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9课 对外开放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1.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时间、地点、内容与意义。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知道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知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快速阅读、查找、识图和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训练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广州、厦门等在中国近代史上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在现代史上被开放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从而树立努力学习,建设国家的远大理想。
毛泽东
邓小平
导入新知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2、决定画“圈”的目的是什么?
3、“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
合作探究
3、“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
1、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圈”是指:划出四个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2、决定画“圈”的目的是什么?
画圈的目的是划出一块“试验田”,在这个“试验田”里用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方法来“耕种”,其实就是给予“试验田”(也就是特区)政策上更大的自由度,来寻找能让生产力更快更好发展的方法.这就是目的.
深圳
1979年的深圳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
厦漳泉三角区
珠江三角洲
全 方 位
多 层 次
宽 领 域
经济特区
内地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时间:2001年12月
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
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
间。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探究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980年,在广东和福建两省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大经济特区,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1984年开放了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起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并在开放城市开辟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大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步伐,沿海开放地带形成了。
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之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还开放了一些沿边城镇和内地省会城市。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 点
【探究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进一步成为世界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可以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也为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加快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有利于消除外国对我国的经济歧视政策。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归纳新知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城市改革 B.农村改革
C.国有企业改革 D.沿海地区开放
B
课堂练习
2、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指的是(? )
A.在深圳、珠海搞特区试点??????????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广州
C.建海南省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上海
A
3、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1.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主要强调了( )
A.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C.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B
课后练习
2.【2020?咸宁】在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提出利用自身优势,在沿海划出一些地方单独管理,设置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和贸易合作区,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这一“设想”后来成为现实,所划出的“一些地方”就是后来的( )
A.特别行政区 B.经济特区
C.民族自治区 D.沿海经济开放区
B
3.【2020?株洲】1984 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这句话概括了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 )
A.背景 B.条件 C.作用 D.格局
C
4.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D.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
D
5.那一刻应当铭记××实现了历史上的两大超越:从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省份,从封闭落后的国防前线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自此,中国首批五个经济特区全部诞生。××处应填写( )
A.深圳 B.珠海
C.海南 D.浦东
C
6.【2020?甘肃水平测试】1984年,我国将上海设为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设置上海浦东新区;2013年,又设立上海自贸区。据此可知,上海( )
A.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试验田
B.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入
C.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
D.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特区
B
7.阅读下面的“中国对外开放示意图”,对此图理解错误的是( )
A.对外开放率先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
C.开放沿江、内陆省会城市和沿边城市标志着开放深入内地
D.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D
8.下图是2000—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统计图。2001年以后,我国进出口总额出现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设置了4个经济特区
B.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
C.开放了5个沿江城市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9.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三个阶段。其中“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阶段始于( )
A.开放五口通商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经济特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4年1月26日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以国家给予的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进行现代化建设。
(1) 我国创建经济特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经济特区在资金筹集方面有何特殊性?
(2)邓小平同志的题词肯定了创立特区的正确性,请你说说为什么创立特区是正确的。
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由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等7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构成的对外开放地带。进入90年代,我国掀起对外开放的大潮。党和国家决定开放上海浦东,设置上海浦东开发区,使之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并以此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的新飞跃……我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20世纪90年代设立的上海浦东开发区,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并以此为龙头,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的新飞跃。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对外开放是由点到面一步步扩大的,请以上海浦东开发区的设立为例,说一说对外开放的扩大有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