;
清晨,窗子微合间,溜进一丝泥土的气息,我看见,一地斑斓;
原来,银杏与红枫,相约在昨夜,悄悄和秋天见了个面。?????
3.课堂总结。
我国古代的诗歌可谓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其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我们应该像林庚先生那样,勤于钻研,探究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也应该像林庚先生那样,将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这样,方能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参悟蕴藏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感受诗歌的魅力。
五、涵泳木叶,迁移拓展
1.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及情感特征。
2.仿照下面的句式,改变地点和内容,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要有古诗中关于“月”的句子)。
示例:我梦想,坐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3.
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感彩。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的精妙语言。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方法,任选一个意象,进行体味赏析。
示例:
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
街小雨润如酥?
?
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
?
月
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小/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
?杜鹃
杜鹃夜半犹啼血/杜鹃枝上杜鹃啼/望帝春心托杜鹃?
4.研究性学习(任选一题)。
(1)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2)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