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导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导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5 15:3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一、作者
1.鲁之君子。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2.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入周,观书于周史”,他根据鲁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为历史背景,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并参与编著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国语》,成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背景
1、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而历史上秦晋两国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2、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三、文化常识
1.《左传》
《左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史书常见的几种体例
(一)编年体:是一种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
(1)《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
(2)《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3)《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二)国别体:是一种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例。《国语》《战国策》等均采用这种体例。
(三)纪传体:是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记传为中心的史书体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直至《清史》的二十四史均采用这种体例。
3.古代爵位
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孟子·万章下》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都是被封爵的。
四、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氾南(  )    ②阙秦(  )
③逢孙(  )
④佚之狐(  )
⑤秦伯说(  )
⑥共其乏困(  )
⑦无能为也矣(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5)何厌之有?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②秦伯说,与郑人盟???????????
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①唯君图之??②子犯请击之??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臣之壮也?
(3)其
①君知其难也??
?
②吾其还也????
③以其无礼于晋????④失其所与,不知?????????????
(3)以
①敢以烦执事??
②以乱易整???③以其无礼于晋??
④越国以鄙远???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而
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
5.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现象。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行李之往来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敢以烦执事
(5)共其乏困
6.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晋军函陵????(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越国以鄙远???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邻之厚,君之薄也?????
7.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然郑亡??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6)夫晋,何厌之有????
(7)以其无礼于晋?
???????????????
8.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力挽狂澜的?
?
?
9.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
?
10.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者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么办?
?
?
?
【知识拓展】
“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
如“河”,古代仅指黄河,现在则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①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而今天的“病”指所有疾病。
②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
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是“到……地方”。
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④在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变。如“牺牲”,古义指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是名词,今义指为了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是动词。
(4)感彩变化
①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②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今是“听话”“安顺”之义。
③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含贬义。
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异容易造成古今异义。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在阅读文言文时,人们容易把古代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作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人”意为“那个人”,而现在是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
古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现象也容易造成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节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的复合词,其中有些在具体语境中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异同”偏在“同”。
[练习]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答:?
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答:?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答:?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答:?
⑤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答:?
⑥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