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课后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咀嚼(jué) 篱笆(bɑ) 呜咽(yiè) 惊惶(huánɡ)
B.酣然(hān) 骨碌(lu) 澎湃(pénɡ)峭壁(qiào)
C.矗立(chù) 逾越(yú) 点缀(zhuì)搀扶(chān)
D.攀谈(pān) 畏惧(jù)疲倦(juàn)捉摸(zhuō)
2.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
A.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浑身紧张( )
B.不可捉摸 故弄玄虚 刺入饥骨 苛捐杂税( )
C.杀生成仁 勇敢无畏 大显身手 歪风邪气( )
D.美好景致 大义凛然 寒风凛洌 扶危济困( )
3.分析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
(1)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不准:__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
4.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
A.景观B.壮观C.奇观D.景象
5.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B.快速奔跑,勇敢抢断,巧妙传接,如此高超的球技,实在叫人眼花缭乱,扼腕叹息。
C.虽然正是初夏,各厂商对饮料消费市场早已虎视眈眈。
D.参加招聘的人太多,他本不抱希望,接到录用通知时,他高兴得泪如泉涌。
6.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a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___________
b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___________
c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___________
d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___________
7.班级开展以“我看长征”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活动展】请为这次综合实践设计两个活动,写出名称即可。
活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苑】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
材料:长征途中有那么多的人员伤亡,光湘江战役就牺牲了五万多名官兵,后来在爬雪山过草地的过程中还有大批战士倒下,但到最后还有这么多人。这就说明在长征途中有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地、自觉地加入到红军当中来,也充分体现了广大老百姓对我们党与红军的信任与支持。长征路上一共找了2800多位向导,如果没有他们,长征路会更艰苦更漫长,付出的牺牲也会更大。正是“一切为了群众”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红军顺利渡过大渡河,打破了蒋介石妄图让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妄想。
(3)【解词义】理解下列句中“长征”的含义。
在一些地方,公权力被各个单位、部门肢解瓜分,异化为彰显部门权力、谋取部门利益最大的工具,滋生出大量腐败现象。譬如,一些跨国企业想在国内发展但却要盖百余公章就是该问题的鲜明体现。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审批如长征”窘境的出现呢?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半夜里,忽然醒来……抢了一碗就吃”,回答问题。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2.“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这句话写出了怎样的山势?这样写能表现红军的什么精神?
3.选文第一段写景,作者调动了人的哪几种感觉来描写?请分别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4.如何理解“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一句中“抢”的内在含义?
5.学了本文之后,对照你自己,谈谈红军战士身上哪种人格精神最能吸引你、打动你。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后一根皮带
①走进成都军区某红军团4连的荣誉室,一张黑白照片格外醒目,照片里仅有一条被截去一段的老式牛皮皮带,皮带背面烙有“长征记”3个字。这条皮带的主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4团8连(今成都军区某红军团4连)战士周国才。但就是这样一条皮带,真实见证了那段艰辛而充满希望的岁月。
②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甘孜胜利会师。7月初,红四方面军开始第3次穿越莽莽草地北上。
③这片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连接地段,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红军战士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饥饿。过草地前,尽管全军上下想尽一切办法筹粮,但由于这次行军比前两次路途远,时间长,粮食严重短缺。刚进入草地时,每人每天还有3两青稞面,但不久部队就陷入断粮的绝境。草地荒无人烟,行军途中又无处补给,剩下的路程只好挖野菜、嚼草根,有的战士甚至从牛粪里捡食牛没有消化的粮粒,而有的战士则因误食毒菜、毒草不幸中毒身亡。
④然而野菜、草根毕竟不顶饥饿,有的红军战士便想到了吃牛皮腰带,他们还据此创作了一首《牛皮腰带歌》: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⑤红军战士周国才当时只有14岁,他所在的班原有14名战士,可到达草地时就只剩下7个人了。进入草地不久,他们班的干粮就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到后来连野菜也找不着了,他们只好开始吃枪带和鞋上的皮子。可这些东西也没坚持多久就被吃光了,于是大家解下自己的皮带煮着吃。当6位战士的皮带吃完后,大家对周国才说:“该吃你的了。”战友们都知道,周国才的这条皮带是1934年红军在任合场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周国才实在舍不得吃掉自己的心爱之物,可为了抵抗饥饿,挽救全班战友的生命,他只得将自己的皮带贡献了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细细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国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当皮带第一个眼儿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哭着恳求战友说:“我不吃了,同志们,我们把它留着作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就这样,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吃剩的半截皮带保留了下来。
⑥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周国才的6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胜利到达了延安。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1975年,周国才将这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赠给国家,后由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1.本文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2.第④段引用《牛皮腰带歌》,有何作用?
3.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这吃剩的半截皮带被收藏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假如要你给这“最后一根皮带”写一段简介,你会怎么写?
参考答案
一、1.A项中“呜咽”中的“咽”正确读音应为“yè”。
2.A.崖B.肌C.身D.冽
3.(1)“不准”态度严厉,来不得半点含糊,充分表现红军的严明纪律。
(2)“鼓”含有战胜自身某些弱点,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4.CA.景观:泛指自然景色,景象。B.壮观:雄奇伟观的事物或风景。C.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D景象:指景色;情景。根据句意,强调罕见,而且饱含赞叹之情,所以选C.
5.C
6.拟人|比喻|对比|比喻、拟人、排比
7.(1)示例:“弘扬长征精神”演讲比赛 老红军故事会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指挥;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抗争到底;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红军的信任与支持。
(3)比喻审批过程的漫长。
二、(一)1.描述了红军战士露宿山谷的所见所闻。
2.写出了险峻的山势。这样写能表现红军身处险境却能镇定自若的乐观主义精神。
3.视觉:“天上闪烁……宝石”“黑的山峰……一口井”,写山高;听觉:“耳朵里有……在澎湃”,写幽静;触觉:“才觉得寒气……打着颤”,写寒冷。
4.“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是为了说明红军战士吃饭速度快。“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5.(示例):红军战士身上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督促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二)1.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2.红军战士身处险境,无物可吃,“吃牛皮腰带”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神态、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处境,舍不得吃“皮带”,更令人心酸。
4.示例:这是一根不同寻常的皮带,它是一根吃剩的半截皮带,是红军战士过草地时,忍饥挨饿保留下来的,皮带背面“长征记”3个字,真实见证了那段艰辛而充满希望的岁月。
15.示例:早晨起来,一股带有成熟果实味的新鲜空气沁人心脾,是那样的爽适和舒畅。向村中眺望,每家屋顶上炊烟袅袅,灰白色的烟气和晨雾融合在一起,飘飘荡荡,盘旋升腾,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放眼村外,庄稼黄灿灿、赤橙橙的,累累的果实挂满秋夜播种下的晶莹透亮的露珠,在霞光照耀下,珠光闪闪,果实更显得饱满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