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2-24 09: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课程标准:以都江堰、曾侯乙编钟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理位置和它的泄洪、灌溉功效,知道李冰父子在水利工程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2.过程与方法
视频展示都江堰的运作,增强学生对水利工程的兴趣和对先民智慧的认识。
欣赏编钟音乐,了解战国时期高超的音乐水平,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规模浩大的都江堰工程、美妙绝伦的编钟音乐,无不体现了先秦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巨大的创造力、敢于向自然挑战的勇气和精神以及对美的追求。通过学习,加深对祖国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
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社会价值,认识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强化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都江堰和编钟。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勇气和对美的追求。
2.难点: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引发学生对宝贵历史财富的认同感和由衷的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通过小测检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温故知新。
1.孔子是____的创始人。
思想家:主张:“____”“____”。
教育家:创办____。
记载孔子言论的著作是《____》。
2.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思想领域出现“____”局面,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
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的是____家。
强调刑罚的是____家。
主张“无为而治”的是____家。
新课授课:
第一子目: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环节一: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黑体字,完成导与练填空。
回答:1. 都江堰修建时间:战国时期
2. 修建人物:李冰父子
3. 修建地点:岷江流域
环节二:教师展示都江堰开凿前后对比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概括都江堰修建原因。
环节三:“七嘴八舌”——学生活动。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都江堰,游客提问回答。
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多媒体播放视频和动画演绎图,更形象地展示都江堰的工作原理、巧夺天工之处。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环节五:练一练
1. 材料解析题P57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水利工程建成后的情况?
(2)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水利工程的兴建有何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作答,培养学生对材料题的考试解体技巧的能力,并巩固知识。
由材料解析题的练习引出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意义的探讨,再次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 辨析题(结合导与练P65)
都江堰是秦朝蜀郡太守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
错误:
理由:
目的是规范辨析题的答题格式,并落实秦国和秦朝的知识点的区别。
第二子目:神奇的编钟
典型代表——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
多媒体展示曾侯乙编钟的图片和欣赏编钟音乐,了解战国时期高超的音乐水平,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五、课堂小结和板书笔记:
都江堰
1.修建时间:战国时期
2.修建者:李冰父子
3.地点:岷江流域
4.原因:排涝防旱
5.结构和运作原理
6.意义
二、编钟——曾侯乙编钟
(战国、湖北随县)
1.用途
2.特点
3.价值
六、课后作业:
“导与练”
七、教学反思:
备课中有几个考虑:1.初一年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如何在教学中兼顾考试技巧的指导?3.文化课应该如何上才不至于枯燥?4.教、学、练如何有机结合?由此我在备课中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占主导,尽量做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掌握考试考点要求的有机结合。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第一子目的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通过学生大声朗读对都江堰有简单了解并完成导与练填空;通过情景设置“导游与游客”调动课堂气氛,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体会都江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第二子目神奇的编钟,通过音乐欣赏引出神奇的编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设计了两个练习环节进行材料题和辨析题的练习,兼顾到考试技巧,又实现当堂巩固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