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课时同步训练: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某影视剧组请你当历史顾问,参加审核剧组提交的南宋临安城场景布置计划。你认为下列哪一项计划是不可行的( )
A.城内客商往来不绝 B.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
C.城内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D.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开建立
2.两宋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非常繁荣,出现的新兴手工业部门是( )
A.陶瓷业 B.棉纺织业
C.丝织业 D.造船业
3.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中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的史实。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
B.南方生产环境和条件比北方优越
C.南方的生产技术、工具比北方先进
D.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4.宋代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朝廷还允许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修建清真寺。这些措施主要表明 ( )
A.宋朝提高外商待遇并鼓励通商
B.宋朝尊重外国人的生活习俗
C.宋朝要求外商必须在华定居
D.宋朝实行了平等的民族政策
5.元祐二年(1087年),北宋政府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市舶司的职责是 ( )
A.管理造船业
B.提供住宿
C.印刷纸币
D.管理海外贸易
6.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据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
地区 时间 北方 南方
宋初 人口100多万户 人口230多万户
北宋 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A.人口大量南迁
B.宋朝社会生活
C.经济重心南移
D.苏杭地区人民生活富足
7.下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出现在 ( )
A.唐朝关中地区 B.北宋四川地区 C.南宋江南地区 D.元朝中原地区
8.南宋时,有一位阿拉伯商人到福建泉州经商,他去缴纳关税的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市舶司 D.广州十三行
9.宋朝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当时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在 ( )
A.洞庭湖流域 B.太湖流域 C.鄱阳湖流域 D.洪湖流域
10.两宋时期,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当时,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是( )
A.茶树 B.西红柿 C.占城稻 D.马铃薯
11.两宋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高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重文轻武,科举制得到发展
D.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12.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关于宋朝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朝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 ④开封和杭州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以下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图3相对应的时期应是( )
A.三国时期 B.唐朝中期
C.南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14.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皇帝曾对大臣说:应派能干的官员去管理市舶司机构的事务,鼓励外商前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这表明 ( )
A.秦国政府严格限制商业发展
B.西晋政府顺应人口南迁浪潮
C.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D.宋朝政府严词拒绝对外贸易
15.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方社会的动荡 B.大运河的开通
C.自然环境的恶化 D.北方人口的南迁
16.从2020年全国百强县上榜名单中看,浙江有18个县、江苏有25个县(大多在苏南),福建有7个县,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后完成时间是在( )
A.隋朝时期 B.唐朝中后期
C.北宋中期 D.南宋时期
17.下列关于宋代农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B.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C.小麦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D.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户数 人口
天宝十三年(754年) 9 619 254 52 880 448
广德二年(764年) 2 933 125 16 920 386
——整理自《旧唐书》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分布格局已有所变化。在某些方面,南方的发展已开始占有一定的优势,从而表现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摘编自王玉德《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
材料三 中国古代南方经济最终超过北方,归根结底是由构成社会生产力实体三因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情况所决定的。首先,掌握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大量增加……其次,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复次,南方气候温湿,各类作物与北方相比一般具有生长期短、产量高的优点……此外许多不宜在北方生长的作物,在南方却能得以广泛种植,茶叶就是显著的例子。再者,丘陵山地的物产资源一般也较平原丰富。因此南方在劳动对象方面的条件也胜过北方。
——摘编自郑学檬、陈衍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南移的若干问题探讨》
材料四 隋唐时期黄河中游森林开始遭到破坏,黄河的决溢显著增加,南北地理环境演变的巨大反差使南北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巨大升沉起伏,直接影响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持续发展。
——摘编自郭豫庆《黄河流域地理变迁的历史考察》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得出什么历史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给唐朝统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列举宋朝时期南方发展已开始占优势的表现。
(3)中国古代南方经济最终超过北方是在哪个朝代全面实现的?请你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唐以后北方农业停滞不前给我国现代发展经济的启示是什么?
19.宋代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中国古代经济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情形都是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人民大量南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他们积极投入到南方地区的开发中去。北宋时期,新的农作物占城稻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对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江南地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超过北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
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渭南文集》
材料三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卷二十
材料四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2)材料二中的宋代谚语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这些谚语的流行可以佐证我国农业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对比唐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材料五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A中市舶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5)图B是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船分成13个水密隔舱,船舱出土物里数量最多的是香料和胡椒等。结合所学知识,你能从图B中得出哪些历史信息?(至少回答两点)
(6)根据图A、图B,概括指出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的原因。
(7)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任答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宋朝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区和住宅区不再分开。
2.B
3.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于宋朝,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故C项不正确。
4.A
解析:
据材料“宋代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
5.D
6.C
7.B
解析:
图片所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所以B正确。
8.C
解析: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题干中南宋阿拉伯商人抵达泉州后应到市舶司缴纳关税。故选C。
9.B
解析:
宋朝时期,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10.C
11.B
12.A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的内容。依据教材知识分析,可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观点。故选A项。
13.C
解析:
图3反映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与其相对应的时期应是南宋时期。
14.C
15.D
16.D
17.C
二、非选择题
18.(1)754-764年,我国人口大量减少。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①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②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③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南宋。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③南方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变化更适宜农业发展;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4)北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19.(1)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南方气候适宜,地理条件优越;等等。
(2)农业重心南移。
(3)相比唐代,宋代经商的空间和时间不再受限制。
(4)管理海外贸易。
(5)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宋朝造船技术先进;宋朝时泉州有发达的造船业;等等。
(6)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宋朝的造船业发达。
(7)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重视经济发展;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重视培养人才;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