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二)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注】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山势高峻。④罴(pí):棕熊。⑤瀯瀯:(yíng
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⑥沣(fēng)、镐(hào)、鄠(hù)、杜:均为古地名,其中沣、镐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建都处。
(1)对下列画线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殆不可数?
?
殆:几乎
B.以效兹丘之下?
?
效:呈现
C.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
匝:满,遍
D.过而陋之?
?
陋:简陋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②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3)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简要说明作者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张释之_______________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其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廷尉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注】①跸:古代帝王出行时要先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文帝免冠谢曰?
?
?
?
谢:道歉
B.文帝由是奇释之?
?
?奇:以……为奇
C.属之廷尉?
?
?
?
?
?
?
?属:通“嘱”,嘱咐、吩咐
D.固不败伤我乎?
?
?
?
固:本来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其无得入殿门。
②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3)你认为下面两个选项中,哪一个更适合放置在标题空缺处?请说明理由。
A.公正执法?
?
?
B.严格执法?
?
?
C.宽以治民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邀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积三十年不辍?
?
辍:收拾
B.众人异之?
?
异:认为……奇怪
C.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
假:借
D.凡有欲染皂者?
?皂:黑色
(2)下列句中,画线“于”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
)
例句:赁小屋于水柜街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D.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子瞻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选自《论语》)
【注】①养:赡养父母。②輗: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关键。軏: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③非其鬼: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游/问孝
B.其/何以行之哉
C.不知/其可也
D.非/其鬼而祭之
(2)解释文中画线的词。
①是(????????)
②信(????????)
③谄(????????)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不敬,何以别乎?
②见义不为,无勇也。
(4)读了选文,你明白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略无矜色。元用。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1)下列语句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使:出使
B.元用素强记?
?
?
?
?
?
?
?
?
素:向来
C.书毕?
?
?
?
?
?
?
?
?
?
?
?
?
?
?毕:完
D.置笔他语?
?
?
?
?
?
?
?
?
?
?
?置:安置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②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
(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沈元用和肃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李崇断案
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李)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即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
(选自郑克《折狱龟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贼亡失(丢失)
B.然后遣人知之(告知)
C.苟泰闻即号(听说)
D.乃以儿还泰(认为)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
(3)李崇“以儿还泰”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佐酒
[元]陆友仁
苏子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公深以为疑使子密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
【注】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②外舅:岳父。③率(lǜ):标准。④子弟:家中的晚辈。⑤觇(chān):偷看。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1)下列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喜爱)
B.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听说)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复举一大白(白色)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3)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角:较量。②列说:游说。③干:求见。④洫(xù):田间水道。
(1)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B.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C.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D.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3)刘羽冲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古人欺骗了他,请你分析刘羽冲失败的原因,并以刘羽冲好友的身份劝说他应当如何正确面对失败。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又有人曾遇强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口,忽噀其面,其人愕然,刃已透胸。后有一壮士复与寇遇,已先知噀水之事。寇复用之,水才出口,矛已洞颈。
【注】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馔(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C.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D.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3)下面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濠州定远县有一个弓箭手,善于使用长矛,远近同行都佩服他的技能。
B.弓箭手和小偷在集市进行决斗,围观的人很多。
C.小偷被弓箭手杀害,是因为小偷的技艺不如弓箭手。
D.弓箭手杀害小偷和壮士杀害强盗这两件事启发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拯乃强应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以此事名益广。后至端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选自《包拯传》,有删改)
【注】①知:主持管理。②第:只管。③鬻:卖。④率:大都。
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拯乃强应之?
?
?
强:勉强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寻:不久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
??造:到,往
D.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
??遗:遗留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包拯为人至孝,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知县官职,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B.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经家中长辈多次劝慰勉励,才接受调谴。
C.包拯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在端州为官没拿一块端砚回家。虽然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他是百姓时一样。
D.包拯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很痛恨贪官,但有时因为他们忠诚宽恕他们。
参考答案
1.
【答案】
(1)D
(2)①(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
②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3)《小石潭记》写小石潭的曲径通幽,写游鱼的悠然自得,写潭水的空明清凉,写环境的清冷幽寂,寄情于山水暂时的喜、喜后的忧,抒发了柳宗元贬谪到永州的寂寥、落寞、凄凉之情。本文写小丘的基本情况、小丘美好奇特却被主人抛弃的遭遇、小丘带给自己的享受。柳宗元感叹同样一个小丘,在繁华之地被争相购买,在穷乡僻壤遭人鄙视。字面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用意是表达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气恼、忧伤,通过“贺兹丘之遭”来发泄胸中的积郁。
【解答】
(1)D项,句意为:走过也鄙视它。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简陋。
(2)①怜:喜爱。售:买。
②虽:即使。焉:这儿,这里。
(3)《小石潭记》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写小石潭的曲径通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游鱼的悠然自得,“水尤清冽”写潭水的空明清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小石潭环境的寂寥清幽,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同时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到永州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钴鉧潭西小丘记》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本文写小丘的基本情况、小丘美好奇特却被主人抛弃的遭遇、小丘带给自己的享受。作者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在繁华之地被争相购买,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字面祝贺小丘得到赏识,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通过“贺兹丘之遭”来发泄心中的积郁。
2.
【答案】
(1)D
(2)①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司马门没下车,当时张释之追上去阻止他们,不准进宫。
②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再加重它,这法律就不被百姓相信了。
(3)A项更适合。因为选文讲的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张释之对犯错的皇室秉公执法,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张释之对犯错的平民秉公执法。两次执法都表现出他严格执法,但两次执法事件一相对照,则在“严格”的基础之上还体现出对上对下,一律公平的态度。B项没有兼顾整体,C项则只是对第二个故事的不恰当的理解。通观全文,“公正执法”更恰当一些。
【解答】
(1)D项,句意为:一定不弄坏车使我受伤吗??固:一定。
(2)①车:名词作动词,乘车。司马门:名词作状语,到了司马门。
②更重:再加重。信:相信。
(3)解答此题,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文中第一段讲述的是张释之对犯错的皇室秉公执法,第二段讲述的是
对犯错的平民秉公执法。两次执法都表现出张释之严格执法,而且在“严格”的基础之上还体现出对上对下一律公平的态度,因此“公正执法”更合适。B项没有兼顾整体,体现出“公正”,C项则只是对第二个故事的不恰当的理解。
3.
【答案】
(1)A
(2)D
(3)A
(4)B
(5)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解答】
(1)A项,句意为:坚持三十年不停止。辍:停止。
(2)“赁小屋于水柜街”意思是“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于,在。
A项,句意:对于用不道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微不足道。于:对于。
B项,句意:(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于:比。
C项,句意:客人称赞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于:对,向。
D项,句意: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于:在。
故选D。
(3)“以纸馈之”作“者”的定语。“有以纸馈之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不问多寡”中,“多寡”作“不问”的宾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A。
(4)B项,“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说法错误,根据“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可知,友正得到的是白色的绢,还没有染色。
【参考译文】
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三十年不停止。他有一个别墅,价值三百万钱,卖了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清高简约,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来的房子在甜水巷,一天忽然舍弃离开,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和染工约定:凡是有想要染黑色的(绢),先借给他,一端绢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端,笔没有停过。有人送纸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写,到写完才停止。(他)向来和苏子瞻交好。元祐末年,苏子瞻从扬州被召还,友正准备饭菜款待子瞻。子瞻到了后,就相对着摆设了长桌子。上面分别放上好笔、好墨、纸三百,却把酒菜放在一旁。子瞻看到这种情形,大笑着就座。二人每喝过一轮酒就展开纸写字。有一两个小童磨墨,几乎不能供应。喝完酒,纸也写完了,二人都认为自己平日的书法比不上这些。张友正不曾出仕做官,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4.
【答案】
(1)D
(2)①这,②诚信,③谄媚
(3)①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恭敬孝顺,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②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4)孝敬父母。诚实守信。正直勇敢。
【解答】
(1)D项,句意: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去祭它。“非”是否定词,在此限制修饰“其鬼”,故应在“鬼”后断开。正确的节奏划分为:非其鬼/而祭之。
(2)①“是谓能养”句意:就是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是:这。
②“人而无信”句意: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信:诚信。
③“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句意: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去祭它,就是谄媚。谄:谄媚。
(3)①敬:孝敬。以何:用什么”。
②义:正义,即“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的意思。
(4)从“子游问孝”可知,文章第一段围绕什么是“孝”来展开,这启示我们要孝敬父母。从“人而无信”可知,第二段围绕“信”展开,这启示我们要诚实守信。从“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可知,第三段讲谄媚与“无勇”,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勇敢。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5.
【答案】
(1)D
(2)①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好像不经意的样子。
②又修改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改完后)放下笔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毫无骄傲的脸色。
(3)沈元用:平日记忆力很强,朗诵文章一两遍就能记住,表明其记忆超群,同时内心细致;当肃王补充并修正了沈元用的默写时,他感到既惊讶又佩服,表明其谦虚。
肃王:肃王看了沈元用默写的文章后,拿起笔将沈元用所缺漏的字全部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又修改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毫无骄傲的脸色,表现了肃王的聪慧(聪明)、记忆力更强,以及不自夸自耀的性格。
【解答】
(1)D项,句意:放下笔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置:放置,放下。
(2)①且:一边。若:好像,仿佛。
②略无:毫无,一点也没有。矜色:夸耀的脸色。
(3)沈元用的性格特点可以从“素强记,即朗诵一再”“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元用骇服”等内容中概括得出:博闻强记,记忆力超群;有一些骄傲的成分,当看到有人比自己记忆力更好时,他感到既惊讶又佩服,表明其谦虚。而肃王的性格特点可以从“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等内容中概括得出:记忆力超群,聪慧(聪明)以及不自夸自耀。
6.
【答案】
(1)D
(2)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
(3)依据:得知儿子暴死的消息,“苟泰闻即号,悲不自胜”。
启发:要善于开动脑筋,找出事情之间的特点解决问题。
【解答】
(1)D项,句意:就把儿子还给苟泰。以:把。
(2)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断句。句意为:您的儿子生病,已经突然死了。现在接到命令,您的行动禁止解除了,回去准备丧事吧。”苟泰听到后嚎啕大哭,悲伤的不能自已。据此可知应该在“患”“死”“禁”后面断开。故答案为: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
(3)通读全文,关于“以儿还泰”的依据,可通过分析李崇的计策得出,即散布儿子暴死的消息,在观察二人的反应后进行判断,二人中只有苟泰悲伤到不能自已,因此李崇断定孩子是苟泰的。即李崇“以儿还泰”的依据是“苟泰闻即号,悲不自胜”。
第二问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可围绕“善于动脑”去谈。
7.
【答案】
(1)D
(2)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3)从边饮酒边痴迷地读书,在岳父家也是一样,可以看出苏子美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
【解答】
(1)D项,句意:又喝下一大杯酒。白:杯,酒杯。
(2)句意: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读书”是被省略掉的主语“苏子美”的谓语,故在“书”后断开。“以……为”是固定结构,“率”作它的宾语,其主语是“苏子美”;“公”作“疑”的主语,被省略的“之”作“疑”的宾语,由此可见,“以一斗为率”与“公深以为疑”两者主语不同,是两套主谓结构,故在“公”前断开,在“疑”后断开。画线句断句为: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3)回答此类题,需要回到原文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再归纳概括。从“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遂满饮一大白。又读……复举一大白”可知,苏子美喜欢一边读书一边饮酒,他既热爱读书,又喜欢饮酒。读到绝妙处就饮酒,即使是在岳父家也是如此,可见他性情豪放。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8.
【答案】
(1)C
(2)像这样一天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
(3)刘羽冲失败的原因:读书的方法死板,做事不切实际,没有灵活运用前人的经验。
劝说:羽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只是前人的经验,我们所处环境与前人不一样,怎么可以照搬书上的内容呢?我们不能死读书,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失败并不可怕,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下次你就会成功了。
【解答】
(1)“沟洫甫成”的主语是“沟洫”,“水大至”的主语是“水”,主语不同,这是两句话,应在“水”之前断开,排除B、D两项。“顺渠灌入”的主语是“水”,“人几为鱼”的主语是“人”,应在“人”之前断开,排除A项。
故选C。
(2)如是:像这样。惟:只。此:这。
(3)第一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两件事:刘羽冲读古代兵书一年,以为可统率大军,结果镇压土匪,全队溃败;他读古代水利著作一年,以为可以改造良田,结果失败。从中可以看出他死读书,食古不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只会死搬书本,做事不切实际,没有灵活运用前人的经验。据此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即可。
第二问,可从“读书要学会灵活运用”的角度来劝说,注意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9.
【答案】
(1)B
(2)弓箭手话音刚落举手就刺向小偷,一下就把他刺死,原来是乘其分神不备而取胜的。
(3)C
【解答】
(1)“因事至村步”的主语是“弓手者”,两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适值”的意思是恰逢,作“偷在市饮酒”的状语,二者之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2)“之”,代指小偷;“盖”,原来是,大概是;“隙”,空隙,此处指分神不备。
(3)C项,小偷被杀的原因是疏忽分神,弓箭手趁其不备杀掉了他。
10.
【答案】
(1)D
(2)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
(3)B
【解答】
(1)D项,句意为: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遗:馈赠。
(2)何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为何”。告:控告。
(3)B项,“经家中长辈多次劝慰勉励”有误,应是“经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