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课时同步训练: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选择题
1.“金人所处之天然环境,又远不如宋,时时欲进攻宋之疆土,取得优良生活环境之必要。……钦宗生长于深宫之中,更事甚少,宰执者朝曰主和,夕曰主战,各陈其是非利害,使听者耳荧心惑。”材料反映了 ( )
A.女真崛起的原因
B.宋金和议的影响
C.北宋灭亡的背景
D.南宋偏安的表现
2.下列有关金灭辽及北宋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金与北宋订立盟约夹攻辽朝
B.1125年北宋灭辽并收复失地
C.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D.统治者腐败无能是辽和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3.下面是小周同学总结的北宋时期有关党项族、契丹族、女真族的共同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曾建立自己的政权
B.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C.都曾受到中原王朝的控制和压迫
D.都努力发展生产
4.“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各部的统一。从此,这个民族的力量不断增强。”“这个民族”指的是( )
A.党项族 B.羌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宋朝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②“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致命弱点之一 ③宋朝皇帝向三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④“送礼”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陆游的《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分界线的一端 (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7.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 ( )
A.西周与东周 B.西汉与东汉
C.西晋与东晋 D.东魏与西魏
8.下列对宋金和议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有( )
①发生在岳飞抗金之前 ②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且偷安的局面
③金向南宋称臣 ④暴露了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9.“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
A.北宋与辽议和,互送岁币
B.南宋与金的和议中,金割让领土给南宋
C.北宋向金称臣并送岁币
D.南宋与金议和,以淮水为界,双方休战
10.位于今黑龙江阿城的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金朝初期的都城。建立金朝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突厥族
11.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契丹、党项、女真族实现和平相处的主要途径是( )
A.战争 B.和议 C.和亲 D.册封
12.在下面连环画《岳飞》中,我们不可能看到的故事情节是( )
A.岳飞在郾城取得抗辽重大胜利
B.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
C.岳飞上书宋高宗,要求坚持抗金
D.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13.女真族在金太祖时期势力迅速壮大的原因不包括 ( )
A.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
B.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C.仿效中原王朝制度
D.金灭西夏后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14.下图为两宋时期某一阶段的政权关系示意图。该示意图所反映的政局最早形成于( )
A.1115年
B.960年
C.1125年
D.1127年
1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讽刺批判的是( )
A.宋夏和议 B.宋辽盟约
C.南宋偏安 D.金朝建立
16.岳飞《满江红》中的句子:“靖康(宋钦宗年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中“靖康耻”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
A.西夏建立 B.澶渊之盟
C.金灭北宋 D.西夏灭亡
17.“和戎诏下十五年(宋金达成和议已经十五年了),将军不战空临边(驻守边关的将军们未曾一战)。朱门沉沉按歌舞(达官显贵终日沉溺于宴乐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马棚里的战马不用,渐渐死去,军库中闲置的弓箭已经朽断)……”南宋诗人陆游的这几句诗 ( )
A.歌颂了宋金和议给双方带来的和平局面
B.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没有进取心
C.体现了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D.反映了南宋和金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有一座岳庙,是历代纪念岳飞的场所。殿内有岳飞彩像,上面有岳飞亲书“还我河山”的巨匾(上图)。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岳飞的事迹。
(2)材料一中的“还我河山”指的是从哪一政权手中收复失地?该政权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材料二 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宋史》
(3)宋高宗和秦桧为什么一天下十二道金字牌“令班师”?
材料三 在岳飞墓两侧,分列着秦桧等四人的铸铁跪像,供人唾骂,遗臭万年。
(4)从人们对岳飞和秦桧的不同态度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极其富强的王朝,突然崩盘……徽宗和钦宗这两个皇帝,还有他们的皇后、皇妃、皇子、公主等宗室贵戚、大臣等人,都被押送到了北方。
材料二 在杭州西湖栖霞岭下,有一座墓园名叫“精忠园”。墓门上的对联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园内两座塑像(见下图)非常有名。
材料三 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宋史·高宗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又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谁?这两座塑像反映了人们的什么情感?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4)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灭亡的背景。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2.B
解析:
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1125年,辽被金灭亡。B表述错误,故选B。
3.C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党项族、契丹族、女真族都曾建立自己的政权,都努力发展生产,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C项不正确,契丹族没有受到中原王朝的控制和压迫,女真族受到辽政权的压迫。故选C。
4.D
5.B
6.D
7.C
8.C
解析: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③错误;岳飞抗金在宋金达成和议之前,①错误。故选C。
9.D
解析: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D符合题意。
10.B
11.B
12.A
解析:
岳飞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从事抗金斗争,所以A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13.D
14.C
15.C
16.C
17.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被金军占领。赵构逃到江南,建立南宋。南宋并没有吸取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发愤图强,而是苟且偏安,达官显贵一味享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8.(1)南宋初年,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2)金。女真族。
(3)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
(4)要做一个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人。(积极向上,言之有理即可)
19.(1)北宋灭亡。在历史上又被称为“靖康之耻”(或“靖康之变”)。
(2)“忠骨”指的是岳飞,“佞臣”指的是秦桧。两座塑像反映了人们对忠君爱国者的敬佩与怀念和对陷害忠良的奸臣的痛恨。
(3)宋金和议。南宋与金。
(4)特点:时和时战,同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主流:经济文化交往,和平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