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课时同步训练: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在明朝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元朝著名杂剧家包括( )
①关汉卿 ②马致远 ③郑光祖 ④白朴 ⑤王实甫 ⑥苏轼 ⑦李清照 ⑧辛弃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⑤⑥⑦⑧ D.①⑥⑦⑧
2.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的某部著作被宋神宗御批“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著作是 ( )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3.瓦子和勾栏的产生,反映了宋代城市繁荣、人民生活日益丰富的状况。下列有关瓦子和勾栏的关系,表示正确的一组是 ( )
A B C D
4.《东京梦华录》里详细描述了“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的盛况。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杂剧、杂技、木偶戏等娱乐活动,亦在寺内出现。材料直接体现了宋代 ( )
①寺院建筑宏伟 ②商业贸易发达 ③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④生活奢侈腐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其中不包括 ( )
A.开封 B.临安 C.大都 D.洛阳
6.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与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资治通鉴》记述的历史起止时间位于图中哪一处 ( )
7.《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8.《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下面示意图中,哪一时段的史实在这两部史书中都能够查到 ( )
9.宋代汴京最繁盛时人口达15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城内酒楼、茶肆不计其数,有的茶楼用音乐、杂技活动来吸引客人。瓦舍遍地,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材料反映了 ( )
A.文化娱乐活动供特权阶层享受
B.城市发展促进儒家文化生活化
C.城市功能结构正逐渐发生变革
D.城市发展带动娱乐活动的兴盛
10.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事实上,这些节日在宋代就有了,那时候最受重视的节日是( )
A.春节(元旦) B.清明节
C.中秋节 D.端午节
11.下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 )
A.隋唐科举制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
D.明清工商业繁荣
12.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发达的大城市,其代表是 ( )
①临安 ②大都 ③开封 ④明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他参加过抗金斗争,一直胸怀恢复中原的壮志。他的词风豪迈,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和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里的“他”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陆游 D.李清照
14.《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史书的典范。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史书中都能查阅到( )
15.唐以前“歌舞不相合,歌者不舞,舞者不歌”,自唐始歌者与舞者才“稍稍相合”至“元人造曲,则歌者舞者合作一人……谓之杂剧”。可见,杂剧( )
A.出现于唐朝以前
B.延续了歌舞相互分离的特点
C.流行于盛唐时期
D.是对歌舞艺术的沿袭与创新
16.唐诗、宋词、元曲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宋元时期,词曲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
A.文明的对外交往
B.丰富的都市生活
C.宽松的文化氛围
D.繁荣的商品经济
17.下面有关宋代民间传统节日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
B.宋代百姓最重视的节日是端午节
C.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D.宋代人称春节为元旦,最为热闹
二、非选择题
18.上海世博会把《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东京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观察下面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清明上河图》(局部)
(1)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它被称为什么?当时流行哪些娱乐活动?
(2)从图中可以看出,宋朝有哪些交通工具?达官贵人出行多乘坐哪一种交通工具?
(3)结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和生活的认识。
19.张小丽同学为了解宋朝的节日,收集了两首诗歌: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A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B
(1)请你填上节日的名称。A: ;?
B: 。?
(2)宋朝的节日很多。请你以其中的一个节日为例,描述一下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欢度节日的。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丰富的市民生活】
材料一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
——吴自牧
(1)宋代哪种地方可能出现材料一中的景象?这个地方哪一处是最吸引人的中心?
(2)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在宋代就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请将古诗词与节日用线连起来。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春节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秋节
【优美的宋词元曲】
材料二 宋词乃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3)“宋代词人众多,高手如林。”请你指出下列词句的作者及他们的生活年代和词的特点。
词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词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下面为《窦娥冤》插图,《窦娥冤》是谁的代表作品?它属于什么文学形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元朝,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其中关、马、郑、白四人,在明朝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2.D
3.C
解析:
据所学可知,瓦子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所以选C。
4.C
解析:
根据材料“万姓交易”可知,宋代商业贸易发达;根据材料“杂剧、杂技、木偶戏等娱乐活动”可知,宋代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②③符合题意。
5.D
6.C
7.A
解析:
据材料“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可知,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国家政策的影响。
8.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两部史书记载内容的时间范围的掌握情况。其中,《史记》记载的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资治通鉴》记载的是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由此可知,战国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在两部书中都能查到。故选B。
9.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逐渐丰富。材料中“音乐、杂技活动”“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体现了宋代娱乐活动兴盛,故D符合题意。
10.A
11.C
12.A
13.B
14.B
15.D
16.D
17.B
二、非选择题
18.(1)瓦子。说书、唱曲、演杂剧、耍杂技、蹴鞠等。
(2)轿子、骆驼等。轿子。
(3)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19.(1)端午节;中秋节。
(2)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
20.(1)瓦子。勾栏。
(2)
(3)词一:苏轼,北宋词人,他的词风豪迈飘逸。词二: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词三: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风豪放,气势磅礴。
(4)关汉卿。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