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时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5 21:3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课时同步训练: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 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
C.唐玄宗任用奸臣,朝政腐败 D.唐朝内地兵力空虚
2.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历史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增强。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首诗反映了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4.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这段话不能说明唐末农民起义 (  )
A.推翻了唐朝统治
B.波及范围比较广
C.与藩镇割据并存
D.涌现出杰出将领
5.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政权分立的五代十国时期。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五代”都在北方黄河流域
②“十国”都在南方地区
③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④南方地区相对稳定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他原是农民起义军将领,后因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又于907年建立了政权。他和他建立的政权分别是 (  )
A.朱温 后梁 B.朱温 后唐 C.黄巢 后梁 D.黄巢 后唐
7.“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首诗描述的是( )
A.战国时期 B.三国时期
C.两晋时期 D.五代十国
8.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促使这一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黄巾起义 B.玄武门之变
C.陈桥兵变 D.安史之乱
9.下列描述与下图历史事件相符的是( )
A.导致“开元盛世”的出现
B.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C.唐朝灭亡,新政权建立
D.黄巢起义军转战南北
10.生活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百姓,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
①姚崇就任宰相 ②杨国忠、李林甫危害国家 ③安史之乱爆发 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编排历史剧《安史之乱》,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  )
A.安禄山、史思明
B.杨贵妃、杨国忠
C.黄巢、朱温
D.唐玄宗、唐肃宗
12.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唐朝灭亡后的历史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
①五代十国中的“十国”都是南方政权
②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
③《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是南唐时期的情景
④政权更迭与分立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是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黄巢写的,下列与黄巢发动农民起义无关的是( )
A.宦官专权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赋役繁重
14.“前前后后达八年之久,这么长时间的叛乱,带给国家的伤害是巨大的,史学家们都认为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述评价的是( )
A.楚汉之争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15.唐末,节度使父死子袭,不向中央缴纳贡赋并经常与朝廷处于对立状态。这反映当时( )
A.藩镇割据 B.赋役繁重
C.政权并立 D.农民起义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史之乱影响的是( )
A.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B.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C.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D.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大唐王朝的灭亡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年)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材料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1)材料一中唐玄宗设置节度使最终导致了哪一动乱?这一事件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与哪一次农民起义有关?这次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史之乱以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施耐庵《水浒传》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五十秋”里有“十五帝”的情况?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及发展趋势。
(4)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的感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腐败;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这些都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天灾人祸,战火连绵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故选B。
2.B
解析:
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造成的是国家的分裂局面,不利于统一。排除含有①的选项,故选B。
3.A
4.A
解析: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体现了起义波及范围比较广,涌现出了杰出将领。“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体现了唐末农民起义与藩镇割据并存。故材料能体现B、C、D。材料中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而不是使唐朝灭亡,A不能体现。故选A。
5.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都在北方黄河流域;“十国”之中有九个在南方地区;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局动荡,南方地区相对稳定。①③④说法正确,故选A。
6.A
7.D
8.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带领杨贵妃等人逃往四川。促使这一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故本题选D。
9.B
10.A
11.C
解析: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朱温原为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故选C项。
12.D
13.C
14.C
15.A
16.D
二、非选择题
17.(1)安史之乱。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18.(1)“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指的是藩镇割据、兼并战争以及黄巢起义。
(2)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凭借武力夺权,在位时间都不长,政权更迭频繁。
(3)社会状况: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发展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4)良好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要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应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等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