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5 14: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内容
精读示范,师生合作探究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人物的个性和志趣,学会从人物对话中比较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生赏析文章对孔子师徒语气、表情、动作的精彩描写;想象品味“沂水春风图”所传达的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生从“吾与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联系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人物的个性和志趣,学会从人物对话中比较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从“吾与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话《论语》
1.导入新课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观点的一部儒家经典。古人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初中时我们曾学习了《论语》十二章,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也是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了解、探究儒家思想。
2.文学常识
(1)孔子其人
孔子(前
551
年~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年轻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2)《论语》其书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文章题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侍坐”意即“在尊长旁边陪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年龄不同,性格也各有差异。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当时约51岁。子路很勇敢,63岁时是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79年),卫国发生内乱,孔悝被劫持,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
在混战中被杀。
曾晳,名点,字皙,即文中的“点”当时约39岁。他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后人尊称为“曾子”。平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就是曾参所著。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当时约31岁。冉有身怀治国才能。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问孔子:“冉有可以从政吗?”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不可以的?”季康子就请冉有辅佐自己。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即文中的“赤”,当时约18岁。据《论语》记载,他衣冠整齐,生活从来不马虎,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擅长辞令,应对得体。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可做一个很好的外交官。
二、初读文章通大意
1.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或录音)范读一遍课文,听的过程中用红笔将生僻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本上。
特别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曾晳(xī)???
哂(shěn)???舞雩(yú)????铿(kēng)尔
小相(xiàng)??比(bì)及???冠(guàn)者???喟(kuì)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文中哪句话提示了全文的内容?
(1)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2)提示信息:
①“亦各言其志也!”(第10段)
②“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第14段)
3.小组讨论: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1)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询问学生的志向。——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第2—12段):写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述说自己的志向以及孔子的态度。——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第13—16段):写孔子对四人志向的评价。——孔子评志
(2)小结:询问志向——述说志向——评价志向,全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层次清晰,主旨鲜明,这是本文的写作技巧之一。
三、小组合作解文句
1.小组合作,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或者。
【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正道,指是非准则。
【与】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语气助词。
【乎】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明确: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尔】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明确: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词类活用】
(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2.小组合作,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引导: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忌不自信。
(3)何厌之有?
(4)何陋之有?
小结:宾语前置的三中类型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四、角色朗读评人物
1.分角色朗诵课文: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六组,其中五组学生分别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和孔子,剩余一组学生进行观察评价。
2.进入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上台表演。表演时可将每个角色的话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用白话文的方式叙述。
3.表演过后,第六组同学对前五组同学的表现分别作出评价,从内容和表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如:翻译是否到位准确,表演时每个角色的情绪是否到位等。
4.针对刚刚的表演自由讨论:四人的志向分别是什么?性格又分别有哪些特征?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并按照他们发言的顺序评价。
(1)子路: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
依据: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2)冉有: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依据: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依据: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道:“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依据: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的态度。
五、品读评志解孔子
1.孔子在听完弟子言志后,分别给予了怎样的反应?小组讨论,由扮演孔子的小组作答,其他小组补充。
(1)对子路:哂之。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以笑代责,既是善意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从中能看到孔子对学生怎么样呢?(爱护、尊重)
(2)对冉有:叹之。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才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为何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所以,孔子虽然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其是不满意的。
(3)对公西华:惜之。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
(4)对曾皙:与之。曾点的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是一个人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
2.思考探究:从表面上看曾皙并没有从正面回答志向的问题,只是描绘了一幅和谐融洽的春乐图,可孔子却“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单单赞同曾皙的回答呢?(提供背景资料,师生共同讨论)
明确:
(1)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为国以礼”。曾点的志向突显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因此,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1)作为人师,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弟子。这虽然是一次日常谈话,但他却利用这样一个气氛非常和谐愉快、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志向,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的教育。
(2)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
六、效法前贤树己志
1.课文总结
每一个人物,风采不同,子路的直率,冉有的谨慎,公西华的少年风采,曾皙的洒脱、孔子的睿智。这些,都隐含在他们的“言”和“行”里,听言,能知其心,观行,能晓其人。在他们的各不相同中,我们又读到了很多共同的东西。无论是风华正茂的公西华,还是年过半百的子路;无论是谨小慎微的冉有,还是潇洒出尘的曾皙,他们怀揣的都是一颗滚烫的救世之心,怀揣的是重构人间秩序的政治理想,他们永远热情洋溢,并随时准备启程去为自己的理想奔忙。他们胸怀天下,他们希望强国富民、天下大治;他们的理想,不是一己的显达,不是一己的安稳。正是他们,开启了中国读书人兼济天下的追寻之路。
2.课后作业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志向。纵观古今,很多仁人志士都曾在年轻时候立下过志向,比如:杜甫心存“致君尧舜上”的志向,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袁隆平立志让全球无冻馁之人……那么你的志向是什么?请同学们写一写自己的志向。下一节课,我们也像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样,“言志、评志”。
3.课堂总结
美国作家威尔·杜兰特曾经说过:我很羡慕中国的儒生——他们被要求记住孔子的每一句话,因为我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深刻而精当。有时我认为如果这些格言在我记忆中沉淀20年,我或许会变得心态平和、举止庄重、思绪沉稳、个性深沉、彬彬有礼,这些我能在中国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找到。(《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今天我们读《论语》,就是要让儒家思想文化沉淀到你的记忆里,在三年、五年或八年之后,人们将告诉你:你的骨子里流淌着心态平和、彬彬有礼的中国智慧;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既积极奋斗、努力进取,又能怀有顺其自然的平和心态,让自己活得从容而坦荡。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