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5 20:5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崇奏捕蝗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妖,今妖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
【注】①崇:宰相姚崇。②瘞:yì,埋。③特人不用命:只因为人们没有尽力。④移书:传递文书;诮:讥讽。⑤无年:荒年。
(1)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蝗乃可尽(完,没有了)
B.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成功)
C.拒御史不应命(服从)
D.谓修德可免(告诉)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乃出御史为捕蝗使/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蝗避其境/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彼将无德致然乎/闻之,欣然规往
D.除天灾者当以德/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概括故事情节,在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崇奏捕蝗→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倪若水纵捕
(4)故事结尾倪若水“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萧惠,字伯仁,小字脱古思。从伯父排押征高丽,至奴古达北岭,高丽阻险以拒,惠力战,破之。及攻开京,以军律整肃闻,授契丹行宫都部署。
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征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后期,立斩以徇。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乌八密以告,惠未之信。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
,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惠曰:“两国强弱,圣虑所悉。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帝从惠言,乃遣使索宋十城,会诸军于燕。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惠以首事功,进韩王。
(有删节)
【注】①小字:乳名。②期:到达。③徇:示众。④殁:死。⑤斫营:偷袭敌营;劫营。⑥索;索取。
(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伯父排押征高丽?
?
?
?从:跟从,跟随
B.至奴古达北岭?
?
?
?
?
?
?
至:到,到达
C.以军律整肃闻?
?
?
?
?
?
?
闻:使……听说
D.会西阻卜叛?
?
?
?
?
?
?
?
?会:适逢,恰巧遇到
(2)下列句中,画线字“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惠以首事功,进韩王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D.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
A.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
B.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
C.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
D.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惠治军严格。在征讨回鹘阿萨兰部时,阻卜酋长直剌迟滞晚到,萧惠便将他斩首示众。
B.萧惠决断果敢。军队疲敝,战斗力不强时,众人请示出兵迎敌,萧惠没有听从众人的意见。
C.皇帝认可萧惠对时局的分析,听从了萧惠的话,亲自带领军队攻占了宋国十座城池。
D.萧惠以军纪严整闻名,授职为契丹行官都部署,后因首倡用兵之功,晋封为韩王。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帝欲一天下,谋取三关,集群臣议。
②宋人西征有年,师老民疲,陛下亲率六军临之,其胜必矣。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寇)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注】①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官府征收赋税徭役的文书。
(1)“通《春秋》三传”中“通”的意思是(????????)
A.穿过
B.连接
C.畅通
D.通晓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退。
(3)通读选文,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陆贽论人才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基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注】①责:苛求。②物议: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
(3)本文引用了子贡和孔子的对话,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陆贽对人才的看法。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吾故人黎錞,字希声。治《春秋》有家法,欧阳文忠公喜之。然为人质木迟缓,刘贡父戏之为“黎檬子”,以谓指其德,不知果木中真有是也。一日联骑出,闻市人有唱是果鬻之者,大笑,几落马。今吾谪海南,所居有此,霜实累累。然二君皆入鬼录。坐念故友之风味,岂复可见!刘固不泯于世者,黎亦能文守道,不苟随者也。
(选自苏轼《黎檬子》)
【注释】①黎錞(chún):北宋著名经学家。②黎檬子:水果名。③鬻:卖。
(1)“岂复可见”中“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闻市人有唱是果鬻之者,大笑,几落马。
(3)本文是苏轼贬官后所作,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后,衡病重而卒,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文正。
(1)解释画线的词语。
①或问之(?
?
?
?

②亦不睨视而去(?
?
?
?

(2)翻译句子。
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3)许衡是一个怎祥的人?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
B.朕当去奢省费/去国还乡
C.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
D.刻民以奉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民之所以为盗者/客之美我者
B.犹割肉以充腹/能以径寸之木
C.君富而国亡/学而不思则罔
D.夫欲盛则费广/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B.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C.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D.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4)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晋]祖台之
汉武帝与近臣宴会于未央殿,忽闻人语云:“老臣冒死自陈。”乃见屋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拄杖偻步,笃老之极。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东方朔曰:“其名为‘藻’,春巢幽林,冬潜深河。今造宫殿,斩伐其居,故来诉于帝。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上为之息宫寝之役。
居少时,帝亲幸河都,闻水底有弦歌之声,又有善芥。须臾,前梁上老翁及年少数人,绛衣素带,缨佩乘藻,凌波而出。帝问曰:“闻水底奏乐声,为君耶?”老翁曰:“老臣前昧死归诉,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止息斧斤,得全其居宅,不胜嘉欢,故私相庆乐耳。”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帝曰:“朕暗,无以识君。”“东方生知之耳。”“君可思以吴宝贻之。”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选自《祖氏志怪》,有删改)
【注】①善芥:美丽的水草。②暗:愚昧,不聪明。
(1)下列对文中画线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缘”在古代汉语中有“机缘”“攀爬”“沿着”等意思,本文“缘柱而下”的“缘”可以解释为“攀爬”。
B.“故来诉于帝”和“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于”用法一样,都是引出动作的对象。
C.成语“蒙恩被德”中的“蒙”可以解释为“受到”,以此推断,“幸蒙陛下天地之施”中的“蒙”也可以解释为“受到”。
D.“以五十万钱赐朔”和“不以物喜”(《岳阳楼记》中的“以”意义不同。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
B.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
C.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
D.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春巢幽林,冬潜深河。
(4)老翁“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概括老翁的形象特点。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齐使使者问赵威。未发,威后问使者曰:“亦无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节选自《赵威后问齐使》)
【注】①齐王:战国时齐王田建。②赵威后:赵孝成王之母,惠文王之妻。惠文王卒,孝成王年幼,太后执政。③书:书信。④岁:年成,收成。⑤恙:灾,病。
(1)文中写了赵威后三问齐王派来的使臣,先问“岁”,再问“_______________”,最后问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读出赵威后治理国家主张
____________的思想。
(2)选文结尾句使读者联想到成语“舍本逐末”。下列与“舍本逐末”内涵相近的是(????????)
A.追本溯源
B.买椟还珠
C.舍生取义
D.弃末返本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注】①褰(qiān):揭起、撩起。卷蓬:随风卷起的蓬草。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褰裙逐马如卷蓬?
?_______________
②男子安可逢?
?
?
?
??_______________
(2)对原文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李波的小妹妹字雍容。
B.她撩起衣裙去追马。
C.射箭时她能左右开弓而且必定一箭双雕。
D.妇女尚且如此勇武。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

A.“雍容”用在句中,既指主人公的名字,也暗示了她的气质。
B.“褰裳”“逐马”的行动描写精细、准确,它与“如卷蓬”的生动比喻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现了李波小妹高超的骑术。
C.“左射右射必叠双”,一方面赞扬了李波小妹神奇的射猎本领,另一方面,显示了她非凡的战斗业绩。
D.该诗把李波作为衬托和铺垫,通过赞美他的骑射本领,从而颂扬李波小妹的人马精良、武力强大,所向无敌。
参考答案
1.
【答案】
(1)D
(2)D
(3)①倪若水上言拒御史,②崇移书诮倪
(4)怕被扣上“无德”的帽子;更担心因为自己的失职造成荒年,自己难辞其咎。
【解答】
(1)D项,句意:说修养德行可以避免蝗虫。谓:说。
(2)A项,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B项,代词,他的,指良守/代词,它的,指天。
C项,代词,这样/词缀,……的样子。
D项,介词,凭借/介词,凭借。
故选D。
(3)梳理材料内容,根据原文情节发展过程,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即可。根据“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可以概括为“倪若水上言拒御史”。根据“崇移书诮之曰……”可以概括为“崇移书诮倪”。
(4)梳理语段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即可。根据“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妖,今妖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可知,姚崇专门写信责备倪若水,并警告他不积极灭蝗后果严重,倪若水要负责,所以,倪若水害怕了。
2.
【答案】
(1)C
(2)D
(3)B
(4)C
(5)①当时,皇上想要统一天下,谋划夺取三关,召集群臣商议。
②宋国人向西征伐有年头了,军队、百姓疲惫,陛下您亲自率领部队对阵宋军,一定会胜利。
【解答】
(1)C项,句意:以军纪严整闻名。闻:闻名。
(2)例句中的“以”为连词,因为。
A项,介词,来。
B项,介词,用。
C项,介词,使,令。
D项,连词,因为。
故选D。
(3)“惠”指的是“萧惠”,作“乃设伏兵击之”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前锋”作“始交”的主语,“击之”紧跟前面的“设伏兵”,因此应在“前锋”前断开,据此排除C项。
故选B。
(4)C项,“亲自带领军队攻占了宋国十座城池”错误。原文说的是“惠与太弟帅师压宋境,宋人重失十城,增岁币请和”。
(5)①是时:当时。一天下:统一天下。集:召集。
②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师:军队。临之:面对,此处指对阵。
3.
【答案】
(1)D
(2)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3)才华出众,为官有方,敢于直谏。
【解答】
(1)句意:通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通:通晓。
故选D。
(2)句意: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结合句意可知,“令帝复坐”句式结构完整,前后应断开,据此可断句为: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3)“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后中第”,寇准年少就通晓《春秋》三传,且考取进士,可见寇准才华出众;“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百姓按期缴纳赋税,可见寇准为官一任,治理有方;“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议事时,寇准极力陈述利益与损害,就算皇帝已然面有怒色,寇准仍然不惧,可见他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4.
【答案】
(1)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2)原来是因为君子和小人行事必有不同。
(3)示例一:人的才能自古以来就没有全面的,有长就有短,选用人才就要录长补短(取长补短)。
示例二:通过孔子对话,说明一个人即使再贤能,也会有人非议,我们应正确对待别人的议论,以“录长补短”来衡量人才。
【解答】
(1)该句的意思是:不如全乡人中的善者喜欢他,不善者厌恶他。其中“乡人之善者好之”与“其不善者恶之”是并列关系,应在中间断开。题干要求只画一处,据此断句为: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2)盖:原来,大概。以:因为。
(3)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阐述陆贽对人才的看法。根据“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可知,陆贽认为人各有长处短处,选用人才时需要“录长补短”。根据子贡与孔子的对话,以及“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可知,一个人即使再贤能,也会有人非议,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议论,以“录长补短”来衡量人才。
5.
【答案】
(1)再,又
(2)忽然听到集市上有人叫卖“黎檬子”,捧腹大笑,差点摔下马。
(3)随遇而安、乐观豁达;虽遭贬谪,但能积极面对,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与他人相处真诚。
【解答】
(1)句意:哪能再有了呀!复:再,又。
(2)闻:听到。唱:叫卖。鬻:卖。几:差点。
(3)苏轼谪居海南时,黎錞和刘贡父均已去世多年。苏轼看到海南柠檬树上的累累果实,自然而然的想起往事,想起老友,追忆几人一起出行时,听到有人卖黎檬子的,不由大笑,几乎从马上掉下来的逗事,回味着与老友从前相聚的时光。这体现出苏轼虽遭贬谪,但能积极面对,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能够随遇而安,乐观豁达,与他人相处真诚等态度。
6.
【答案】
(1)①有的人,②斜着眼
(2)别人所丢失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如果不合乎道义也不接受。
(3)品行方正,做事有原则,能抵得住诱惑。
【解答】
(1)①句意为:有人问他。或:有的人。
②句意为: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睨:斜着眼。
(2)遗:丢失的东西。弗义:不合乎道义。受:接受。
(3)解答本题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叙写的事件和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分析作答。文章叙写许衡不吃无主梨的故事,通过“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的话语,可以看出,许衡是一个品行方正、诚实,做事有原则,能抵得住诱感的品质高尚的人。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7.
【答案】
CBDC
【解答】
(1)A项,禁止/停止;
B项,去除/离开;
C项,都是“从”的意思;
D项,剥削/雕刻。
故选C。
(2)A项,助词,判断句的标志。
B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C项,连词,表转折。
D项,连词,表顺承,就。
故选B。
(3)“自是数年之后”作状语,应在其后断开,“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相并列,其间应断开。故选D。
(4)C项,“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错误。根据原文“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可知,老百姓偷盗主要是因为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交迫。
8.
【答案】
(1)A
(2)B
(3)(藻)春天筑巢居住(巢居)在幽深的树林里,冬天潜入河水深处。
(4)用意:委婉地请求汉武帝不要再建宫殿。
形象特点:勇敢智慧、知恩图报。
【解答】
(1)A项,本文中“缘柱而下”的意思是“(老翁)沿着柱子滑下”,“缘”应解释为“沿着”。
(2)画线句中,“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的意思是“一个人就接受命令下到了水底”,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两项;“大珠”是“奉”的对象,其前不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3)巢:巢居。潜:潜入。深河:河水深处。
(4)从文中东方朔的解读“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可知,老翁是在委婉地提示汉武帝要懂得满足,适可而止,不要再建造宫殿了。
依据“老臣冒死自陈”可知,老翁很勇敢;依据“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可知,老翁委婉地向汉武帝提出请求,由此可以看出他很有智慧;依据“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可知,老翁知恩图报。
9.
【答案】
(1)民,王,民本(以民为本、民贵君轻)
(2)B
【解答】
(1)从“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可知,赵威后先问“岁”,再问“民”,最后问“王”。由此可见,赵威后有见地、有远见,洞悉政治民情,爱国爱民,具有高度民本思想。
(2)“舍本逐末”的意思是: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形容轻重倒置。
A项,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
B项,买椟还珠:比喻取舍不当,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与“舍本逐末”内涵相近。
C项,舍生取义:为了真理和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D项,弃末返本: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
故选B。
10.
【答案】
(1)①像,②怎么
(2)B
(2)D
【解答】
(1)①句意:(李家小妹)撩起裙摆骑在马上飞驰起来就像随风卷起的蓬草。如:像。
②句意:若是李家男子上战场又怎么能抵挡?安:怎么。
(2)B项,“褰裙逐马如卷蓬”意思是:(李家小妹)撩起裙摆骑在马上飞驰起来就像随风卷起的蓬草。
(3)D项,这首诗运用了衬托和铺垫的手法,该诗把李波的小妹作为衬托和铺垫,通过赞美她的骑射本领,从而颂扬李波的人马精良、武力强大,所向无敌。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